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上一次講到天臺四教的藏教,現在接著介紹天臺的通教。所謂通教,意思是前面可以通藏教的教義,後面能通別教、圓教,而爲大乘初門,就是大乘佛法的初學。古德告訴我們,根性利的人,可以通別、圓;根性鈍一點的,則是通前面藏教的教義。那麼他所講的這個四谛,是“無生四谛”。所謂“苦”谛,是“如幻如化,無逼迫之相。”因爲無有一法不是當體即空,所以這個當中沒有逼迫相。“集”谛亦是如此,也是“如幻如化”,因此他沒有和合相可得,在這個地方,“無和合相”也是如幻如化的。那麼說到了這個“道”谛,他是說“不二相”,意思就是講,與集谛同一幻化。所謂是如夢中之藥,諸位細細地體會這個比喻。對治夢中的病,是病也在夢中,藥也在夢中;那個夢中藥治夢中病,同一個幻化,所以是不二。“滅”谛,是講“無生相”,滅谛就是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無有生相可得。那麼淨土的衆生,如果過去式修學通教這個法門,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大乘佛法裏面的空觀,他是修這個法門,那麼帶著有這種習氣,將來到西方淨土,必定還是離不開這個法門的。這一段這個講解,是蕅益大師特別給我們提出來,實在爲我們解釋了不少的疑問,解決不少的疑問。同時我們也曉得這個淨土四土的形成,功夫淺深、上下之所由來,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都可以得到一個很正確的答案。

  第叁,是講“別教”,所謂“別”是“唯獨菩提法”,唯獨這個大乘菩薩。它與前面的藏教通教不一樣,與後面的圓教也不一樣,所以稱之爲別。別教所講的四谛,是講“無量四谛”。像我們讀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裏面的四谛品,四聖谛品,就是講的無量四谛;那麼我們想想這個藏通別圓四教,它特別講這個無量四谛,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在,也顯示出菩薩境界廣大無邊。那麼在“苦”谛上說,它說有“無量相”,因爲“十法界依正果報不相同。”實際上要說,就是同一個法界。以我們人道來說,我們這個人法界來講,不要說他方世界,就我們地球上來說,這已經是太渺小了。地球上有四十多億的人,每一個人的依正果報,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的確是無量無邊。至于“集”谛,它也是有“無量相”,所謂“五住煩惱不相同”,五住是講五種無明住地,我們不要說得那麼深,就以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煩惱,俗話常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個意思就說,每一個家庭有每一個家庭的煩惱。大而說之,每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煩惱。何況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裏面一切衆生,業習、煩惱,當然是無量無邊。佛在四弘誓願裏面教給我們“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也是這個意思。那麼講到“道”,道也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這是菩薩法裏面。四弘誓願裏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佛法就是法門,就是覺悟的方法。覺悟方法有多少呢?像恒河沙那樣多,可見得絕不只八萬四千法門。那麼佛門裏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八萬四千乃是從綱領上說,如果要細分,無量無邊的法門。那麼諸位曉得,因爲煩惱無量無邊,法門是對治煩惱的,煩惱斷了,這才算法門達到了目的。達到目的當然是“滅”谛,滅是滅煩惱,證“諸波羅密不同”。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那麼也就是說,別教裏面果位不一樣,菩薩從十住,這個十住算是大乘佛法裏面的菩薩法,這叫別教菩薩,一直到等覺,他所證的波羅密不相同。那麼淨土衆生如果是別教的根機,他將來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一定是修別教的道品,那麼講這個叁十七道品,也是有藏通別圓。那麼由此可知,念佛也是有藏通別圓。這個一句佛號看我們用什麼心去念,我們用藏教的心去念,這是藏教的道品;用圓教的心去念,那麼就是圓教的道品。其成就,自有高下之分。

  那麼至于圓教呢,他是講“叁谛圓融”,真谛、俗谛、中谛,他講的是“圓修圓證”,所以叫做圓教。圓教的四谛是講“無作四谛”,這個四谛的名稱,我們一定要把它記牢。圓教的四谛,當然是最圓滿,最究竟了。這些理我們可以知道,可以明了,但是在目前,恐怕我們還無法起修,畢竟他的境界太高。如果我們從通教,以通教作基礎,入圓教是可以的。從別教入圓教,也非常之好。那麼由此可知,圓教的確要通、別的根基,才能夠真正趣向圓修圓證。

  我們看這個無作四谛。這個“無作四谛”,“苦”谛,諸位看這個地方,“五陰本如(來)藏”,這當中漏了一個字,五陰本如來藏,因此“無苦可離”,那麼諸位想一想,如果說我們離開五陰了,豈不就是離開如來藏了?如來藏是十法界依報正報的理體,怎麼能夠離得開呢?五陰就是如來藏。換一句話說,迷了的時候,叫它做五陰;悟了的拾候,就叫它做如來藏。因此,這個法門的確是無苦可離呀!“集”是什麼呢?“煩惱即菩提”;這個滅裏頭,生死即涅槃,這些話我想諸位在佛門裏頭常常聽到,可是你要曉得,這是圓教的境界,因此他“無集可斷”。那麼說到“道”呢?“邊邪皆中正”,“中正”是大菩薩法,“邊”是邊見,“邪”是邪見,我們都講的是外道;你看,外道都是菩薩,“無道可修”啊!那麼他所證的果,就是“生死即涅槃”,因此“無滅可證”。這個真正到了圓極,究竟極了!所謂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法界在那裏呢?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的時候,這個法界叫十法界,五陰、煩惱、邊邪、生死,什麼如來藏、菩提、中正、涅槃,給你講這些,迷了,才講這些;悟了,悟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因此,無苦可離、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

  那麼淨土衆生如果是圓教的根性,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多聞圓教,這在後面我們把這個也說出來。這個“藏”教跟“通”教,西方世界“同居土多說之”,同居土常常聽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這個意思比較上多。“別”教呢?諸位看,“同居土、方便土、多說之”,爲什麼呢?這個是菩薩法,同居土是菩薩多,方便土是回小向大,也盡是菩薩。至于“圓”教,這是“無上佛法”,是究竟佛法,“根性利的人,四土皆聞”。換一句話說,無處不說啊!經上講“如是等法”,如是是指前面這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特別跟諸位說出有藏通別圓的區別。等法,“等”是等其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的法門”。

  那麼我們舉出這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也是佛法裏頭的重要修學綱領,特別是在大乘法的修學。我們應當特別地留意。綱領要熟,這個裏面的含義,要很清楚地理解,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努力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

  那麼我們在此地先跟諸位介紹這個四攝法,這四攝六度,那麼這是講的菩薩法。“四攝”法裏面,這個“攝”就是攝受衆生,要拿現在這個話來講呢?方便的講,接引的意思,四種接引衆生的方法,底下這個四種。諸佛如來,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叁世的諸佛如來,他要想接引一切衆生,離不開這四種方法。

  第一,要“布施”。這布施列在第一條,那麼諸位想想,這個佛菩薩要想弘法利生,要度一切衆生,不是要接受衆生的供養,不是啊!是要布施給衆生。那麼諸位想想,如果佛菩薩要沒有福報,沒有東西布施給衆生,衆生誰聽你的?這一點我們要多想一想。

  記得在往年,我們見到基督教傳教,勸人去做禮拜。他勸人的方法,就是布施。他送奶粉、送衣服。那麼有許多人,他是不是真的去信了他的教呢?不然。他打聽,今天教堂裏面有奶粉可以發,于是一家老小都去了,所以那個時候有人說他們叫奶粉教。其實他這種方法,與我們佛法這個四攝法是相應的。

  佛門,這個大乘佛法常講:“,先以利欲鈎,後令入佛智。”就是先以名利,因爲世間人貪圖名利、貪圖利養。佛菩薩了解,你貪圖利養,好!我就用利養來接引你。接引入門之後,教給你啓發最高的智慧,教你了生脫死得大利益,目的在此地。由此可知,佛菩薩度化衆生,就像父母教小孩一樣,苦口婆心啊!

  現在的佛法,這個攝受衆生,難!難在什麼地方呢?難在佛門裏面沒有大福報,沒有大福報,不能布施啊!衆生講你這裏是無利可取,他不來了。不但這個法師沒有財物布施給衆生,反而要求衆生多多供養,于是乎衆生一看到法師就害怕了,爲什麼呢?他要我供養他,要我拿錢給他,于是乎遠遠地就離開了,這也是今天佛法不能夠普遍宏揚光大的原因之一。我們在四攝法裏頭,講布施,最重要最根本的這一條疏忽了。

  所以我們如果要想能夠恢複菩薩法門,弘法利生的人,最好是不接受任何供養。當然,本身的生活要清苦,因爲清苦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很容易過;生活容易過,需求就少了,只要有幾個真正護法的人,維護著我們道場最低的物質生活,那就足夠了。全心全力,弘法利生。這樣地,衆生對佛法,他才能夠生敬仰之心。曉得什麼?不欺騙他,對他無所求嘛!對他無所求,跟他所講的法門,當然是真實的,有求就不見得是真實的。所以說過,帶著有欺騙,有這個谄媚巴結這些意思;如果是無求的話,那麼這個都可以離開了,衆生不會這樣子想,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地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由此可知,布施是非常非常重要,這個事實完全是爲接引衆生而修的布施,所以目的是在此地。

  那麼第二個“愛語”。這個愛語是以柔軟之語。換一句話說,這一種言語是衆生歡喜聽的、樂意聽的。他聽了,能夠生歡喜心,這樣子才容易接受佛法的修學。

  第叁是“利行”。“行”就是行業,菩薩要度衆生,種種的行業一定要叫衆生感覺的,哦!這個與他有利益。所以衆生的心,無不是以“利”擺在第一位。你說“名”,“名”還在擺在第二位,先擺在利。自古以來,真是古今中外啊!譬如我們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第一句就是,…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