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個世界裏面沒有惡人,這個世界裏面沒有一個是想妨害別人的人。諸位想想,這個世界多和睦!多麼可愛!所以我扪要希望這個世界永久和平,衆生永遠能夠相親相愛,那就得提倡佛門的持戒波羅密,發揚光大佛門的持戒波羅密。

  戒律有分爲大乘戒與小乘戒。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規範,不與別人在一起,也是儒家所講的慎獨,君子慎獨的功夫,這是小乘戒,完全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幹,就是自律的規範。而大乘戒呢?這是入衆的生活規範,就是我們在團體當中,與許許多多的人在一起,那麼這個是這一種生活規範。這種生活規範要記住,雖然是與很多人在一起,是團體生活,是團體生活裏面的自律,也不是律他的。那麼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自由,佛法這個修學只約束自己,不妨害別人,這個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我們要認真地去研究,認真地去學習,去把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衆生。

  持戒的目的是度諸惡,也就是度我們一切惡念,度我們一切惡行;一個是對自己的惡業惡行,一個是妨害他人的惡業惡行,持戒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的功德才能夠産生禅定。像這個希望大家要留意,這個布施,布施講過了。持戒“度惡業”,惡業裏面就是有兩種,一種是對自己的,那麼對自己的惡業呢?簡單的說,就是你心裏頭,這個心接觸外面境界起貪嗔癡了,這個是心裏頭的惡業。你在造貪嗔癡這些相,那就是世上的惡業,這是講自己。那麼對別人,別人得到功德利益,你起了嫉妒心了,那你是心裏頭起了惡業,表現在行爲上,想方法破壞別人,障礙別人,那是行爲上的惡業。所以我們持戒,不障礙自己心地清淨,不障礙自己的道業,也不妨害一切衆生。不妨害一切衆生,這是大乘菩薩戒;不妨礙自己這個道業,這是小乘的戒律的精神。由此可知,戒行真正是可貴,值得贊歎。持戒決定不是約束人,決定不是自己拿繩子把自己捆住,不是的。你要是作如是觀,那你對于佛法是不通之至,你完全誤會了,完全錯解了佛法的教義。

  第叁是講“忍辱”波羅密。忍辱這個裏面有事、有理。事相上,譬如說:我們在生活的需求上,要能夠不被社會誘惑,我們才能夠安貧樂道,你的道業才能成就。現代的社會,誘惑的力量非常之強大,一切物欲的享受,日新月異,天天有新的發明,天天有新的花樣,如果你要是追求物欲上的享受,那個心太苦了。如果你是福報不太大,力量又不濟,那真是苦不堪言啦!縱然是有這個財力,有這個福報,你這個精神耗費在這方面,真正是太可惜,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償失啊!因爲你沒有把你有限、寶貴的光陰用在了生死,出叁界,一了百了的大事業上,你疏忽了這一點。因此忍辱在修學裏面,占的分量相當之重。

  我們第一個要能夠忍受饑寒之苦,剛才講了,安貧樂道,我們遠離名聞利養。第二,我們要忍受人爲的加害,這是必然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佛的功德大,還有提婆達多在外面找麻煩,惡意的毀謗,千方百計的陷害,釋迦牟尼佛能夠忍受。內裏面,就是僧團裏面,有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學生,他學生裏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裏頭也是良莠不齊啊!有好學生,也有頑皮搗蛋的學生,天天出事情,在外面幹壞事情,人家報告給佛了,佛也來處理。所以佛的僧團,不是像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諸上善人。阿彌陀佛沒煩惱啊!釋迦牟尼佛有煩惱,你不相信,你去看看那個戒律,戒律怎麼製的呀?不殺生的戒從什麼製的?就是他裏頭徒弟學生,在外面幹殺生的事情。有人來報告,佛才製定這些戒,以後不准殺生。爲什麼有邪淫呢?因爲他這個徒弟裏頭外頭跟別人婦女所謂奸淫,人家來報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製定這個戒律。所以那是六群比丘,壞比丘,天天在外面頑皮,不守規矩,在外面出事情。但是諸位細細想來,這些人都是大菩薩,故意幹壞事情,叫釋迦牟尼佛製定戒律。如果他們不幹那個事情,佛法就沒有戒律了,所以這是菩薩示現,大慈大悲爲後人作榜樣。真是佛在世,就好像舞臺上唱戲一樣,有唱正派的,有唱反派的。正派反派都叫我們得很多的利益,都給我們很多的啓示。

  所以這個忍辱就是,內對于本身的僧團裏面種種障礙要能夠忍受。像六祖大師,他得道之後,不能馬上弘法利生。當時他的師兄弟們對他不服氣,各個人想奪回衣缽,甚至于想把他害死,置他于死地,都有這種人。他在獵人隊裏面,受苦受難一十五年,那不能忍,怎麼能成就?金剛經、涅槃經裏面,釋迦牟尼佛敘說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作忍辱仙人,那就是專門修忍辱波羅密,爲戈利王割截身體。戈利是梵語,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暴君,無道之君,無道的君王,暴君;爲戈利王割截身體,他都能忍啊!

  所以一個修菩薩道的人,一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裏常常想著,我到娑婆世界來,是作客的;我是來接引大衆的。這個地方人愚癡、無理,不管他用什麼態度對待我,我都一笑置之,不予理會,專接引有緣衆生,同往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菩薩,行菩薩道。那麼再不然呢?就要想到,我無始劫生死疲勞,不能像諸佛菩薩早超叁界,這才是真正的奇恥大辱。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從無始劫來一直忍受到今天,現在這小小的什麼苦難,我還能說不忍嗎?咬緊牙根,忍受過去,希望在這一生,成就大功大業,超出叁界,再不與這一些惡劣衆生爲伍了,這也好嘛!也就非常之難得了。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密,那麼這些全都是從事相上說。

  理上是怎麼講法呢?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教學,它有甚深的理論,有精辟的方法,有殊勝的境界。如果我們沒有相當的耐性,堅定的意志,那是無法修學的。因爲這一門學問絕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夠畢得了業的,也不是叁年五載就可以學成功的。大經裏面給我們說,從凡夫地修到圓滿菩提,在時間上講,要叁大阿僧祇劫。而佛在大乘經論裏面常講,這個時間要長達無量劫,我們能不能忍受?如果一聽說叁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長了,算了,我不修了;無量劫,那我更不能修了。可見得如果你要是不能忍受,你的學業道業不能成就。我們世間,念一個小學,你也得忍六年,才能畢得了業啊!念個中學,也要忍受六年;念個大學,也得要忍受四年。諸位想想,從小學到大學,你要忍受十六年,你才能完成。佛法的教學比大學,那要深得太多了,所以你自己想想,你能夠完成大學畢業,你已經忍受十六年了;而你在佛法裏頭要求,希望說幾個月、兩叁年,就能成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所以說一定要有耐心深求大法。

  那麼忍辱,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度嗔恚”,是度嗔恚。嗔恚是叁毒煩惱裏面,很重的一種煩惱。我們如果有忍耐的心,每一天心平氣和,什麼都能夠忍。人爲的災害,天然的災害,修學的困難,都不怨天、不尤人,無有一絲毫嗔恚之意,這叫忍辱波羅密。

  第四叫“精進”波羅密。所謂“精”是純而不雜,就叫做“精”,精純。“進”是有進無退,就是永無退轉。我們的學業、我們的道業,天天都在進步,不但進步,而且是純精的進步,並不參雜一些別的東西。什麼叫參雜呢?譬如說我們講學道,如果我學道的目的,我是希望我趕快成佛、趕快證果。成佛證果幹什麼呢?我將來要度廣大的衆生,有很多人尊敬我,有很多人供養我,我走到那裏都很了不起,這就叫參雜。雖然精進,你的目的不清淨,爲什麼呢?你是爲了名聞利養而精進,那就錯了。所以世間爲“名”精進的人很多,爲“利”精進的人很多,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通通放下了,這個精進才叫真精進。精進的功德,是“度懈怠”啊!

  第五,“禅定”波羅密。禅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般若是智慧,度愚癡。下面這個六種,都是煩惱。這邊在此地,悭貪、惡業、嗔恨、懈怠、散亂、愚癡,這都是病啊!佛給我們上面這個六度是藥,以這個六種藥,斷我們六種病。因爲我們的心散亂,也就是說精神不能集中,意志不能集中,因此無論什麼事情都沒有成就。所以這個心是散亂,散亂心,他一生必定一事無成。所以佛教我們攝心,攝心就是禅定。大乘的禅定,是講不動心。像金剛經裏面所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因此禅定就無量無邊。譬如說,我們眼見色不動心,我們的眼根在色塵上入定了。耳聞聲也能夠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我們耳根在聲塵上入定了。由此可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保持著樣樣明了。這個境界裏頭,樣樣明了,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無分別,無執著,這叫禅定。我們的心,我們的精神、意志,才能夠集中而不散亂。

  般若,這是智慧,有根本智,有後得智,有這個兩種。在般若經理面給我們講的,有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有實相般若,這叁種。唯有智慧開了,才能夠破無明煩惱,也能夠破我們一切的疑惑,使我們對于一切法的真實相,能夠得到究竟的明了。那麼這個叫做般若智慧,他度愚癡啊!不但我們六道凡夫愚癡,小乘的聖者,像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都是愚癡之人;都是愚癡之人,當然這個裏頭程度有差別不同。

  那麼剛才講下面所說的悭貪、諸惡、嗔恚、懈怠、散亂、愚癡,這是一切衆生的病根,這個病是心病啊!這不是身病,身病好醫。心病。在這邊這個大字,看這邊大字,“悭貪等六蔽”,“蔽”是障礙,“是衆生心病”,“六度是如來法藥”,是佛法的大藥,“以法藥對治心病,自可藥到病除。”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所以把這個佛法當作良藥。那麼你曉得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佛法是必須要修學的,不能不修學。因爲這個六種,不但是心病的病根;經論裏面常講:“境隨心轉”,那麼由此可知,心要是病了,外面的境界那能好得了呢?因爲外面境界是隨心轉。所以我們心病,外面的境界就惡劣就不好;如果我們心病沒有了,除了,心得清淨了,外面的境界也清淨了。正是所謂心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則外面…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