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四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將經文念一句: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那麼今天我們繼續說明這個念叁寶,這是西方世界特別殊勝之處。這個音聲就是前面所說這一些衆鳥所說的一切法音,在本經裏面只舉了幾個例子,就是叁十七道品、四攝、六度、十力、四無所畏。“等”,是等其他的一切法門,不必一一再多加介紹了。那麼極樂世界的人,聽了這些衆鳥說法,就興起念叁寶的這個念頭,這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在此地,我們將這個叁寶給諸位介紹一下,什麼叫做叁寶?“叁寶”是講的“佛法僧”。稱之爲叁寶,這個“寶”的意思,它是有用處的;像世間的寶物,我們可以得到它的財用,得到寶物了,我們在物質上的生活,就無需要憂愁了。實在講,世間的七寶,像前面所說金銀、琉璃、瑪瑙之類的,只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上所需。但是我們有很大的痛苦,不是七寶能夠給我們解決的,這個大苦是什呢?就是生死大苦。這一種大苦,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世間的學術、科學、哲學、宗教,都無法解決。所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解決的方法,解決方法裏面的根本法,就是教我們念叁寶。叁寶最重要的是自性叁寶,也叫做一體叁寶,這是頂重要。

  那麼佛法僧簡單地解釋,“佛”是覺悟的意思,所謂是“覺而不迷”,這是佛。法呢?“正而不邪”,“正”就是指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現前,邪知見自然就斷滅了,自然就消滅了。“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就是“淨而不染”。這個在佛法修學是屬于根本法。學佛的人,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道,也就是成佛,決定不能夠離開這叁條。所以這叁條稱之爲寶,它有大利益,有大的用處,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能夠幫助我們斷一切煩惱,出離生死苦海,而證得大菩提、大涅槃,絕不是世間任何寶物所可以比擬的,這是稱之爲叁寶。

  那麼學佛最初,大家曉得要皈依叁寶,怎麼個皈依法呢?前面也曾經說過,但是這一句話是多說幾遍也不妨,爲什麼呢?要常常提醒我們自己。“歸”,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很顯然地能夠看得出來,在以前,我們是迷,現在從迷裏頭回過頭來,不迷了,歸向覺;以前我們的知見是邪惡的,現在我們不邪了,我們從邪惡的知見返過頭來,歸依正知見;從前我們的心是染汙的,染著五欲六塵,現在我們從染著五欲六塵裏面回過頭來,歸依清淨。你們想一想這個道理,是不是從初發心到無上道,不管你修那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十大宗派,你能夠離開這一個原則嗎?離開這一個原理原則,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佛法的修學。只要講到佛法的修學,決定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掌握到這個原則,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了。你曉得我們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這叫做真正的修行,這叫做真正的學佛。所以這一個大前提大原則,我們要牢牢地記住。那麼能夠發心念佛了,這個念佛的目的在那裏呢?其目的是要把我們的菩提心給念出來。所以聽了這些鳥說法,念叁寶,發菩提心,滅伏煩惱。菩提心,諸位在字幕上看得很清楚。我們常常聽到學佛的人講,或者你在古人著述裏頭看到,有叁心圓發。叁心是指什麼呢?就是指此地“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是覺的意思,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那麼換一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心,你們在前面這個叁寶裏面看到,那就是佛心,因爲佛的意思就是覺,佛的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所以菩提心就是覺心。那麼這個我們要從叁方面來說明,像大乘起論經裏面所講的,第一個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叁個是大悲心。從這叁方面來說明。

  那麼底下這叁個名詞,是佛在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他講這個菩提心,名詞稍稍有點不一樣,他講至誠心,這個至誠心就是直心,這個深心是一樣的,那麼他說發願回向心,這個就是大悲心。那麼這個兩者對照起來一看,意思就更清楚了,更明白了。覺悟的心是以直心爲基礎,也就是說以“至誠”爲根本。人心要“誠”,就是覺;“不誠”,就是迷。可見得這個“誠”字太重要了。那麼以這個心爲基礎,深心是好德,好善,這個是對自己的;大悲心是對別人的,所以講是他受用心。從這個地方看,直心是理,是理體,真如本性的理體;心是智慧,是自受用;悲心是至善,是他受用。我們儒家講:“止于至善”,所以菩提心是至善心。那麼這個善心,是從智慧裏面生的,而這個智慧,是從真如理體上所生的。所以它是根本,它是枝幹,那麼它好像是花果,是這麼一層的關系。

  那麼由此可知,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而這個心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因爲它是真的,它不是虛妄的。爲什麼我們會變成了生死凡夫呢?實在講,將我們自己的菩提心迷了。菩提是覺,迷了之後,就變成迷而不覺,從迷而不覺裏面,這才生邪知邪見,邪而不正;于是乎你的心當然是染而不淨,這就變成了生死凡夫。但是我們要曉得,不覺、邪見、染汙,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裏面,原本沒有這些東西。本性裏面本有的,就是覺、是正、是淨,這個是本有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信心。既然覺、正、淨,是本有的,我們當然可以證得;不覺、邪惡、染汙,是本無的,既是本無,我們當然可以斷得幹幹淨淨。唯有念叁寶,才能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功德利益就是斷惑除障,這個後面所說的,斷惡除障,這是講他的功德。

  煩惱裏面包括的範圍很大。我們一般將煩惱分爲叁大類,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這個見思煩惱,“見”就是見解上的錯誤。實際上就是剛才這個叁寶裏頭,我們講的法的時候,邪知邪見,見解上的錯誤,這就是見惑。我們見解裏頭迷了,迷惑了,喪失了正見。所謂思惑,錯誤的思想,貪嗔癡慢這一些思想全是虛妄而不實在的,是錯誤而不正確的,是迷惑而不是覺悟的,那麼這個叫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它是叁界六道輪回的根本。只要見思煩惱不斷,六道輪回這個業相就永遠存在。那麼換一句話,幾時要是斷了,輪回的業相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見思是屬于煩惱障。

  第二類叫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詞,形容其多,這是從所知障上說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理,無量無邊,像恒河沙一樣。我們本來都是明了的,現在我們變成不明了了,這個是煩惱。這一類的煩惱,就叫做所知障。

  第叁類,根本無明,這個是非常微細的煩惱,所以叫細惑。那麼這個叁類的煩惱,如果你有能力伏住,並沒有把它的根斷掉,你有能力伏煩惱,在我們這一個法門的修學,就叫做功夫成片,你這“功夫達成一片了”,這是有能力“伏煩惱”。煩惱這個業習種子存在,但是怎麼樣呢?它不起現行,也就是說它不起作用。爲什麼不起作用呢?因爲你念佛這個功夫很深。譬如說,你這個貪心起來了,貪心還沒起來,你已經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貪心壓住了、伏住了;嗔恚心還沒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嗔恚心伏住了。這樣二六時中,你的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一片”,二六時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雜念。那麼這種境界是不是叫一心呢?不是,爲什麼呢?煩惱沒有滅,所以不叫做一心。你這個功夫,只是煩惱伏住而已,所以這個叫功夫成片,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能夠做到功夫一片,就是帶業往生的條件,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這個“伏”裏頭也有功夫深淺不相同。如果這個伏的力量有相當的深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很自在。而且往生西方極樂的時候,可能預知時至,就是預先曉得我要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佛來接我,什麼時候我這一生業報已經了了,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知道。所以說,到功夫成一片,這個境界我們也不能夠輕視了它,它也相當了不起。

  那麼講到一心呢?這個“一心不亂”必須要“滅煩惱”。滅見思煩惱得的這個一心叫“事一心不亂”,到後面我們會講到。滅塵沙煩惱,這個滅見思又滅塵沙,同時還能夠伏根本無明煩惱,那麼這個叫得“理一心不亂”,當然那個功夫更殊勝了,那不必說了,那更殊勝了。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經文,他的注解裏頭有幾句話說,他講“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這是說明聞衆鳥說法之後,爲什麼會念叁寶?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這麼一個解釋,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這是說明念叁寶的因緣,因爲凡是學持名念佛的人,他的目的當然是求生淨土。在極樂世界聞衆鳥說法,這是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到阿彌陀佛有攝受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又有攝服一切衆生的大威德。這樣的長者、導師,實在是最難能可貴,也真正是世間所謂,可遇而不可求者,這個心裏面自然就起念佛的心。

  實在說,這種情形在我們世間人裏面,甚至于可以說每一個人有類似這樣的情形。譬如我們在年輕的時代,我們遇到一個對我們非常關心的人、愛護的人、教導我們的人,他離開我們了,而且離開的年代很久遠了,我們會常常想念著他。一提到他的名字,或者是一看到他的照片,立刻就會想到,這個情形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是真正體會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教導,實在說十方叁世再找不到第二個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人。如果在這一點,我們真正明白了、真正地體認了,你這個念佛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自自然然念念于心,永遠不會把他忘掉。

  那麼講到念法,這是講的法喜充滿,法喜入心,法味充足。聞法爲什麼會歡喜?那就是聞法開悟了。沒有聞法之前,在一切法裏面迷惑顛倒,六根接觸六境的時候,六塵境界的時候,常生煩惱,那時苦不堪言。這一聞佛法了,開悟了;悟了以後,六根再接觸…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