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塵境界的時候,他不生煩惱了,常生智慧,他怎麼不歡喜?這叫做法喜入心。
我們在這一次大專講座結業的時候,有幾位同學來給我說,他說我們七天講座當中,非常歡喜,他問我這是不是叫法喜充滿?他說我們如何能夠把這個法喜保持住,不要我一回家之後,這個歡喜心就沒有了。這是的確,他這個七天,在講座當中聞法,真正得到了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他生歡喜心。那麼這一次的講座,在我們佛教來說,也是第一次使用電視教學,這是過去所沒有過的。而且課程只有一門,每一天教學的時間是十個小時。十個小時當中,我們以六小時電視的教學,有叁小時答覆學生的疑問,有一小時學生自己的研究討論。所以我們一天有十個小時課程,非常之緊湊,一門深入,所以同學門都歎未曾有,過去沒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
那麼這一次我們錄的阿彌陀經,我想在明年,就是過了陰曆年之後,國曆是今年,暑假期間我們再舉辦一次大專佛學講座。我們每天以八個小時講經,就是利用這個電視教學,來聽這個錄音帶,像今年一樣,我們一天排六個小時的錄影帶,兩個小時的答覆問題,答覆同學問題,而再以八個小時念佛,八個鍾點講堂,八個鍾點念佛,諸位要曉得,那就是我們過去佛教最盛時期的寺院叢林裏面的教學的方式了,這一種利益最爲殊勝。人數不拘多少,我想暑假期間我們一定可以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底下一次的佛學講座要比我們這一次更爲殊勝,我們來一個行解相應。希望每一位能夠聽到這部經,看過這一部錄影帶的人,我們都向這個方向來努力,都向這個目標來邁進,使我們無論在那一個道場,都能夠做到行解相應,我們得到真實的成就。像這一次我們是只有教理上的深入探討。在行門,我們的時間很少,早晚兩堂功課的時間都不長。所以以後希望能夠解與行並重,有同樣多的時間。那麼這是說到法喜入心,法味充足,他自然念法。
念僧,這個地方講的僧,是大衆,就是僧團。前面跟諸位說過僧的本意是清淨,淨而不染。因此凡是心地清淨的人聚在一起,就叫做僧團。這個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一樣的。譬如說你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一家人心地都清淨,都不染汙五欲六塵,你這個家庭就是僧團。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之人,前面講了,至善,止于至善的人,聚會在一處;同聞阿彌陀佛說法,同聞衆鳥說法,大家都一心來修證,所以他念僧,這是他懷念他的同參道友。
我們讀了蕅益大師這一番的解釋,感覺到深深地有理,有道理;同時也生起無限的羨慕之心。極樂世界的人如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又爲什麼做不到呢?別人不肯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且從經論當中,真正生起了歡喜心,那麼我們自己爲什麼不做呢?只要有叁、五位同參道侶,志同道合,我們就可以做。人數愈少,愈能夠精進,每一天八個鍾點聽經,八個鍾點念佛,這是何等的精進?這在末法時期已經逢到了正法的因緣。諸位要記住,這一個殊勝因緣正如開經偈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啊!而今天這個因緣,我們遇到了就在我們現前,如果我們把握住,我們是末法中的正法人;如果我們要是疏忽了、舍棄了,那我們就是末法沒有福報的衆生了。
大師告訴我們“能念就是叁觀”,所念就是叁寶。而“叁寶”有“別相”叁寶,有“一體”叁寶,以及四教的意思不同。四教在前面介紹了。所以,你用的是什麼心。你這個境界確實有高下深淺的不同。那麼在此地,我們把能念所念簡單地跟諸位作一個介紹。能念就是叁觀,注意到這個叁觀;你看這個觀呢?可見得不是用的第六意識在打妄想。所念的叁寶,注意這個叁寶;叁寶裏面,叁寶的本意,前面解釋過了,在此地給諸位講別相跟一體,重點在這個地方。
我們先講能念的這個心,能念的心,你看看“空假中”。空觀:“體本空寂”;假觀:“用則圓照”;中觀:“寂照同時”。這是寂,這是照,空假是一不是二,這個叫做中觀。那麼這是說明能念所念,以及叁寶不同之相。就能念方面來說,是講能念的心,這是自己一定要明白。我們雖然在初學,見思煩惱沒有斷,現前依然用的是第六意識的妄想心。可是我們曾經讀誦了不少的大乘經論,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所以曉得真心與妄心。體是空寂的,像佛在楞嚴會上,叫阿難覓心,這是著名的七處真心。憍洸大師將這一段經文判作七番破處。阿難尊者代表我們,七處覓心,了不可得,無論是真心或者是妄心,均不可得,那就是說明了,心之體本來是空寂的。我們如果明白這一樁事情,這就是空觀。
那麼講到四教的教義呢,我們用第六意識修這個叁觀,就是藏教的叁觀。由此可知,用第六意識不是不能修,藏通別圓裏面,不過是藏教的叁觀而已。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下手,慢慢地再把我們的境界往上面提升,這是很穩當的修學,不會走錯路的。
體雖然是空寂的,但是它能起作用。起作用,這是圓照法界,所以六根攝六境,于一切法無不明了,這就是圓照的意思。就這個地方來看,假觀正當空寂的時候,寂而常照啊!正當圓照的時候,照而常寂,這叫做中觀。那麼這是講能念的心如果你要是與叁觀相應,這個心非常地殊勝。因爲叁觀相應的心,它與叁寶自然相應。
我們回頭想一想,我們自己念佛用的是什麼心?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要問,我們念佛何以不得力?我們念了這麼多年,何以沒有感應?何以不能夠斷煩惱?何以不能夠證一心?這個原因在那裏,原因都在能念之心不一樣啊!
我們所念的叁寶,看這邊,別相、一體。別相裏面叁寶,“佛寶”是講的法身、報身、化身,是說佛的叁身。“法寶”裏面,“教法、理法、智法”這個智就是行,在此地不講行,講用智,這很有道理。佛弟子的行,是智慧之行,就是覺行,覺而不迷。“斷法”,斷是講的果報,是果;教、理、行、果。果用斷,斷煩惱啊!斷見思、斷塵沙、斷無明,所以這個在法寶裏面是屬于果法。“僧,叁乘聖賢。”叁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賢人在小乘裏面講,這個叁果四相是賢人,證阿羅漢果,這是聖人。在大乘裏面講,叁賢菩薩是賢人,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十個位次叫賢位;地上菩薩稱爲聖人,從初地到十地,叁賢十聖,這個是聖。這個都是給你講的別相叁寶,可是諸位要曉得,別相叁寶裏面,有藏通別圓四教之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所以不要看到,哦!藏教的佛跟通教的佛不一樣,藏教的法跟通教的法當然也不一樣,藏教的僧寶與通教的僧寶,這個裏頭也有高下差別不等。除這個之外,還有別教,還有圓教。這是大家要細細去研究,去辨別,此地就不多說了。
那麼別相裏面,還得要跟諸位說明一下,以我們現前這個例子來說。四教是在用心不一樣,如果就住持叁寶上說,那四教沒有什麼不一樣的。佛寶,佛今天不在世間了,我們的本師早就入滅了;我們今天所崇拜的佛寶,只有佛的形像,或者是泥塑木雕,金屬鑄造,乃至于彩繪,我們只能夠把這個當作佛寶。我們見到佛像,就要像見到佛、真佛一樣;這個心,這個恭敬的心、覺心、清淨心,才能夠生起。法寶,這是指的經典,經典裏面有大乘經典、有小乘經典;有了義經典、有不了義經典。僧寶,這是指一切出家人,凡是出家受具足戒者,這就是僧寶的代表。僧寶裏面當然也分很多的類別,所謂有聖賢僧、有菩薩僧。聖賢僧與菩薩僧不容易遇得到;平常所謂榮列之輩,當然占的數字也不少,乃至于有許多破戒的僧,這些我們都不必去理會;不要起分別執著,我們只要見到這個形象,由這一個形象,引發我們自己的清淨心,那就是無量功德了。我們一看到出家人,立刻就會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不是想到他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而是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麼由此可知,藉住持叁寶,或者我們講藉別相叁寶,修自家的一體叁寶,就是自性叁寶,這個才叫會修行,這個才叫做無量功德。所以你的心清淨,見到外面的境界,沒有一個境界不清淨,你才能夠法喜入心,才能夠真正得到法味充滿。如果一昧只是分別計較外境,你的煩惱只有增長,不會斷盡的,吃虧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
我們再看此地所講的一體叁寶。這個一體叁寶非常重要,也是講的佛、法、僧。一體叁寶就是自性叁寶,所以從別相要能夠契入自性。“佛”寶是什麼呢?“湛然智照,靈明覺了”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原本就是湛然。這兩個字是形容詞,“湛”,它的意思就像水,水非常清淨,不但清而且淨,“淨”就是不動,“清”就是不濁。我們從水上面,一下就看到水池子的底下,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叫湛然。湛然,它産生的作用,就是智照。我們曉得湛然之水,它有照的作用,它沒有智;湛然之心,它有照的作用,它有智慧,無量的智慧,這個智是根本智、後得智,這是智慧。這個地方就是形容智照。靈明覺了,了是明了,“覺而不迷”,“覺”是不迷,樣樣明了,心極其靈明,靈明覺了的心,就是自性天真佛,自己是佛啊!
“法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那麼由此可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就是根據實相理體。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根據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真實的理,真實的體,來說的,給我們說明。而這個真實的相,真實的理,真實的體,我們都迷了,所以我們今天對于實相,不曉得,所以我們見到的是妄相。對于真理,實理就是真理,我們不曉得;我們心裏面所想像的是個歪理,不是個正理。我們對于一切的本體,也是莫明其妙啊!在那裏虛妄地猜測,所以不曉得。“法”起作用,清淨圓妙,它的作用能夠將我們邪知見除得幹幹淨淨,叫我們得清淨,能夠把我們一切虛妄的染著,也給我們除得幹幹淨淨,使我們得到清淨。“圓”是叫我們智慧圓…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