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經文,十五講這個經文。“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那麼這個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依報莊嚴,都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願力、行力之所成就。那麼這裏講的是“重重結示,令生信一切莊嚴皆是阿彌陀佛願行所成,種智所現”這個種就是一切種智,所現的境界,這就佛這一方面說。“也是我們自己淨業所感,唯識所變。”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我們常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指的是阿彌陀佛的願行,願力行力,也指我們自己的淨業,唯識所變的。這個世界是這樣形成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我們才能真正地相信這個莊嚴是可能的。
蕅益大師有一句很感歎的話,說“奈何離此淨土”這個“此”就是指世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別談唯心。”把事撇開了,單單去講理,這個是有很大的弊病,爲什麼呢?離開了“事”,就是這個淨土,專門去講這個唯心淨土的道理,這個決定是緣影妄想。千萬要記住,決定會墮在緣影妄想裏面。譬如金與器一樣。我們把“金”比做唯心,把“器”比做淨土,如果我們說把器撇開了,單談金,諸位想想,是不是緣影妄想?離開了器,那有金呢?須知金與器是一不是二啊!那麼這一段裏,這個意思是總結前面有情無情,法音莊嚴,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講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佛是根據什麼道理變出來的,這是講原理給我們指示出來。
佛在大本經裏面說:“願後修行,常以和言愛語饒益衆生。”有這麼幾句話。語此地所說微風吹動羅網,皆出妙音,完全相合。那麼又說于叁寶生敬仰、恭敬之心,這樣才能夠成就衆生聞法的殊勝因緣。因緣之所以殊勝,就是衆生聽了法音之後,都能夠生起念叁寶之心。願行是能莊嚴之因,那麼情與無情的法音,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莊嚴之果報。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講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簡單地跟諸位就介紹到此地。
向下的經文,這是要講到正報。這個經,它是先將依報說在前面,然後再說正報,這是有它一番用意在裏面。依報都是這樣莊嚴了,正報當然更爲殊勝。好比我們到一個人家,還沒見到主人,先見到他的庭院,種種的設施,已經感覺到美不可言,贊之不盡,可想到主人之高雅。正報,這就講阿彌陀佛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我們也稱之爲導師:阿彌陀佛。請看經文,經文講到正報,正報是先征釋名號,就是解釋佛的名號。“舍利佛,于意雲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呢?“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這一尊佛,他是什麼緣故,他是取了“阿彌陀”這個名號。這一段經文,這就是征釋名號。“上面說明依報的殊勝,此地再給我們說明正報之妙。”這個正報裏面,有主有伴。這個意思是說西方世界實在是一個最理想的教學處所,也等于說是十方諸佛,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學校,專門來接引十方有願往生,有志了生死、成佛道的這一些衆生,給他們做特別地增上緣。彌陀是導師,好比是校長,當然這個裏面有許許多多的學生。導師,這是主,教化主;學生,這是爲伴侶,也就是爲佛所教化的對象。
釋迦牟尼佛在此地又叫著舍利弗,來問他:你的意思以爲如何呢?彼佛: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尊佛,他爲什麼叫阿彌陀?那麼這個意思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在經題裏面也特別地爲大家介紹過。實在佛這個幾句話是開導我們,因爲在這個法門裏面,是特別著重持名念佛,也就是說,他這個修行的方法很特別。因此佛的名號,自自然然就成爲這一部經的總持了,也就是這一部經修行最重要的是一個綱領。所以這個法門修學著重是持名,“名”就是阿彌陀佛;要我們顧名思義,深信佛的萬德洪名,就是不思議的境界。那麼諸位如果要問,這個不思議的境界,究竟是個什麼境界?我們讀華嚴經就明了了,四十華嚴的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你們想想這個題目裏面,有入不思議境界,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叫我們顧名思議,萬德洪名就是不思議境界。一心執持則爲能入;我讀華嚴經,講華嚴經,時常提醒諸位同修,這一部彌陀經是能入,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能入。華嚴裏面不思議解脫境界,或者我們講一真法界,那是能入,能所不二。因此華嚴經可以說之爲詳細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也可以說之爲簡略的華嚴經,希望諸位細細去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們的疑惑才可以斷除。後面幾句大家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本經,的示持名妙行,故征釋名義爲一經之宗要”。“因名思義,深信萬德洪名,即不思議境”,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心執持,決定不疑也。”
請看下面經文,看這個底下經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那麼這是先征問,這個地方就是解釋了,解釋爲什麼叫做阿彌陀呢?阿彌陀是梵語,這個地方掉了一個字,諸位在此地,即不思議境界,這個地方是不議境,這裏掉了一個字,不思議,好我們加上去好了,大家看看就行了,不思議,不思議境,好,看到就好了。在經題裏面給諸位介紹過。阿彌陀,他的意思翻成中國話,這個“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阿彌陀”就翻作“無量”。“佛”是“覺”的意思,所以阿彌陀佛,他的意思是無量覺。現在我們單講阿彌陀這叁個字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用兩個意思統攝無量義。第一個意思,就是講光明無量,無量光的意思,照十方國度,都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這個“光”是代表的十方,代表十方。這個地方看這個解釋“彼佛名號”,實在講,“具足萬德。今本師釋迦,特以光壽二義釋之。”給我們解釋。“光”代表十方,拿我們現在來講就是空間,因爲光,它有“照”,有“遍照”的這個意思。譬如我們這個房間,我們點上一盞燈,而這個燈光就將我們整個房間都照明了,所以他有遍十方的意思。而壽,這當然是講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那麼用這兩個意思就是佛門裏面常說的:“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用今天的俗語來講,十方是空間;叁際是時間。整個時空之內,則無所不包。這個就把無量的意思,表顯無遺了,叫我們全部都能夠體會到這個無量的意思。那麼這兩個意思,實際上講,也是佛法裏面所講的法界,亦是經裏面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我們的本師以及西方世界的導師,都希望我們執持名號,由持名而悟入體性,了知心佛一體。這是這一部經,在修學法門裏面,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他們的意思都是叫我們持名要悟,“悟”是講開悟,“如”是講證得,體性就是法界,就是華嚴經裏面的一真法界。在本經裏面講,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曉得生佛一體,“生”是衆生,“佛”是十方諸佛,到這個境界,就如古德所說的,法界圓融體啊!一真法界理體是圓融的,這個圓融之體,作我一念心。我們今天念佛的這個心,念什麼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就是法界體的名字,就是名號,我們今天心念佛,前面跟諸位說過,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們想一想,對不對呢?整個法界圓融體是自己的一念心,自己一念心就是法界的圓融體。後面這裏講,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必須要能夠悟入這一個境界,這個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這才是一個真正念佛人,念佛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才能夠證得,也就才能夠體會得到,才能夠受用得到。那麼底下,我門再說這個“光”與“壽”的意思。先講“光”,“光”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智光,一類是身光。那麼我們要從叁身上來說明,叁身,我們講報身,報身梵語叫盧舍那身,盧舍那就是“報”,是報身。盧舍那中國的意思,此雲光明遍照。
那麼,底下呢?我們再說這個光與壽的意思。先講光。
光,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智光;一類是身光。那麼,我們要從叁身上來說明。叁身,我們講報身。報身,梵語叫盧舍那身;盧舍那就是“報”;就是報身。盧身那,中國的意思,此雲:光明遍照。盧舍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前面講過,報身有兩種,一個是自受用報身:一個是他受用報身。你看看,照一真法界,這是自受用。最重要的就是要證得;你能夠照一真法界,當然就能夠證得一真法界;這個是毫無疑議的。必須有自受用,然後才有他受用。他受用,就是照衆生的機宜;機是根機,衆生是什麼樣的根機;“宜”是當應當;佛應當用什麼方式,來度他,才能夠是契機,契理。那麼機宜呢?在楞嚴經裏面,就是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那是講一切衆生;而佛呢?則是隨機應現;衆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這個是照衆生的機宜。所以,我們首先要明了自受用與他受用的這個差別。
然後,我們講到這個,身光又有兩大類。一種叫常光,一種叫放光。那麼,要就應身來說,佛的常光,也有大小不相同。那麼,這個是要看衆生的機宜了。衆生,如果他的福報很大,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要都很深厚的話,佛身光就很大,就很殊勝。如果,衆生福報不怎麼大,佛的這個身光,那就現的比較小。你想,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有身光。身光有多大呢?經上有的講一丈;有的講一旬;一旬是八尺。可見得,這個光明不太大。那麼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正如同,本經所說,是處在五濁惡世的衆生;我們的福德因緣,都不算殊勝;所以,佛爲我們所現的身,叫劣應身,也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他的身光,只有一丈。如果,衆生福報殊勝的時候,佛的光有一由旬,要是算大由旬的話,合我們中國八十裏;乃至于無量由旬;那衆生的福報就太大太大了。那麼,這個是講的身光;身光也是常光。第二種呢?叫放光。放光,不是常常有的;不像這個身光;身光是常有的,不會消失的。…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