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經文,前面介紹西方世界的環境,介紹過教主阿彌陀佛。今天的經文,要跟諸位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教化的學生,古德稱之爲化伴。請看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這一段,是介紹這個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當中的這個兩大類。一類聲聞弟子,一類是菩薩弟子。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導師。那麼,這些人都是佛的學生。諸位看了經文,也許會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有小乘的聲聞?因爲,在四十八願裏面我們曉得,他方世界,定性二乘都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法門,純粹是大乘法;所以說是,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小乘人也不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個地方就得說明了。此地所講的聲聞,或者講的阿羅漢,名詞與小乘相同,其實都是真實的大菩薩。前面跟諸位說過,天臺所判的四教,有藏、通、別、圓;賢首則判爲五教,所謂,小、始、終、頓、圓。那麼別教七住菩薩、圓教七信的菩薩,都是斷了見思煩惱。就斷證上來說,與小乘阿羅漢是相當的、等齊的;但是,在願力、在見解、在修行上來說,要比小乘的阿羅漢,超過的太多太多了。所以,名同而實異啊!我們曉得,確確實實是菩薩。那麼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我們知道,煩惱是可以頓除,習氣同樣地難斷。那麼,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依然是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必須在西方極樂世界,漸漸地斷除。那麼,如果說,在他方世界,以往都是修學小乘,小乘的習氣很濃、很厚,一下子除不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一定是先以小乘教義來教他。就是順著他的習氣,順著他以往所學,這樣子就更是契機契理了。而後,再逐漸逐漸地把他的境界往上提升。那麼,這一點意思,我們必須要懂得。所以,也有這個,阿羅漢這個意思在。你比如講,這個先修小乘人,並沒有斷見思煩惱,他是伏斷煩惱;伏了煩惱之後,發願帶業往生。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當然,先斷見思;這個斷見思就是事一心,證得方便有余土。可是,在習慣上來說,是證得阿羅漢果。這是講他方的習氣,說之爲阿羅漢也未嘗不可。那麼,這個數字,太多太多了。諸位想一想,不要說四果羅漢,就是初果的聖人,小乘初果之人,在我們的世界都是相當稀有。而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太多太多了,幾乎是數不盡的。諸位想想,這個莊嚴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四十八願裏面,有一願說,就是第十四願,佛曾經講,他說,假如我成佛,我國中的聲聞弟子,叁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這是一個比喻話,叁千大千世界裏面所有的衆生,都證到辟支佛的果位,大家合集起來,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要是能夠知道數字的,那我就不成佛。那麼,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果然如他老人家所的,不要說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計算,就是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辟支弗,也沒有辦法計算出來。不獨聲聞是這麼多,菩薩往生的那個數字,也是無量無邊,無法計算。所以說,諸菩薩衆亦複如是。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在大本經裏面,贊歎極樂世界菩薩的種種功德,經上,也就是佛,給我們舉了二十叁個比喻。那麼,諸位從這裏看,這個地方,剛才我是都講過了,這一段是已經講過,諸位看一看,“聲聞、阿羅漢,名同小乘,實是大乘,如別教七住,圓教七信,斷見思之類。”

  這是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那麼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種種功德,有二十叁種比喻。那麼,這二十叁種,我們在此地也略爲跟諸位介紹。因爲,贊歎菩薩的功德,能夠激發我們自己念心。那麼,我們如果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具備這些功德利益。

  第一是智慧深廣。我們在娑婆世界求智慧的確不容易,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有深廣的智慧。像佛所說的,猶如大海。這個大海是比喻,比喻它的深,像大海那麼樣的深,海那麼樣的廣大,看不到邊際。

  第二是講定功。這個叁昧,就是定。叁昧不動,就像那個須彌山王一樣。我們看大山,它坐落那個地方,如如不動。

  第叁說是慧光明淨,超過了日月,就是智慧光明亮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智慧的光。

  第四,淨法滿足。像這一些我們要注意到。淨是清淨,一切法裏面無不清淨。“滿”是圓滿,“足”是具足。那麼,我們想想,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這兩樁很難得到。特別是這一條;那一個人不想修自己的身心清淨呢?可是,我們總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不能夠稱心滿意。

  第五,平等如地。這個地在佛法裏面,常常用它來表法。平等如大地,大地之平等,你比如說,它一切都能夠承受。你灑上香水,它也如如不動。你就是糞便放在它上面,它也如如不動,這就是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心就平等了。所以,菩薩裏面有地藏菩薩。地藏是代表平等心。而平等,在菩提心裏面,是直心的意思。所以,它是相當的重要。那麼,我們學佛,頭一個就是要修平等心。而在中國固有文化的教學裏面,我們曉得,是以孝道爲基礎。孝道就是建立在平等如大地的理念上。曉得十方叁世是一體,無二無別;這才叫真平等。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一真法界啊!這一點,希望我們要細心地體會,要拓開自己的心量,猶如大地,無所不載啊!拓開自己的心量,無所不容,一切,我們都能夠包容。

  第六是講清淨如水。這個清淨如水的意思,是說這個水,尤其是清淨的水,它能夠把這個汙穢肮髒,都清洗得幹幹淨淨。那麼,這個是比喻菩薩的功德,能夠把一切煩惱、不淨,都洗刷得幹幹淨淨,取這個意思,清淨如水。

  第七是猶如火王;這個火在此地比喻燒煩惱之薪。把這個煩惱比喻作柴火。“火”,比作智慧。那個煩惱遇到智慧,煩惱就消失了。這個柴火遇到火,都會燒盡了,都燒成了灰塵了。

  第八比喻,如風行世。這個風是比喻無礙,就是沒有障礙,通行無阻。

  第九是把它比作虛空,猶如虛空。虛空的意思是說不著相;一切它不執著,像虛空一樣。

  第十講是淨如蓮花。這是講清淨。蓮花,諸位曉得,是出汙泥而不染,在此地,也是取這一個意思,取不染汙的意思。

  第十一是比作大乘。大乘,鑒別小乘。這個“乘”,原來就是車乘的意思。古時候的小車只能乘坐一兩人;大車就可以能乘很多的人。這個大車,在一般講,在從前馬車是最大。馬車可以乘十幾個人。那麼,當然現在的車比從前更進步、更大了。一列火車,可以坐幾千人。那麼,這個取,是運載量廣大的意思。

  第十二是比作如震法雷。雷的音聲,這個打雷了,你看有多少人,這個心裏面,都有震動,都驚動了。這個取意,取驚覺的意思。還有很多人,他還沒有能夠警覺到,雷聲一響,他警覺到了。那麼,這個雷是比喻佛說法的音聲。

  第十叁如雨甘露;這個雨字念聲,當作動詞,就是落下來。這個是我們講,降甘露的意思。這是比喻菩薩功德,能夠滋潤一切衆生,猶如甘露水啊!

  第十四如金剛山。這個是比喻一切魔王外道,不能夠動搖你。這個意思,我們也要多多地留意。因爲,我們現前生活在這個社會裏面,正如同佛在楞嚴經裏面所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魔王外道的言論,充斥在世間;隨時隨處,我們都能接觸得到。假如,自己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慧眼,很難不爲他所動搖。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爲魔王外道邪知見所動,那是我們自己最大的不幸。我們這一生,勢必又要空過了;換一句話說,我們得不到成就了,被魔王外道所欺騙了。

  第十五如梵天王。梵天是最極清淨。“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梵天王,在梵天當中是最清淨的了。這個取意,是取這個最善的意思。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善良。世間裏面善良的人,當然,是以梵天爲最勝,取這個意思。

  第十六,如大樹王。這個大樹王也是比喻。樹大,則蔭涼大;它能夠遮蔭,特別是在夏天,大太陽的底下,我們要遇到一棵大樹,都會在大樹底下乘涼。那麼,這就是蔭福衆生的意思;我們世間所講,保佑衆生,取這個意思。

  第十七,如優昙花。這個優昙花,就是我們所講的昙花。昙花是難得見到的,難得見到的,所以說,“昙花一現”。那麼在本省還比較多。像我們往常在大陸,只聽說過昙花,沒有人見到過。那麼,在本省,昙花很多,也能看到。可是昙花開的時間的確很短。那麼,這個是取“稀有”的意思。諸佛菩薩出現于世間,也就像昙花一樣,難得見到。這是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不一樣了。那一邊,諸佛菩薩無量無邊,那是常見的。

  第十八如金翅鳥。這個金翅鳥,它有很大的威力。我們曉得這個世間的龍很大。但是,龍就怕金翅鳥。所以,佛,這個經裏面,舉金翅鳥,他這個意思就是他的威力,能夠降伏外道。

  十九,如衆禽遊。“禽”是鳥,好像許多鳥在這個曠野當中遊戲。這個比喻是喻比無所隱藏的意思。自由自在,沒有隱藏的。他的智慧功德,全都展示出,給一切衆生,來觀摩,給一切衆生學習的機會,沒有隱藏的。

  第二十是猶如牛王。那麼,這一句,我想,可能與印度當年這個風俗習慣有關系。因爲,在西方,一直到現在,都還有鬥牛的這個風俗。那麼,牛王呢?當然,這是鬥牛裏面,這個牛是非常地勇敢,它這個體力超過它這一類。所以說是比喻無能勝的意思。

  第二十一,如大象王。象,是非常聰明;而且呢?它是懂得人性,它能夠調順,這個是比喻善調一切衆生,取這個意思。

  第二十二,如獅子王。這個獅子王是佛說法,我們常常比作獅子吼。那麼,這是講它的威德,取這個威德的意思。無所畏懼。

  最後是曠如虛空。那麼,這是比喻佛的大慈大悲,對一切衆生,完全是平等,猶如虛空,對待一切萬物一樣,完全是…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