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悲、平等。那麼,這二十叁種比喻,末後有一個總結。如果要是廣說,是百千萬劫都不能夠窮盡。那麼,由此可知,這諸菩薩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不但是我們講,我們是無法盡說,就是諸佛如來也都是說之不盡。
請看下面經文,那麼,這也是結由佛的力量。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那麼,這個地方的經文,與前面完全相同。但是,意思與前面不一樣。因爲,前面所講的是成就,依報莊嚴。此地所說的、所指的是成就正報莊嚴。阿彌陀佛是以光壽無量爲莊嚴,我們在經文裏面看到了。那麼,他老人家的那些學生,是以數量衆多,無法計算爲莊嚴。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一點意思。法會的殊勝,一定要人衆多,才顯得它的殊勝。可是,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更難得的是一乘了義的大乘佛法,真正如古人所謂“曲高和寡”。換一句話說,在人衆衆多這樣莊嚴的場面,在今天真是愈來愈少了。這也就是說明,我們的社會,從科技上來講,是一天比一天進步;從道德上來說,現在整個世界,道德觀念,一天比一天低落;在學問的水准上來說,一般我們講民衆的知識,一般知識不錯。今天的社會那是相當的普遍;而在高深的哲理,確實不如以往。佛法,在以往由于國家的護持,國王大臣的擁護。所以,法師講經,會場上有幾千人,有幾萬人,這種場面出現。的確是非常地莊嚴。這樣的盛會在今天已經是不多見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種殊勝的法會,莊嚴的場面,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那麼,這個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行力所成的。行願是能成就;光壽無量,聲聞菩薩無量無邊,這是所成就。與阿彌陀佛因地裏面所發的大願完全相符合。由此可知,願力不可思議。這是幾句要緊的,我寫在此地,希望諸位能夠記住。阿彌陀佛願是講他的四十八願;行是講他累劫修行。才能成就佛自己光壽無量;他的學生們就是化伴,這學生無數,這是所莊嚴的。
請看下面經文。依正莊嚴都說過了。這個後面要緊的,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的。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那麼,我們把這個阿鞞跋致,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解釋。這是梵語,中國文的意思叫“不退轉地”;裏面包含著有叁個意思,就是叁不退:位、行、念。前面的經文給我們說過,極樂世界的環境、極樂世界的人事,種種莊嚴。實在講,這個經上講得太簡單了。認真的講,說不盡!這些話的目的,是教我們生起信心,應當有信心發弘願,求生淨土。在一切行門裏面,帶業往生,橫超叁界,這一種殊勝超絕,不可思議的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是最爲稀有,也最爲難聞。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福慧,你怎麼能夠聞到這個法門?因爲這個法門,你果然相信了,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就能夠圓證叁種不退轉。那麼,這個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
這個第一種叫位不退: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在那邊,最低限度也相等于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就是阿羅漢了。換一句話說,到那邊去之後,最低限度,這個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就斷掉了,不會再生起。所以,我們說地位不會退轉。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人總是進進退退。一般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這個修行很難有成就。這個,不退墮到凡夫地的太少太少了。我們每一個同修,你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在修行,今天還是在凡夫地,原因在那裏呢?就是退得太厲害了。第二種叫行不退:行是講他在度化衆生。就度化衆生這一點來說,他不會退到二乘的地位上去。這個度衆生是很難的事情。你很熱心的把佛法送給他,勸他來修學。有的時候,不但他不接受,他還要毀謗、還要侮辱。那麼,你難不難過?你想,唉呀!衆生難度,算了!我還是當小乘去吧!不找這個麻煩了。這個就是容易退墮的原因。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天天在十方世界,幫助佛度化衆生,遇到種種障難,你也不會退墮。第叁講念不退:這個“念”意思是說,自自然然你這個功夫增長,精進不懈,一直趨向如來地,這是最難最難,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得到了。不退到凡夫,不退到小乘。在大乘裏面,不退轉。這種叁不退,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的證得。
那麼,還有叁個意思。這個也是佛經裏面常講的,這叁種不退:第一種叫大乘不退;第二種叫已得不退;第叁種叫未得不退。這個要跟諸位來談一談。那麼,什麼叫大乘不退呢?這個大乘不退與前面叁不退裏面的行不退、念不退很接近。他不會退到小乘,換句話說,他決定不會退到自了漢,這個叫大乘不退;已得不退,這一點,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難保持。譬如說,我們已經得到的“定”退掉;我們已經得到的這個開悟,有時候會退轉,又迷失了;我們證得的果位,也會退掉,也會退轉,很不容易保持住。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證得的,決定不退轉。譬如說,在菩薩位子上,五十二個地位,一步一步的,只有往上升,沒有退轉的道理。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諸如華嚴經的這個例子。我們在華嚴經裏面已經看,初住以上的,才有地位,爲什麼呢?位才不退 初住以上的位才不退。十信位的菩薩,經上爲什麼不說?原因就是,進進退退。十信位是進進退退啊!這一種情形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了。所以,你所證得的,決定不退。那麼,這是講已得不退,實在是難得。你比如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能夠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那我們很喜歡,凡是我們所學過的東西都不會忘掉,忘掉就退轉了嘛!那麼,諸位想一想,我們能不能保持住?保持不住,會忘掉,會退失掉。這是我們學東西很難成就的一個障礙啊!你要是願意博學多聞,願意一聞永遠不忘,那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你聽一遍永遠不會忘掉。的確,在那邊是一聞千悟啊!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後面這個未得不退。你沒有得到也不退。這個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沒有得到的,爲什麼講不退呢?因爲它沒有任何障礙會阻礙你精進。像前面所講的不退,非獨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老參、那些老學生,就是剛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也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正如同經裏面所說“五逆十惡”,如果在臨命終的時候,他能夠猛然回頭,十念就可以往生。這個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雖然是下下品往生,也能夠得叁不退。這是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加持這一些業障深重的衆生。也是持名念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才有這樣殊勝的好相。那麼,這一段經文,確實是難信當中的難信之法。
那麼,我們曉得有這種不退轉的好處。也許有人要問,是什麼原因,教出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都能夠圓證叁不退?古大德引用經論裏面,給我們簡單的解答這一個疑問。第一個是叁種不思議的因緣。第一個是講心性極致,這是講叁要—“心要”,意思是說,心性平等一相。名字、相狀、皆位,皆稱性緣起。完全從禮上來說的,他那裏不退。第二就是講境,境界;持名奇功,非常之奇特,這個功用。講到這個境要,他是以一句佛號爲他的境界,所緣的境界;這一句佛號是所緣的境界。執持名號,這個“持”,就是智慧照了;在般若經裏面講的,觀照般若。因此,它的果報不可思議。那麼,我們想想,我們念佛,這個口裏念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觀照般若?如果是觀照般若,那你這個念佛,就相應了,那就真正有相當的功夫。第叁是講這一個法門。彌陀大願,顯示出這是法門要。導師—阿彌陀佛,他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四十八願。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生皆不退;只要往生,個個人都能夠證到不退轉。那麼,這是古德從理論上,給我們說明心要、境要、法門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是人人都證叁種不退。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殊勝。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都見到了。
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裏面,引這個十疑論,給我們講,有五種因緣。這個五種因緣,我在此先念一念,然後,我們再來給諸位作一個簡單地介紹。
第一個是: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第二個是:佛光常照故。
第叁個是: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演法音。
第四個是:純諸菩薩,以爲勝友。
第五個是: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
因爲有這五個殊勝條件,所以,他們證這個叁種不退轉。那麼,這個五段,我給諸位略略的說說。這個名目,希望大家要好好地把它記住。所謂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就像大本四十八願裏面所說。阿彌陀佛講,我要作佛的時候,凡是聞到我的名號,歸依精進,就能夠得第一忍、第二忍、第叁忍,這個第叁忍就是無生法忍、寂滅忍,與諸佛法永不退轉;那麼,他有這麼一個願力在。所以,我們曉得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攝持的。他今天成佛了,凡是生到他那個地方,必證叁不退。那麼,這是講它的因。緣呢?它也特別殊勝。第二佛光常照:佛,前面說過,有智慧光、有身光。佛的智光、身光常照你,于是,你自己的菩提心念念增進,所以,絕不會退轉。如同大本經裏面所講,見佛光明的人,必定生清淨、平等、慈悲心。那麼,凡是念佛之人,只要這個念與佛相應,凡是相應這個念,佛放光明,攝受這一個人。縱然,這一個人在險難之處,他也可以避免,他也不會墮落。這個是佛光常照。換一句話說,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他念念覺而不迷。諸位要曉得,念念覺而不迷,這個就是佛光常照的殊勝功德利益。若不是佛光常照,我們六根攝六塵境界,是很容易被外境所迷惑的。所以,佛菩薩真的保佑我們,我們自己要能夠覺察得到。那麼,第叁就像前面經文,我們所讀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這個是不退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容易退轉,那就是,我們聞法的機會太少了。學佛的人,自己都有這種經驗,一聽佛法…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