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六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六卷

  净空法师讲述

  请看经文,前面介绍西方世界的环境,介绍过教主阿弥陀佛。今天的经文,要跟诸位介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教化的学生,古德称之为化伴。请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介绍这个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当中的这个两大类。一类声闻弟子,一类是菩萨弟子。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导师。那么,这些人都是佛的学生。诸位看了经文,也许会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的声闻?因为,在四十八愿里面我们晓得,他方世界,定性二乘都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法门,纯粹是大乘法;所以说是,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小乘人也不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个地方就得说明了。此地所讲的声闻,或者讲的阿罗汉,名词与小乘相同,其实都是真实的大菩萨。前面跟诸位说过,天台所判的四教,有藏、通、别、圆;贤首则判为五教,所谓,小、始、终、顿、圆。那么别教七住菩萨、圆教七信的菩萨,都是断了见思烦恼。就断证上来说,与小乘阿罗汉是相当的、等齐的;但是,在愿力、在见解、在修行上来说,要比小乘的阿罗汉,超过的太多太多了。所以,名同而实异啊!我们晓得,确确实实是菩萨。那么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我们知道,烦恼是可以顿除,习气同样地难断。那么,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依然是带著过去生中的习气,必须在西方极乐世界,渐渐地断除。那么,如果说,在他方世界,以往都是修学小乘,小乘的习气很浓、很厚,一下子除不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一定是先以小乘教义来教他。就是顺著他的习气,顺著他以往所学,这样子就更是契机契理了。而后,再逐渐逐渐地把他的境界往上提升。那么,这一点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也有这个,阿罗汉这个意思在。你比如讲,这个先修小乘人,并没有断见思烦恼,他是伏断烦恼;伏了烦恼之后,发愿带业往生。那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当然,先断见思;这个断见思就是事一心,证得方便有余土。可是,在习惯上来说,是证得阿罗汉果。这是讲他方的习气,说之为阿罗汉也未尝不可。那么,这个数字,太多太多了。诸位想一想,不要说四果罗汉,就是初果的圣人,小乘初果之人,在我们的世界都是相当稀有。而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太多太多了,几乎是数不尽的。诸位想想,这个庄严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四十八愿里面,有一愿说,就是第十四愿,佛曾经讲,他说,假如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弟子,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缘觉,这是一个比喻话,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所有的众生,都证到辟支佛的果位,大家合集起来,用百千劫的时间来计算,要是能够知道数字的,那我就不成佛。那么,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声闻弟子,果然如他老人家所的,不要说是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计算,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辟支弗,也没有办法计算出来。不独声闻是这么多,菩萨往生的那个数字,也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所以说,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在大本经里面,赞叹极乐世界菩萨的种种功德,经上,也就是佛,给我们举了二十三个比喻。那么,诸位从这里看,这个地方,刚才我是都讲过了,这一段是已经讲过,诸位看一看,“声闻、阿罗汉,名同小乘,实是大乘,如别教七住,圆教七信,断见思之类。”

  这是大本,就是无量寿经;那么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种种功德,有二十三种比喻。那么,这二十三种,我们在此地也略为跟诸位介绍。因为,赞叹菩萨的功德,能够激发我们自己念心。那么,我们如果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具备这些功德利益。

  第一是智慧深广。我们在娑婆世界求智慧的确不容易,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有深广的智慧。像佛所说的,犹如大海。这个大海是比喻,比喻它的深,像大海那么样的深,海那么样的广大,看不到边际。

  第二是讲定功。这个三昧,就是定。三昧不动,就像那个须弥山王一样。我们看大山,它坐落那个地方,如如不动。

  第三说是慧光明净,超过了日月,就是智慧光明亮清净。清净是一尘不染,智慧的光。

  第四,净法满足。像这一些我们要注意到。净是清净,一切法里面无不清净。“满”是圆满,“足”是具足。那么,我们想想,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两桩很难得到。特别是这一条;那一个人不想修自己的身心清净呢?可是,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不能够称心满意。

  第五,平等如地。这个地在佛法里面,常常用它来表法。平等如大地,大地之平等,你比如说,它一切都能够承受。你洒上香水,它也如如不动。你就是粪便放在它上面,它也如如不动,这就是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心就平等了。所以,菩萨里面有地藏菩萨。地藏是代表平等心。而平等,在菩提心里面,是直心的意思。所以,它是相当的重要。那么,我们学佛,头一个就是要修平等心。而在中国固有文化的教学里面,我们晓得,是以孝道为基础。孝道就是建立在平等如大地的理念上。晓得十方三世是一体,无二无别;这才叫真平等。也就是佛家所讲的一真法界啊!这一点,希望我们要细心地体会,要拓开自己的心量,犹如大地,无所不载啊!拓开自己的心量,无所不容,一切,我们都能够包容。

  第六是讲清净如水。这个清净如水的意思,是说这个水,尤其是清净的水,它能够把这个污秽肮脏,都清洗得干干净净。那么,这个是比喻菩萨的功德,能够把一切烦恼、不净,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取这个意思,清净如水。

  第七是犹如火王;这个火在此地比喻烧烦恼之薪。把这个烦恼比喻作柴火。“火”,比作智慧。那个烦恼遇到智慧,烦恼就消失了。这个柴火遇到火,都会烧尽了,都烧成了灰尘了。

  第八比喻,如风行世。这个风是比喻无碍,就是没有障碍,通行无阻。

  第九是把它比作虚空,犹如虚空。虚空的意思是说不著相;一切它不执著,像虚空一样。

  第十讲是净如莲花。这是讲清净。莲花,诸位晓得,是出污泥而不染,在此地,也是取这一个意思,取不染污的意思。

  第十一是比作大乘。大乘,鉴别小乘。这个“乘”,原来就是车乘的意思。古时候的小车只能乘坐一两人;大车就可以能乘很多的人。这个大车,在一般讲,在从前马车是最大。马车可以乘十几个人。那么,当然现在的车比从前更进步、更大了。一列火车,可以坐几千人。那么,这个取,是运载量广大的意思。

  第十二是比作如震法雷。雷的音声,这个打雷了,你看有多少人,这个心里面,都有震动,都惊动了。这个取意,取惊觉的意思。还有很多人,他还没有能够警觉到,雷声一响,他警觉到了。那么,这个雷是比喻佛说法的音声。

  第十三如雨甘露;这个雨字念声,当作动词,就是落下来。这个是我们讲,降甘露的意思。这是比喻菩萨功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犹如甘露水啊!

  第十四如金刚山。这个是比喻一切魔王外道,不能够动摇你。这个意思,我们也要多多地留意。因为,我们现前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正如同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外道的言论,充斥在世间;随时随处,我们都能接触得到。假如,自己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慧眼,很难不为他所动摇。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为魔王外道邪知见所动,那是我们自己最大的不幸。我们这一生,势必又要空过了;换一句话说,我们得不到成就了,被魔王外道所欺骗了。

  第十五如梵天王。梵天是最极清净。“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梵天王,在梵天当中是最清净的了。这个取意,是取这个最善的意思。我们世间人所讲的善良。世间里面善良的人,当然,是以梵天为最胜,取这个意思。

  第十六,如大树王。这个大树王也是比喻。树大,则荫凉大;它能够遮荫,特别是在夏天,大太阳的底下,我们要遇到一棵大树,都会在大树底下乘凉。那么,这就是荫福众生的意思;我们世间所讲,保佑众生,取这个意思。

  第十七,如优昙花。这个优昙花,就是我们所讲的昙花。昙花是难得见到的,难得见到的,所以说,“昙花一现”。那么在本省还比较多。像我们往常在大陆,只听说过昙花,没有人见到过。那么,在本省,昙花很多,也能看到。可是昙花开的时间的确很短。那么,这个是取“稀有”的意思。诸佛菩萨出现于世间,也就像昙花一样,难得见到。这是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就不一样了。那一边,诸佛菩萨无量无边,那是常见的。

  第十八如金翅鸟。这个金翅鸟,它有很大的威力。我们晓得这个世间的龙很大。但是,龙就怕金翅鸟。所以,佛,这个经里面,举金翅鸟,他这个意思就是他的威力,能够降伏外道。

  十九,如众禽游。“禽”是鸟,好像许多鸟在这个旷野当中游戏。这个比喻是喻比无所隐藏的意思。自由自在,没有隐藏的。他的智慧功德,全都展示出,给一切众生,来观摩,给一切众生学习的机会,没有隐藏的。

  第二十是犹如牛王。那么,这一句,我想,可能与印度当年这个风俗习惯有关系。因为,在西方,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斗牛的这个风俗。那么,牛王呢?当然,这是斗牛里面,这个牛是非常地勇敢,它这个体力超过它这一类。所以说是比喻无能胜的意思。

  第二十一,如大象王。象,是非常聪明;而且呢?它是懂得人性,它能够调顺,这个是比喻善调一切众生,取这个意思。

  第二十二,如狮子王。这个狮子王是佛说法,我们常常比作狮子吼。那么,这是讲它的威德,取这个威德的意思。无所畏惧。

  最后是旷如虚空。那么,这是比喻佛的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完全是平等,犹如虚空,对待一切万物一样,完全是…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