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请看经文,十五讲这个经文。“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那么这个是总结前面所讲的依报庄严,都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愿力、行力之所成就。那么这里讲的是“重重结示,令生信一切庄严皆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种智所现”这个种就是一切种智,所现的境界,这就佛这一方面说。“也是我们自己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了解。由此可知,极乐世界我们常讲的二力法门,这个二力,指的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愿力行力,也指我们自己的净业,唯识所变的。这个世界是这样形成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才能真正地相信这个庄严是可能的。
蕅益大师有一句很感叹的话,说“奈何离此净土”这个“此”就是指世尊给我们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别谈唯心。”把事撇开了,单单去讲理,这个是有很大的弊病,为什么呢?离开了“事”,就是这个净土,专门去讲这个唯心净土的道理,这个决定是缘影妄想。千万要记住,决定会堕在缘影妄想里面。譬如金与器一样。我们把“金”比做唯心,把“器”比做净土,如果我们说把器撇开了,单谈金,诸位想想,是不是缘影妄想?离开了器,那有金呢?须知金与器是一不是二啊!那么这一段里,这个意思是总结前面有情无情,法音庄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讲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佛是根据什么道理变出来的,这是讲原理给我们指示出来。
佛在大本经里面说:“愿后修行,常以和言爱语饶益众生。”有这么几句话。语此地所说微风吹动罗网,皆出妙音,完全相合。那么又说于三宝生敬仰、恭敬之心,这样才能够成就众生闻法的殊胜因缘。因缘之所以殊胜,就是众生听了法音之后,都能够生起念三宝之心。愿行是能庄严之因,那么情与无情的法音,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所庄严之果报。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讲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简单地跟诸位就介绍到此地。
向下的经文,这是要讲到正报。这个经,它是先将依报说在前面,然后再说正报,这是有它一番用意在里面。依报都是这样庄严了,正报当然更为殊胜。好比我们到一个人家,还没见到主人,先见到他的庭院,种种的设施,已经感觉到美不可言,赞之不尽,可想到主人之高雅。正报,这就讲阿弥陀佛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师,我们也称之为导师:阿弥陀佛。请看经文,经文讲到正报,正报是先征释名号,就是解释佛的名号。“舍利佛,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这一尊佛,他是什么缘故,他是取了“阿弥陀”这个名号。这一段经文,这就是征释名号。“上面说明依报的殊胜,此地再给我们说明正报之妙。”这个正报里面,有主有伴。这个意思是说西方世界实在是一个最理想的教学处所,也等于说是十方诸佛,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学校,专门来接引十方有愿往生,有志了生死、成佛道的这一些众生,给他们做特别地增上缘。弥陀是导师,好比是校长,当然这个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导师,这是主,教化主;学生,这是为伴侣,也就是为佛所教化的对象。
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又叫著舍利弗,来问他: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呢?彼佛: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尊佛,他为什么叫阿弥陀?那么这个意思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在经题里面也特别地为大家介绍过。实在佛这个几句话是开导我们,因为在这个法门里面,是特别著重持名念佛,也就是说,他这个修行的方法很特别。因此佛的名号,自自然然就成为这一部经的总持了,也就是这一部经修行最重要的是一个纲领。所以这个法门修学著重是持名,“名”就是阿弥陀佛;要我们顾名思义,深信佛的万德洪名,就是不思议的境界。那么诸位如果要问,这个不思议的境界,究竟是个什么境界?我们读华严经就明了了,四十华严的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你们想想这个题目里面,有入不思议境界,那么这个地方呢?就叫我们顾名思议,万德洪名就是不思议境界。一心执持则为能入;我读华严经,讲华严经,时常提醒诸位同修,这一部弥陀经是能入,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是能入。华严里面不思议解脱境界,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那是能入,能所不二。因此华严经可以说之为详细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也可以说之为简略的华严经,希望诸位细细去想一想这个道理,我们的疑惑才可以断除。后面几句大家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本经,的示持名妙行,故征释名义为一经之宗要”。“因名思义,深信万德洪名,即不思议境”,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心执持,决定不疑也。”
请看下面经文,看这个底下经文“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么这是先征问,这个地方就是解释了,解释为什么叫做阿弥陀呢?阿弥陀是梵语,这个地方掉了一个字,诸位在此地,即不思议境界,这个地方是不议境,这里掉了一个字,不思议,好我们加上去好了,大家看看就行了,不思议,不思议境,好,看到就好了。在经题里面给诸位介绍过。阿弥陀,他的意思翻成中国话,这个“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阿弥陀”就翻作“无量”。“佛”是“觉”的意思,所以阿弥陀佛,他的意思是无量觉。现在我们单讲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用两个意思统摄无量义。第一个意思,就是讲光明无量,无量光的意思,照十方国度,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这个“光”是代表的十方,代表十方。这个地方看这个解释“彼佛名号”,实在讲,“具足万德。今本师释迦,特以光寿二义释之。”给我们解释。“光”代表十方,拿我们现在来讲就是空间,因为光,它有“照”,有“遍照”的这个意思。譬如我们这个房间,我们点上一盏灯,而这个灯光就将我们整个房间都照明了,所以他有遍十方的意思。而寿,这当然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那么用这两个意思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今天的俗语来讲,十方是空间;三际是时间。整个时空之内,则无所不包。这个就把无量的意思,表显无遗了,叫我们全部都能够体会到这个无量的意思。那么这两个意思,实际上讲,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法界,亦是经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的本师以及西方世界的导师,都希望我们执持名号,由持名而悟入体性,了知心佛一体。这是这一部经,在修学法门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的意思都是叫我们持名要悟,“悟”是讲开悟,“如”是讲证得,体性就是法界,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真法界。在本经里面讲,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晓得生佛一体,“生”是众生,“佛”是十方诸佛,到这个境界,就如古德所说的,法界圆融体啊!一真法界理体是圆融的,这个圆融之体,作我一念心。我们今天念佛的这个心,念什么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法界体的名字,就是名号,我们今天心念佛,前面跟诸位说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们想一想,对不对呢?整个法界圆融体是自己的一念心,自己一念心就是法界的圆融体。后面这里讲,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必须要能够悟入这一个境界,这个是非常非常地重要。这才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念佛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才能够证得,也就才能够体会得到,才能够受用得到。那么底下,我门再说这个“光”与“寿”的意思。先讲“光”,“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光,一类是身光。那么我们要从三身上来说明,三身,我们讲报身,报身梵语叫卢舍那身,卢舍那就是“报”,是报身。卢舍那中国的意思,此云光明遍照。
那么,底下呢?我们再说这个光与寿的意思。先讲光。
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光;一类是身光。那么,我们要从三身上来说明。三身,我们讲报身。报身,梵语叫卢舍那身;卢舍那就是“报”;就是报身。卢身那,中国的意思,此云:光明遍照。卢舍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前面讲过,报身有两种,一个是自受用报身:一个是他受用报身。你看看,照一真法界,这是自受用。最重要的就是要证得;你能够照一真法界,当然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这个是毫无疑议的。必须有自受用,然后才有他受用。他受用,就是照众生的机宜;机是根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宜”是当应当;佛应当用什么方式,来度他,才能够是契机,契理。那么机宜呢?在楞严经里面,就是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那是讲一切众生;而佛呢?则是随机应现;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道交,这个是照众生的机宜。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受用与他受用的这个差别。
然后,我们讲到这个,身光又有两大类。一种叫常光,一种叫放光。那么,要就应身来说,佛的常光,也有大小不相同。那么,这个是要看众生的机宜了。众生,如果他的福报很大,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要都很深厚的话,佛身光就很大,就很殊胜。如果,众生福报不怎么大,佛的这个身光,那就现的比较小。你想,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有身光。身光有多大呢?经上有的讲一丈;有的讲一旬;一旬是八尺。可见得,这个光明不太大。那么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正如同,本经所说,是处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我们的福德因缘,都不算殊胜;所以,佛为我们所现的身,叫劣应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他的身光,只有一丈。如果,众生福报殊胜的时候,佛的光有一由旬,要是算大由旬的话,合我们中国八十里;乃至于无量由旬;那众生的福报就太大太大了。那么,这个是讲的身光;身光也是常光。第二种呢?叫放光。放光,不是常常有的;不像这个身光;身光是常有的,不会消失的。…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