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四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我们将经文念一句: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说明这个念三宝,这是西方世界特别殊胜之处。这个音声就是前面所说这一些众鸟所说的一切法音,在本经里面只举了几个例子,就是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十力、四无所畏。“等”,是等其他的一切法门,不必一一再多加介绍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人,听了这些众鸟说法,就兴起念三宝的这个念头,这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在此地,我们将这个三宝给诸位介绍一下,什么叫做三宝?“三宝”是讲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这个“宝”的意思,它是有用处的;像世间的宝物,我们可以得到它的财用,得到宝物了,我们在物质上的生活,就无需要忧愁了。实在讲,世间的七宝,像前面所说金银、琉璃、玛瑙之类的,只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上所需。但是我们有很大的痛苦,不是七宝能够给我们解决的,这个大苦是什呢?就是生死大苦。这一种大苦,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世间的学术、科学、哲学、宗教,都无法解决。所以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告诉我们解决的方法,解决方法里面的根本法,就是教我们念三宝。三宝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宝,也叫做一体三宝,这是顶重要。

  那么佛法僧简单地解释,“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是“觉而不迷”,这是佛。法呢?“正而不邪”,“正”就是指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现前,邪知见自然就断灭了,自然就消灭了。“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净而不染”。这个在佛法修学是属于根本法。学佛的人,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也就是成佛,决定不能够离开这三条。所以这三条称之为宝,它有大利益,有大的用处,能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能够帮助我们断一切烦恼,出离生死苦海,而证得大菩提、大涅槃,绝不是世间任何宝物所可以比拟的,这是称之为三宝。

  那么学佛最初,大家晓得要皈依三宝,怎么个皈依法呢?前面也曾经说过,但是这一句话是多说几遍也不妨,为什么呢?要常常提醒我们自己。“归”,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很显然地能够看得出来,在以前,我们是迷,现在从迷里头回过头来,不迷了,归向觉;以前我们的知见是邪恶的,现在我们不邪了,我们从邪恶的知见返过头来,归依正知见;从前我们的心是染污的,染著五欲六尘,现在我们从染著五欲六尘里面回过头来,归依清净。你们想一想这个道理,是不是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十大宗派,你能够离开这一个原则吗?离开这一个原理原则,就不是佛法,就不是佛法的修学。只要讲到佛法的修学,决定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掌握到这个原则,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你晓得我们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这叫做真正的修行,这叫做真正的学佛。所以这一个大前提大原则,我们要牢牢地记住。那么能够发心念佛了,这个念佛的目的在那里呢?其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菩提心给念出来。所以听了这些鸟说法,念三宝,发菩提心,灭伏烦恼。菩提心,诸位在字幕上看得很清楚。我们常常听到学佛的人讲,或者你在古人著述里头看到,有三心圆发。三心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此地“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是觉的意思,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那么换一句话说,菩提心就是觉心。觉心,你们在前面这个三宝里面看到,那就是佛心,因为佛的意思就是觉,佛的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所以菩提心就是觉心。那么这个我们要从三方面来说明,像大乘起论经里面所讲的,第一个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从这三方面来说明。

  那么底下这三个名词,是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他讲这个菩提心,名词稍稍有点不一样,他讲至诚心,这个至诚心就是直心,这个深心是一样的,那么他说发愿回向心,这个就是大悲心。那么这个两者对照起来一看,意思就更清楚了,更明白了。觉悟的心是以直心为基础,也就是说以“至诚”为根本。人心要“诚”,就是觉;“不诚”,就是迷。可见得这个“诚”字太重要了。那么以这个心为基础,深心是好德,好善,这个是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的,所以讲是他受用心。从这个地方看,直心是理,是理体,真如本性的理体;心是智慧,是自受用;悲心是至善,是他受用。我们儒家讲:“止于至善”,所以菩提心是至善心。那么这个善心,是从智慧里面生的,而这个智慧,是从真如理体上所生的。所以它是根本,它是枝干,那么它好像是花果,是这么一层的关系。

  那么由此可知,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而这个心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因为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了生死凡夫呢?实在讲,将我们自己的菩提心迷了。菩提是觉,迷了之后,就变成迷而不觉,从迷而不觉里面,这才生邪知邪见,邪而不正;于是乎你的心当然是染而不净,这就变成了生死凡夫。但是我们要晓得,不觉、邪见、染污,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里面,原本没有这些东西。本性里面本有的,就是觉、是正、是净,这个是本有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信心。既然觉、正、净,是本有的,我们当然可以证得;不觉、邪恶、染污,是本无的,既是本无,我们当然可以断得干干净净。唯有念三宝,才能真正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功德利益就是断惑除障,这个后面所说的,断恶除障,这是讲他的功德。

  烦恼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大。我们一般将烦恼分为三大类,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这个见思烦恼,“见”就是见解上的错误。实际上就是刚才这个三宝里头,我们讲的法的时候,邪知邪见,见解上的错误,这就是见惑。我们见解里头迷了,迷惑了,丧失了正见。所谓思惑,错误的思想,贪嗔痴慢这一些思想全是虚妄而不实在的,是错误而不正确的,是迷惑而不是觉悟的,那么这个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它是三界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见思烦恼不断,六道轮回这个业相就永远存在。那么换一句话,几时要是断了,轮回的业相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见思是属于烦恼障。

  第二类叫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词,形容其多,这是从所知障上说的。宇宙人生,万事万理,无量无边,像恒河沙一样。我们本来都是明了的,现在我们变成不明了了,这个是烦恼。这一类的烦恼,就叫做所知障。

  第三类,根本无明,这个是非常微细的烦恼,所以叫细惑。那么这个三类的烦恼,如果你有能力伏住,并没有把它的根断掉,你有能力伏烦恼,在我们这一个法门的修学,就叫做功夫成片,你这“功夫达成一片了”,这是有能力“伏烦恼”。烦恼这个业习种子存在,但是怎么样呢?它不起现行,也就是说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呢?因为你念佛这个功夫很深。譬如说,你这个贪心起来了,贪心还没起来,你已经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贪心压住了、伏住了;嗔恚心还没起来,一句阿弥陀佛把嗔恚心伏住了。这样二六时中,你的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一片”,二六时中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杂念。那么这种境界是不是叫一心呢?不是,为什么呢?烦恼没有灭,所以不叫做一心。你这个功夫,只是烦恼伏住而已,所以这个叫功夫成片,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能够做到功夫一片,就是带业往生的条件,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伏”里头也有功夫深浅不相同。如果这个伏的力量有相当的深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很自在。而且往生西方极乐的时候,可能预知时至,就是预先晓得我要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佛来接我,什么时候我这一生业报已经了了,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知道。所以说,到功夫成一片,这个境界我们也不能够轻视了它,它也相当了不起。

  那么讲到一心呢?这个“一心不乱”必须要“灭烦恼”。灭见思烦恼得的这个一心叫“事一心不乱”,到后面我们会讲到。灭尘沙烦恼,这个灭见思又灭尘沙,同时还能够伏根本无明烦恼,那么这个叫得“理一心不乱”,当然那个功夫更殊胜了,那不必说了,那更殊胜了。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经文,他的注解里头有几句话说,他讲“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这是说明闻众鸟说法之后,为什么会念三宝?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这么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这是说明念三宝的因缘,因为凡是学持名念佛的人,他的目的当然是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闻众鸟说法,这是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到阿弥陀佛有摄受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又有摄服一切众生的大威德。这样的长者、导师,实在是最难能可贵,也真正是世间所谓,可遇而不可求者,这个心里面自然就起念佛的心。

  实在说,这种情形在我们世间人里面,甚至于可以说每一个人有类似这样的情形。譬如我们在年轻的时代,我们遇到一个对我们非常关心的人、爱护的人、教导我们的人,他离开我们了,而且离开的年代很久远了,我们会常常想念著他。一提到他的名字,或者是一看到他的照片,立刻就会想到,这个情形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是真正体会到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教导,实在说十方三世再找不到第二个像阿弥陀佛一样的人。如果在这一点,我们真正明白了、真正地体认了,你这个念佛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自自然然念念于心,永远不会把他忘掉。

  那么讲到念法,这是讲的法喜充满,法喜入心,法味充足。闻法为什么会欢喜?那就是闻法开悟了。没有闻法之前,在一切法里面迷惑颠倒,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六尘境界的时候,常生烦恼,那时苦不堪言。这一闻佛法了,开悟了;悟了以后,六根再接触…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