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我們這一個法門裏面,第一個正語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這個法門是以持名念佛爲主。勸人念佛是正語,講解念佛法門是正語。不言語則已,凡是言語,總要與持名念佛相應,不落在邪語裏面。
第四,正業,“業”是講事業。事業在世間,你有世間的事業,你學佛了,那麼你有出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我們現在在世間,得這個人身,有身體、有家庭,我們必須要養身,要養活這個家庭,沒有事業如何能夠養身、養家呢?事業要取正當的事業。這個“正”的標准,于社會大衆有利益的這個事業,這是正當的,這個叫正業。如果這個事業固然很賺錢,能夠發財,可是這個事業是不正當的,于社會大衆有害而沒有利益的,這個事業就是不正當的事業。所以佛給我們說,要用智慧除去身上一切的邪業。凡是不正當的行爲都叫做邪業,應當使自己的身心常住在清淨之中。特別是修學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稱之爲淨業,要使我們自己身心境界永遠清淨,要把清淨的程度不斷地向上提升,遠離五欲六塵這些事,這是念佛人的正因。
第五是正命,這一條是指我們在社會上,養活我們的生命。前面是講事業,這個兩條是有關聯的。如何來維持我們的生活,佛在經上講,我們應當除開五種邪命,這個五種邪命,多數都是講出家人的。出家人不從事于社會的生産,這個世間生産,乞食來度日,就是要依靠大衆的供養,維持他的生命,便利于專心修道,這個意思在此地。那麼佛怕有一些人,這個世間懶惰之人,好吃懶做,這也示現出家,其實他目的不是在求道,而是什麼?而是好吃懶做,貪圖信徒的供養,他就想出種種花樣,我們世俗常說:“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來拜。”這個作怪,無非是貪圖供養,這個就叫邪命,不是正命。
佛給我們舉出五樁,第一個,是以奸詐爲懷,故意裝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樣子;與人不同,裝模作樣,欺騙大衆。其目的,是叫大衆對他起恭敬心,對他多多地供養,這個是邪命,不是正命。那麼諸位想想,如果是存這個心,做這種事情,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一天磕十萬個大頭,心術不正,不能成就道業。
第二種,自說功德,誘惑別人。說他自己修行境界怎麼好,定功怎麼深,目的在那裏?目的是求得大家對他恭敬供養,那麼這個也是邪命。愈是有道德的人,他所表現愈是謙虛,絕不會貢高我慢,這是諸位要明了的,也要把他記住。
第叁種就是占相吉凶,爲人說法。他不說正法,他見到信徒了,給他看相,給他算命,說你那一年走好運了,你要發財了。用這種方法來求取供養,不以正法教人,專門說吉凶禍福去威脅人、去嚇唬人。別人對他恭敬供養了,他要來給他災,給他消災,其實都是騙人的把戲。別人有災難,他有什麼能力替人消除啊?如果他有能力替人消除,給諸位說,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大慈大悲,我們有災難,菩薩大慈大悲早給我們消掉了,佛菩薩都不能代替我們消災免難,他有什麼能力?可是世間上有那些愚癡的人,他就相信這一套,就接受他的欺騙。這個佛給我們講,這個是邪命。
第四種,高聲顯威。說話故意很大聲,故意裝得很威風的樣子,叫人一看到他,對他畏懼,對他恭敬。裝模作樣。
第五種,專門說供養。哎呀!某人對我供養好多好多,意思就說,你趕快供養,你的供養太少了,你看你都比不上別人,別人對我供養多少,哦!他還有大福。所以這個五種,目的都是叫人家對他恭敬,都是叫人家對他供養,無非都是貪圖名聞利養,這個都叫邪命。所以修道之人,要遠離這五種邪命。
佛陀在世時,乞食,叁衣一鈟,乞食來維持這個生命。上乞佛法維持自己的法身慧命,下向一切衆生乞求飲食,維持這個生命,這個才叫做正命。那麼在現在佛教裏面,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已經沒有乞食的了。雖沒有乞食,這個信徒供養,我扪一定要曉得,絕不能夠墮在這五種邪命之中。信徒供養有多少,不管供養得多或者供養的少,自己生活所需之外,不能多求。多求會增長貪心,障礙了道業;這一障道,麻煩就大了,後來必定墮落,到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這是我扪要特別注意到的。實在講,最容易墮落地獄的,無過于出家人。所以出家的佛弟子要特別注意,對于世出世間法,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貪、嗔、癡、慢,一點都帶不得。這個十方供養來,除自己衣食所需之外,要供養衆生。別人有缺乏的,我扪要布施,要供養他,特別是要照顧初學;初學初出家的人,沒有人供養他,別人供養都是供養大法師,大法師要照顧初學的法師們,要幫助他,使他在生活上沒有憂慮,沒有缺乏,安心辦道,這叫做正命。
下面第六條,叫正精進,著重在這個“正”字,這是以無漏的智慧,修菩提涅槃的大道,勇猛精進,不疲不厭,行解相應,這叫正精進。以念佛人來說,我們二六時中,淨念相繼,與一心不亂逐漸逐漸地相應了,這是正精進。
第七,正念,也是以無漏的智慧,斷除一切妄想雜念,一心專向真如實際,這是正念。或者是正助道法,也是正念。我們念佛人,六字洪名,晝夜不間斷,斷惡修善,念念在懷,這就是正念。正定,那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講,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是念佛叁昧,都是念佛人的正定。初學的人,把我們這個“心”定在佛號上。有事情來的時候,我們應付事,把一切事做得圓圓滿滿。事一放下了,心就定在佛號上。二六時中,“心”安住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爲這一句佛號與念佛叁昧相應,這叫正定。
那麼那個叁十七道品,到此地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後面有幾句話,與這個法門很有關系。
“此等道品”這是講這個叁十七道品,“依生滅四谛修,即藏教。”就變成藏教道品,要“依無生四谛修,即通教”的道品。如果是“依無量四谛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修,即圓教”的道品。
因此,叁十七道品,諸位要記住,不能說它是小乘法,不可以說它是小乘法。你從這個意思上去看,它是通大乘,也通小乘,就不會對它發生誤會,發生錯解了。如果要是小乘法,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講這個東西呢?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法,怎麼會講小乘法呢?蕅益大師特別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給我們解釋。那麼我們聽了他這一番解釋,才恍然大悟啊!這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去修它,它就是什麼樣的境界。以藏教的心去修,它是小乘境界;以別教、圓教的去修,那它是大乘境界。那麼由此可知,叁十七道品是佛法裏面的綱領、原則,相當于數學裏頭的公式一樣,它在應用上是無量無邊,它有非常廣大的境界。
那麼現在我們簡單把這個天臺四教,略略地跟諸位作一個介紹,才曉得我們應當如何用心。先講“藏教”。“天臺四教”是講藏、通、別、圓,我們先看這個藏教。藏教,這個“藏”就是指的“叁藏”,是從事上建立的名稱,就是叁藏經典,那麼這是小乘,小乘學者,依此而修的。小乘的叁藏,“經藏”就是“四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它是這個四大類。這個四大類,裏面包括的分量,相當之多。那麼現在泰國是小乘教,他們這個藏經,經律論就是這個小乘叁藏,跟我們中國大乘不一樣。這個“律藏”是“毗尼”,“論藏”是“阿毗昙”。我們中文藏經裏面,小乘的叁藏,是相當完整。因爲最近泰國經典藏經,跟我們比較一下,他比我們多的東西,非常之有限,多的東西很有限。那麼可以說,我們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這個中文本子裏都有;他多,充其量不過是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百分之一還不到,所以我們中國這個小乘經相當完整。但是現在小乘經很少人去看它,中國對于小乘法,的確沒有放在眼睛裏面。那麼這個道理是以中國的儒家、道家,實在是代替了小乘法。有儒家、道家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讀誦大乘了,不必要再學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國沒有辦法盛行,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麼今日學佛,就遇到困難了,爲什麼呢?儒家、道家的底子沒有,大家不念儒書,也不去學道家的這些典集,像老子、莊子、列子,也沒有人認真去研究它,因此讀大乘就很困難。沒有這個基礎來接觸大乘佛法,所以在大乘裏面苦修,修了很多年,依然沒有成就,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麼在此地,我們要重視的,就是這個四教的四谛。小乘所依據的“生滅四谛”,四谛是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這個四谛,通教都重這個苦集滅道這個四谛。小乘是生滅。“苦”是講“生、住、滅叁相流遷”。以我們人來講,我們出生一直到死亡,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當中,這叫住。所謂是“生老病死遷流不息”,每一個人不能夠避免,這是苦,我們前面跟諸位講過叁苦、八苦。“集”,這是苦之因,集就是煩惱,“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等分就是與它相等的,從這個裏頭産生,這是叁毒煩惱,一切煩惱的根本,根本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它的等分,從這個裏頭流出來的。因爲有煩惱的因,所以才有生死之苦。這苦集是世間二谛。滅道,這是出世間的。先說“道”,“道”就是,我們如果以這個來說,這個道品來說,以生滅四谛,那麼這個道,就是藏教的叁十七道品;那他的,是用“對治易奪”,用這個叁十七種方法對治貪嗔癡等分,對治這個。這一些集,這是病,叁十七道品是藥,以藥來治病,藥到病除。病除了之後,這就是還滅,“滅有還無”,滅什麼呢?滅這個生老病死,滅生死、滅輪回,回到無爲法,就是了脫生死。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