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这一个法门里面,第一个正语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个法门是以持名念佛为主。劝人念佛是正语,讲解念佛法门是正语。不言语则已,凡是言语,总要与持名念佛相应,不落在邪语里面。
第四,正业,“业”是讲事业。事业在世间,你有世间的事业,你学佛了,那么你有出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我们现在在世间,得这个人身,有身体、有家庭,我们必须要养身,要养活这个家庭,没有事业如何能够养身、养家呢?事业要取正当的事业。这个“正”的标准,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这个事业,这是正当的,这个叫正业。如果这个事业固然很赚钱,能够发财,可是这个事业是不正当的,于社会大众有害而没有利益的,这个事业就是不正当的事业。所以佛给我们说,要用智慧除去身上一切的邪业。凡是不正当的行为都叫做邪业,应当使自己的身心常住在清净之中。特别是修学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称之为净业,要使我们自己身心境界永远清净,要把清净的程度不断地向上提升,远离五欲六尘这些事,这是念佛人的正因。
第五是正命,这一条是指我们在社会上,养活我们的生命。前面是讲事业,这个两条是有关联的。如何来维持我们的生活,佛在经上讲,我们应当除开五种邪命,这个五种邪命,多数都是讲出家人的。出家人不从事于社会的生产,这个世间生产,乞食来度日,就是要依靠大众的供养,维持他的生命,便利于专心修道,这个意思在此地。那么佛怕有一些人,这个世间懒惰之人,好吃懒做,这也示现出家,其实他目的不是在求道,而是什么?而是好吃懒做,贪图信徒的供养,他就想出种种花样,我们世俗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这个作怪,无非是贪图供养,这个就叫邪命,不是正命。
佛给我们举出五桩,第一个,是以奸诈为怀,故意装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样子;与人不同,装模作样,欺骗大众。其目的,是叫大众对他起恭敬心,对他多多地供养,这个是邪命,不是正命。那么诸位想想,如果是存这个心,做这种事情,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一天磕十万个大头,心术不正,不能成就道业。
第二种,自说功德,诱惑别人。说他自己修行境界怎么好,定功怎么深,目的在那里?目的是求得大家对他恭敬供养,那么这个也是邪命。愈是有道德的人,他所表现愈是谦虚,绝不会贡高我慢,这是诸位要明了的,也要把他记住。
第三种就是占相吉凶,为人说法。他不说正法,他见到信徒了,给他看相,给他算命,说你那一年走好运了,你要发财了。用这种方法来求取供养,不以正法教人,专门说吉凶祸福去威胁人、去吓唬人。别人对他恭敬供养了,他要来给他灾,给他消灾,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别人有灾难,他有什么能力替人消除啊?如果他有能力替人消除,给诸位说,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我们有灾难,菩萨大慈大悲早给我们消掉了,佛菩萨都不能代替我们消灾免难,他有什么能力?可是世间上有那些愚痴的人,他就相信这一套,就接受他的欺骗。这个佛给我们讲,这个是邪命。
第四种,高声显威。说话故意很大声,故意装得很威风的样子,叫人一看到他,对他畏惧,对他恭敬。装模作样。
第五种,专门说供养。哎呀!某人对我供养好多好多,意思就说,你赶快供养,你的供养太少了,你看你都比不上别人,别人对我供养多少,哦!他还有大福。所以这个五种,目的都是叫人家对他恭敬,都是叫人家对他供养,无非都是贪图名闻利养,这个都叫邪命。所以修道之人,要远离这五种邪命。
佛陀在世时,乞食,三衣一鈟,乞食来维持这个生命。上乞佛法维持自己的法身慧命,下向一切众生乞求饮食,维持这个生命,这个才叫做正命。那么在现在佛教里面,无论是在中国、在外国,已经没有乞食的了。虽没有乞食,这个信徒供养,我扪一定要晓得,绝不能够堕在这五种邪命之中。信徒供养有多少,不管供养得多或者供养的少,自己生活所需之外,不能多求。多求会增长贪心,障碍了道业;这一障道,麻烦就大了,后来必定堕落,到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这是我扪要特别注意到的。实在讲,最容易堕落地狱的,无过于出家人。所以出家的佛弟子要特别注意,对于世出世间法,决定不能有一丝毫的贪、嗔、痴、慢,一点都带不得。这个十方供养来,除自己衣食所需之外,要供养众生。别人有缺乏的,我扪要布施,要供养他,特别是要照顾初学;初学初出家的人,没有人供养他,别人供养都是供养大法师,大法师要照顾初学的法师们,要帮助他,使他在生活上没有忧虑,没有缺乏,安心办道,这叫做正命。
下面第六条,叫正精进,著重在这个“正”字,这是以无漏的智慧,修菩提涅槃的大道,勇猛精进,不疲不厌,行解相应,这叫正精进。以念佛人来说,我们二六时中,净念相继,与一心不乱逐渐逐渐地相应了,这是正精进。
第七,正念,也是以无漏的智慧,断除一切妄想杂念,一心专向真如实际,这是正念。或者是正助道法,也是正念。我们念佛人,六字洪名,昼夜不间断,断恶修善,念念在怀,这就是正念。正定,那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是念佛三昧,都是念佛人的正定。初学的人,把我们这个“心”定在佛号上。有事情来的时候,我们应付事,把一切事做得圆圆满满。事一放下了,心就定在佛号上。二六时中,“心”安住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一句佛号与念佛三昧相应,这叫正定。
那么那个三十七道品,到此地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后面有几句话,与这个法门很有关系。
“此等道品”这是讲这个三十七道品,“依生灭四谛修,即藏教。”就变成藏教道品,要“依无生四谛修,即通教”的道品。如果是“依无量四谛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修,即圆教”的道品。
因此,三十七道品,诸位要记住,不能说它是小乘法,不可以说它是小乘法。你从这个意思上去看,它是通大乘,也通小乘,就不会对它发生误会,发生错解了。如果要是小乘法,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讲这个东西呢?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法,怎么会讲小乘法呢?蕅益大师特别将这个问题提出来给我们解释。那么我们听了他这一番解释,才恍然大悟啊!这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去修它,它就是什么样的境界。以藏教的心去修,它是小乘境界;以别教、圆教的去修,那它是大乘境界。那么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佛法里面的纲领、原则,相当于数学里头的公式一样,它在应用上是无量无边,它有非常广大的境界。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把这个天台四教,略略地跟诸位作一个介绍,才晓得我们应当如何用心。先讲“藏教”。“天台四教”是讲藏、通、别、圆,我们先看这个藏教。藏教,这个“藏”就是指的“三藏”,是从事上建立的名称,就是三藏经典,那么这是小乘,小乘学者,依此而修的。小乘的三藏,“经藏”就是“四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它是这个四大类。这个四大类,里面包括的分量,相当之多。那么现在泰国是小乘教,他们这个藏经,经律论就是这个小乘三藏,跟我们中国大乘不一样。这个“律藏”是“毗尼”,“论藏”是“阿毗昙”。我们中文藏经里面,小乘的三藏,是相当完整。因为最近泰国经典藏经,跟我们比较一下,他比我们多的东西,非常之有限,多的东西很有限。那么可以说,我们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这个中文本子里都有;他多,充其量不过是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百分之一还不到,所以我们中国这个小乘经相当完整。但是现在小乘经很少人去看它,中国对于小乘法,的确没有放在眼睛里面。那么这个道理是以中国的儒家、道家,实在是代替了小乘法。有儒家、道家的基础,就可以直接读诵大乘了,不必要再学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盛行,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么今日学佛,就遇到困难了,为什么呢?儒家、道家的底子没有,大家不念儒书,也不去学道家的这些典集,像老子、庄子、列子,也没有人认真去研究它,因此读大乘就很困难。没有这个基础来接触大乘佛法,所以在大乘里面苦修,修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成就,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在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这个四教的四谛。小乘所依据的“生灭四谛”,四谛是讲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这个四谛,通教都重这个苦集灭道这个四谛。小乘是生灭。“苦”是讲“生、住、灭三相流迁”。以我们人来讲,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当中,这叫住。所谓是“生老病死迁流不息”,每一个人不能够避免,这是苦,我们前面跟诸位讲过三苦、八苦。“集”,这是苦之因,集就是烦恼,“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等分就是与它相等的,从这个里头产生,这是三毒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本,根本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它的等分,从这个里头流出来的。因为有烦恼的因,所以才有生死之苦。这苦集是世间二谛。灭道,这是出世间的。先说“道”,“道”就是,我们如果以这个来说,这个道品来说,以生灭四谛,那么这个道,就是藏教的三十七道品;那他的,是用“对治易夺”,用这个三十七种方法对治贪嗔痴等分,对治这个。这一些集,这是病,三十七道品是药,以药来治病,药到病除。病除了之后,这就是还灭,“灭有还无”,灭什么呢?灭这个生老病死,灭生死、灭轮回,回到无为法,就是了脱生死。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