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境界则了了分明,而不去执著它。没有留念之心,不会去追忆,知道这是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这个呢?叫舍觉分。可见得这个“舍”,对于修学上的种种境界,定境也好,慧境也好,一概都不执著,那么这是舍。我们的道业才能够精进,我们的一心,就是清净心,才能够保持而不丧失,这一点也非常地重要。
第六,定觉分。这个定里面有很多的层次,种类不相同。“定”,一般是讲禅定,经论里面说,世间的禅定,佛把它归纳为四禅八定,实际上是四禅四定。四禅定是色界的禅定,四空定是无色界的禅定,合起来叫做八定。所以我们讲四禅,单指色界天四种禅定而说的。如果讲八定,那就包括了无色界。色界的四定,无色界的四定,合起来称为八定。并不是四禅以外有一个八定,常说的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不是四禅之外另有一个八定。总共这个定可以分为八种,这是世间禅定。那么世间禅定不究竟,纵然达到最高的定了,所谓讲四空定里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定的力量,可以支持八万大劫,所以我们称他的寿命,就称为八万大劫。那么到这么长的时间,他这个定会失掉的,一失掉之后,那么他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天,“定”要是失掉了,那只有堕落,为什么呢?他上头没有境界了,所以他不会往上升;他自己本有的这个境界保不住,一定往下堕落。俗话常说:“爬得高,跌得重。”所以四禅天以上的这些天人,他们定功失掉之后,那堕落下来是很惨,一般大多数都堕地狱。你要问为什么堕地狱呢?你去读楞严经你就晓得了,因为这些人都是修道人,不修道的人到不了这么高地境界。而修道的人,都把这个境界误会以为是菩提涅槃究竟的境界。那么到定功丧失的时候,堕落的时候,他一定就谤佛、谤法;佛讲的我已经成佛,证得大涅槃,怎么还会退转?怎么还会堕落?诸佛所说的话不可靠,于是乎谤佛、谤法。谤佛、谤法的罪,就是阿鼻地狱。所以像这些事情,经论里面所讲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应当要留意留意、要晓得。
这个佛法所讲出世禅定,是从第九定开始。譬如这个四禅八定,八定是到非想非非想天,这是三界之内的。如果这个定力再要增上,比这个境界还要高一级,这就出了三界了,突破三界了,我们称它为第九定。第九定是谁的定呢?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这第九定。那么从这以上,这叫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种类很多,境界个个不相同,我们称如来果地上这个禅定叫上上禅定,那么楞严经里面称之为楞严大定,华严经里面称之为狮子奋驯三昧。这个都是讲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这才是究竟圆满之定。因此在未得楞严大定之前,所有的定境都要明了它不是究竟的。因此对于定的境界不可以贪著。禅定的境界,那是非常舒服,经上常讲,禅悦为食,世间一切快乐,没有禅定之乐,禅定是真乐。所以最怕的是什么?你得到禅定之后,你贪图禅定里面的乐,那你就不能够再往上进步了。所以这个定觉分,都著重在觉。你有定,定里面有觉,觉则不住在这个禅定,于定境里头不生暧昧,你这个功夫才能够提升,才能够增进,这样你这个境界,当然一天一天地进步了,才有进展。否则的话,于这个定境一起了贪著,你就中止在这个境界,不会再往前面进步了,那么这个叫定觉分。
最后一条是念觉分,这是专门对修出世间法来说的。修出世间法,也就是修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在修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这就是要觉悟,决定不能有一点迷惑,那就是要保持定、慧均等,就是保持那个平衡;不能让定多,多过慧;也不能让慧多过定,要恰到好处,这个是好境界。如果有偏重,就要出麻烦了。为什么呢?定要多了,就有昏沉;慧要是多了,心就静不下来,特别是在初学时候,这种现象很显著。
譬如我们讲念佛人,在我们这一个地区,许多寺院经常有修佛七的道场,我也参加过几次。我在佛七里面所见到的现象,念佛静止的时候;这是念了一个时间了,念了一个时间之后,那么大家是静坐下来,这一静坐不久,就有一些人打瞌睡,真的睡著了,他还打呼,呼呼大睡了,坐在那里,垂了个头,呼呼大睡。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昏沉,他是不是愿意睡呢?他不是的,他自然而然他就昏沉。这种情形我们要以念觉分来说,他就是定多慧少,就有这个现象。还有一种人,他这个一静坐下去,似乎平时没有什么妄念,这一坐下来,不知道那边来的妄念那么多,七上八下,他定不下来,他坐不住,这个我们讲,他是慧多定少。这个定与慧,诸位要记住,不是戒定慧的慧,这个定慧。如果有这样的毛病,你自己要念觉,这个念觉,觉悟,我晓得我自己现在是什么毛病,如果我这个心昏沉,要打瞌睡,昏沉了,精神提不起来了,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择法、精进、法喜、用这个三条来救自己。譬如说,这个昏沉的时候,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就想打瞌睡,我们选择一个方法,不坐;或者去拜佛,去拜佛,因为身体动,他就不至于打瞌睡;或者是经行,别人在里面静坐,你退出来,在外面散著步,念佛,经行。所以你要选择另外一个对治的办法,要精进,要念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佛法当中产生法喜,那么这是一个方法。
如果你这个心里面妄念太多,七上八下的时候,心定不下来,那么你选择后面这个三种,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用这个方法来摄心,把你这个妄念收摄住,对治你的妄念。叫你这个心得到平静,唯有平静的心,才能用得上力,才是真正的功夫。那么这是举这个例子来给诸位说。所以这个七觉支,一定要很清楚地理解它,一定要活用,要善于运用。运用得当,真的,不但就是修学法门上说,那是帮了大忙;就是平时日用平常,无论从事于那一种行业,你都能够保持精进不懈,这个方法全都用得上,实在是太好太好了。你在学校念书,你会真正地用功,不会懈怠,也不会心里面乱,他有方法对治的。所以在佛门修道上用得上,我们日常生活通通可以用得上。
下面一段,讲八圣道分,八圣道也叫做“八正道”。诸位将来在经论上看到八圣道跟八正道是一个意思。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语”。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那么这个一条一条,也跟诸位作一个简单地介绍。
八正道,跟前面道品是一样的,都是说的原理原则。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各的正道。我们念佛法门,这是以持名念佛为正道,但是也有以观想为正道。譬如说十六观经,它的正道就是十六种观想,那么这是各各不相同。我们先介绍一个原则,所谓原则,这是通途的,无论大小乘,那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那么换句话说,如果是修无漏法;这个世间法,我们叫有漏,出世间法叫无漏。“漏”是烦恼的等词,说有漏法,就是这个里面具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等,就是带著这些东西,那么这个,我们叫它做有漏法。如果不带这些东西,我们就叫它做无漏法。无漏是清净,没有烦恼,能够照见苦、集、灭、道,这个四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才叫做正见。“见”是讲见解,“正”是讲正确而没有错误。只要知见正了,就不会堕落在烦恼里。烦恼是业因,轮回是果报,那么诸位想想,没有因,那会结果呢?当然就不会结果,有因才会结果。不落在烦恼里面就没有生死轮回的果报。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正见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
如果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说,我们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所讲的,娑婆世界的西方,十万亿佛国度的那边,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导师叫阿弥陀佛。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见解是正见。相信自己发愿求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这个见解是正见;因为阿弥陀佛决定没有虚愿,他的愿是真实不虚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言语是真诚,靠得住的,这在这个法门,这是正确的见解。
第二个,讲正思惟。这个正思惟,要记住不是落在第六意识。落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有漏的心,就是烦恼心,它虽然有思惟,不能讲正。你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当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以前,佛说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识。为什么呢?自己的意识不见得是正确的,会是错误的。换一句话说,我们没有正思惟。阿罗汉以上了,可以相信自己了,这个时候的知见是正知正见,这个时候的思惟,是正觉,不会有错误了。所以正思惟ㄧ般说是以无漏的心,也就是四谛的智慧。那么我们一般在小乘里讲,一切智;菩萨里面讲,道种智;如来果地上称为一切种智。这种智慧,与这个智慧相应的思惟,这才叫做正思惟。那么换一句话说,不与一切智相应,不与道种智相应,不与一切种智相应,那个思惟都不是正思惟。那么在本经里面讲,我们不要把境界讲得太高,为什么呢?讲得太高,我们做不到。我们讲最低的境界,我们心里面念念有佛,常常思惟阿弥陀佛,常常思惟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所讲的这些方法,所讲的这些境界,念念不忘。纵然是第六意识在思惟,但是,这一个思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相应,那么也就算是正思惟了。这个思惟,虽然不能得一心不乱,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可以能够得到带业往生。它不是一心不乱,但是是一心不乱的基础,这是就本法门来说的,这个持名念佛法门上来讲的。
第三,讲正语。“语”是言语,言语,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它。孔老夫子的教学,他分成四科,第一科是德行,这是做人的根本。换一句话说,道德的教学,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古人常讲:“舌为祸福之门。”可见得言语多么重要。善的言语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不善的言语往往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言语非常之重要。这个世间的闲杂言语,当然不是正语。研讨经论,说法利生,这个言语是正语。…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