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基础就是禅定的前方便,换句话说,他是禅定之前一定有的境界,得到这个境界,心不散乱了,渐渐渐渐的就可以得到禅定,那么这个叫定有了力了。
慧根要是增长,能够辨别一切事理真妄、邪正、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渐渐随著定根定力,发展成为无漏的智慧,无漏智慧的现前,这叫做慧力,你这个智慧有了力量。
那么这个五种是修行人的大根大本,他有很大的力用,具足了根力,道业必然天天进展。不但你不会退步,你绝不会被外面的力量动摇了你,也不会被任何邪法障碍你或者破坏你。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已经具备了力量。
下面一段讲的“七菩提分”。看这个表解。七菩提分也叫做“七觉支”。我们在此地把这个名词念一念。第一个叫“择法觉分”,第二叫“精进觉分”,这个精进是属于七菩提分里面的精进,第三“喜觉分”,第四是“除觉分”,第五是“舍觉分”,第六是“定觉分”,第七是“念觉分”。你看全是“觉”,觉而不迷啊!那么这七个名词,我们把它记清楚,然后我们一条一条解释里面的意思。
菩提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话,翻成中国是“觉”的意思,也就是不迷,不迷就是觉。这个七条,要以中国意思来说,这个七觉分。它是由前面五根里面的慧根增长,发生了真正无漏的智慧,所以才能够觉了一切法,在一切境界里不迷啊!
那么这个七条第一个是择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属于智慧的选择。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智慧观察一切法的时候,将一切诸法看得清清楚楚;那是真的?那是妄的?那是正的?那是邪的?那是善的?那是恶的?一桩一桩了了分明,不会有差错。那么这个择法觉分,我们是讲一般的。
在行门里面讲,最重要的,这就是选择法门。我们晓得,佛为我们所讲的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的法门。在这些法门里面,我们样样都看得很清楚,那一种法门适合于我们自己修行?那一种法门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成就?这个成就,初而言之,得一心不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说,决定能够断烦恼,证菩提,也就是明心见性。我们选择那一个法门?这个是择法里面特别重要的。
对于大经大论有相当理解的人,在修学上有相当经验的人,他一定选择净土法门。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的启示,这是很重要的启示。这一个法门选择了之后,就要认真地去修学。在修学过程当中,由于我们烦恼习气并没有断除,那么其中的障碍是必定有的,障碍如何去排除?下面六觉支就用得上了。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这是要有智慧的选择。
这个精进觉分,是说精进修学道法的时候;修道,修学方法,不夹杂其他的理论、其他的法门,这个叫“精”。譬如讲我们修净土,里面不夹杂教理,也不夹杂禅观,也不夹杂神咒,这叫“精”。如果你修净,里面还有禅观,还有三密相应,那就不精了。虽然精进,虽然在进步,但是不精,你里头有参杂。不退转就叫做“进”,不夹杂、不退转修学这一个法门,以这一个法门最高的境界,为我们修学的趣向。像这个法门所示的是理一心不乱,这是持名念佛的最高的境界,我们持名念佛就趣向于里一心不乱。这个叫做精进觉分。而七菩提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他还是要用。为什么呢?这个原则在没有成佛之前;我们晓得,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分身相无明未断,他要把这一分身相无明除掉,于是就不能不运用这个七菩提分的办法,还是要用这个办法来除他这个最后的一分身相无明。所以这个七种是原则,一定要透彻地理解,善于运用。你要真正能善于运用,不但在佛法里面修学会给你很大很大的帮助,解决你所有的疑难;世间有许多疑难杂症,那当然更容易解决了,真正是一副专治疑难杂症的特效药,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好处啊!不会运用啊!我们读经千万不可以疏忽了。喜觉分,这是讲法喜。诸位想到,法门选择的很正确,又能够精进不歇,你这个时候,你怎么不欢喜。实在讲选择法门的时候,我在那里说得少,为了帮助诸位,可以多讲几句;我们看自古以来的这些有大成就的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你选择一个好老师去跟他学。像啊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开章明义,第一句话,佛就教给我们,要选择名师,要从明师受戒。这个是我们成败的关键的所在。那么其次呢,就是要选择法门。经典要选择一部经。行门,修行的方法,也要选择一各行门,不能够三心二意,不能够贪嘴嚼不烂,不能够好高鹜远,我们在六组坛经理面所看到的那些诸善知识,像这个忏悔机缘这些章里面所举的例子,无尽藏比丘尼一生专攻大涅槃经,所以人家选择的是一部。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三千部,就是念三千遍。三千遍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功夫用在一部经上。近代的倓虚大师,这是前几年圆寂不久的,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做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叙说他自己,一部楞严经,他念了八年,在他传记里头有这么一章“八载寒窗读楞严”。
他出家之后成为天台宗的祖师。所以诸位如果要修学,先要找一个好老师,依靠他,选定一个法门,一生专攻一部经。专攻一部经不是说,其他的经你都不必看了,都不去听了;不是的,你可以看,可以听,那叫助修。前面不是讲过吗,五根五力给你讲过,正道助道。譬如说,无尽藏比丘尼,他的正道,正修的这个道,他是大涅槃经,助修的,那就是其他的一切法门,那是帮助他的。法达禅师正修的是法华经,以其余的经论作为助修,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我们念佛人,选择弥陀经为正修,这一部经,我们要不间断地去读诵它。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长,比弥陀经长得多了。我们如果能下定决心,将弥陀经念上三万遍,或者是念上十万遍,有这样的基础,不怕不开悟啊!换一句话说,一心不乱,不求自得。为什么呢?功夫到了,水道渠成,功夫到了。所以“解”要依靠一个人,依靠这个一部经论;“行”要依靠一个法门,这个在择法里头,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那么话说到这个地方,有不少的同修来问我:“好老师到那里去找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好老师,常言说得好:“可遇不可求!”我们到那去找?真的难找。如果找到一个知见不正的人,我们跟他学,那就耽误了一生,这一生没指望了。诸位还要晓得一个事实,你是一个学佛的人,你今天有耐心来看这个录影带,就证明你的善根深厚,你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一个学佛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成就?落到今天还是一个生死凡夫,那就是你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没有人真正地来指点你;或者你遇到善知识指点,你不相信,你自己空过了,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
如果你要是真学,今日之下比过去方便多了。你不认识善知识,可以私淑过去的善知识。所以私淑弟子,那就是我们找前人作榜样,我们跟他学。譬如孟子,孟子在世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死了,已经过去了;他对于孔老夫子的为人、对孔老夫子的学问,非常地景仰。孔夫子的著作还留在人间,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以孔子为老师,一心一意地学孔子,他学成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是个好办法。
佛门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发心学道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过去了,不在世间了。莲池大师这些著作留在世间,像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莲池大师全集,他就把这个全集,一生专功莲池大师的全集,这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他成就了。我们要晓得这一个例子,那就不怕了。今天古大德这些著作都留在世间,而且广泛地流通,这一些著述很容易得到。你要喜欢莲池大师,你可以以莲池大师为老师。他留下来的著作有三十几种,你以他这些著作为修学的功课,但是这么多种里面,你一定要选一种作为你的主修。蕅益大师的著作,差不多将近五十种,有全集流通于世。你要是以蕅益大师为师,你就读他的全集,当然也要在全集里面选一种,作为你自己主修的课程。你要是选多了,还是贪多嚼不烂,你要把其余的作为你助修,其中之一作为你主修的,这是我在此地贡献诸位,你如何去求一个真正善知识,拜一个真正地好老师。我们不拜今人,我们去拜古人去,我们依照他的教训来做,依教奉行,成就自己,这是古人有例,我们可以效法。所以这个择法,这个就是,这个选择的确是我们一生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这一个决策要是错误了,这一生必定空过;这一个决定要是正确了,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有全集流通在世间,学印光法师,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也必定能够达到往生见佛的愿望。那么这是我举几个例子,作为诸位求老师、选择法门的参考。
那么我们再讲到喜觉分。就是精修道法,功夫到一个境界之后,与法相应;这个与法相应就是与真如本性逐渐逐渐地接近。愈接近,你这个心里头愈欢喜,我们世间人讲“心得”,你这个心真正与法性相应,会照分明,善能觉了,法喜充满,这个叫做喜觉分。
第四,除觉分。“除”是什么呢?“除”是把烦恼给除掉了,断除了。譬如说,见思烦恼;你觉悟了,这个东西是虚妄了,这些是障道的,那么你真正明白之后,一定会下决心,很快地把它离开。为什么呢?因为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把这个因素消除掉,六道轮回没有法子超越,生死大事就没有办法解决。那么你一下觉悟了,下定决心以无漏真正的智慧来观照,因为智能够断惑啊!把这些烦恼断掉,这就是断除的意思,这叫除觉分,可见得除觉分是专对治烦恼而言的。
第五,舍觉分。“舍”这个意思是说不执著。再好的境界不可以贪执,多半是对于佛法境界上来说的。你要能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对于修学过程当中,你所见到的那些境界,菩萨的境界也好,佛的境界也好,净土的境界也好,种种庄严的境界;一定要记住“凡所…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