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基礎就是禅定的前方便,換句話說,他是禅定之前一定有的境界,得到這個境界,心不散亂了,漸漸漸漸的就可以得到禅定,那麼這個叫定有了力了。
慧根要是增長,能夠辨別一切事理真妄、邪正、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漸漸隨著定根定力,發展成爲無漏的智慧,無漏智慧的現前,這叫做慧力,你這個智慧有了力量。
那麼這個五種是修行人的大根大本,他有很大的力用,具足了根力,道業必然天天進展。不但你不會退步,你絕不會被外面的力量動搖了你,也不會被任何邪法障礙你或者破壞你。爲什麼呢?因爲你自己已經具備了力量。
下面一段講的“七菩提分”。看這個表解。七菩提分也叫做“七覺支”。我們在此地把這個名詞念一念。第一個叫“擇法覺分”,第二叫“精進覺分”,這個精進是屬于七菩提分裏面的精進,第叁“喜覺分”,第四是“除覺分”,第五是“舍覺分”,第六是“定覺分”,第七是“念覺分”。你看全是“覺”,覺而不迷啊!那麼這七個名詞,我們把它記清楚,然後我們一條一條解釋裏面的意思。
菩提是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的意思,也就是不迷,不迷就是覺。這個七條,要以中國意思來說,這個七覺分。它是由前面五根裏面的慧根增長,發生了真正無漏的智慧,所以才能夠覺了一切法,在一切境界裏不迷啊!
那麼這個七條第一個是擇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這是屬于智慧的選擇。也就是說,當我們以智慧觀察一切法的時候,將一切諸法看得清清楚楚;那是真的?那是妄的?那是正的?那是邪的?那是善的?那是惡的?一樁一樁了了分明,不會有差錯。那麼這個擇法覺分,我們是講一般的。
在行門裏面講,最重要的,這就是選擇法門。我們曉得,佛爲我們所講的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的法門。在這些法門裏面,我們樣樣都看得很清楚,那一種法門適合于我們自己修行?那一種法門能夠幫助我們很快地成就?這個成就,初而言之,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說,決定能夠斷煩惱,證菩提,也就是明心見性。我們選擇那一個法門?這個是擇法裏面特別重要的。
對于大經大論有相當理解的人,在修學上有相當經驗的人,他一定選擇淨土法門。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給我們的啓示,這是很重要的啓示。這一個法門選擇了之後,就要認真地去修學。在修學過程當中,由于我們煩惱習氣並沒有斷除,那麼其中的障礙是必定有的,障礙如何去排除?下面六覺支就用得上了。至于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們的習氣毛病,這是要有智慧的選擇。
這個精進覺分,是說精進修學道法的時候;修道,修學方法,不夾雜其他的理論、其他的法門,這個叫“精”。譬如講我們修淨土,裏面不夾雜教理,也不夾雜禅觀,也不夾雜神咒,這叫“精”。如果你修淨,裏面還有禅觀,還有叁密相應,那就不精了。雖然精進,雖然在進步,但是不精,你裏頭有參雜。不退轉就叫做“進”,不夾雜、不退轉修學這一個法門,以這一個法門最高的境界,爲我們修學的趣向。像這個法門所示的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持名念佛的最高的境界,我們持名念佛就趣向于裏一心不亂。這個叫做精進覺分。而七菩提分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他還是要用。爲什麼呢?這個原則在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曉得,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身相無明未斷,他要把這一分身相無明除掉,于是就不能不運用這個七菩提分的辦法,還是要用這個辦法來除他這個最後的一分身相無明。所以這個七種是原則,一定要透徹地理解,善于運用。你要真正能善于運用,不但在佛法裏面修學會給你很大很大的幫助,解決你所有的疑難;世間有許多疑難雜症,那當然更容易解決了,真正是一副專治疑難雜症的特效藥,世間人不知道這個好處啊!不會運用啊!我們讀經千萬不可以疏忽了。喜覺分,這是講法喜。諸位想到,法門選擇的很正確,又能夠精進不歇,你這個時候,你怎麼不歡喜。實在講選擇法門的時候,我在那裏說得少,爲了幫助諸位,可以多講幾句;我們看自古以來的這些有大成就的人,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你選擇一個好老師去跟他學。像啊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開章明義,第一句話,佛就教給我們,要選擇名師,要從明師受戒。這個是我們成敗的關鍵的所在。那麼其次呢,就是要選擇法門。經典要選擇一部經。行門,修行的方法,也要選擇一各行門,不能夠叁心二意,不能夠貪嘴嚼不爛,不能夠好高鹜遠,我們在六組壇經理面所看到的那些諸善知識,像這個忏悔機緣這些章裏面所舉的例子,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專攻大涅槃經,所以人家選擇的是一部。法達禅師讀法華經叁千部,就是念叁千遍。叁千遍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功夫用在一部經上。近代的倓虛大師,這是前幾年圓寂不久的,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做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敘說他自己,一部楞嚴經,他念了八年,在他傳記裏頭有這麼一章“八載寒窗讀楞嚴”。
他出家之後成爲天臺宗的祖師。所以諸位如果要修學,先要找一個好老師,依靠他,選定一個法門,一生專攻一部經。專攻一部經不是說,其他的經你都不必看了,都不去聽了;不是的,你可以看,可以聽,那叫助修。前面不是講過嗎,五根五力給你講過,正道助道。譬如說,無盡藏比丘尼,他的正道,正修的這個道,他是大涅槃經,助修的,那就是其他的一切法門,那是幫助他的。法達禅師正修的是法華經,以其余的經論作爲助修,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念佛人,選擇彌陀經爲正修,這一部經,我們要不間斷地去讀誦它。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叁千遍,法華經長,比彌陀經長得多了。我們如果能下定決心,將彌陀經念上叁萬遍,或者是念上十萬遍,有這樣的基礎,不怕不開悟啊!換一句話說,一心不亂,不求自得。爲什麼呢?功夫到了,水道渠成,功夫到了。所以“解”要依靠一個人,依靠這個一部經論;“行”要依靠一個法門,這個在擇法裏頭,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那麼話說到這個地方,有不少的同修來問我:“好老師到那裏去找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好老師,常言說得好:“可遇不可求!”我們到那去找?真的難找。如果找到一個知見不正的人,我們跟他學,那就耽誤了一生,這一生沒指望了。諸位還要曉得一個事實,你是一個學佛的人,你今天有耐心來看這個錄影帶,就證明你的善根深厚,你過去生生世世都是一個學佛的人,你爲什麼沒有成就?落到今天還是一個生死凡夫,那就是你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沒有人真正地來指點你;或者你遇到善知識指點,你不相信,你自己空過了,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
如果你要是真學,今日之下比過去方便多了。你不認識善知識,可以私淑過去的善知識。所以私淑弟子,那就是我們找前人作榜樣,我們跟他學。譬如孟子,孟子在世的時候,孔老夫子已經死了,已經過去了;他對于孔老夫子的爲人、對孔老夫子的學問,非常地景仰。孔夫子的著作還留在人間,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以孔子爲老師,一心一意地學孔子,他學成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這是個好辦法。
佛門裏面像這種情形很多,蕅益大師就是私淑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發心學道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過去了,不在世間了。蓮池大師這些著作留在世間,像我們現在所讀到的蓮池大師全集,他就把這個全集,一生專功蓮池大師的全集,這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他成就了。我們要曉得這一個例子,那就不怕了。今天古大德這些著作都留在世間,而且廣泛地流通,這一些著述很容易得到。你要喜歡蓮池大師,你可以以蓮池大師爲老師。他留下來的著作有叁十幾種,你以他這些著作爲修學的功課,但是這麼多種裏面,你一定要選一種作爲你的主修。蕅益大師的著作,差不多將近五十種,有全集流通于世。你要是以蕅益大師爲師,你就讀他的全集,當然也要在全集裏面選一種,作爲你自己主修的課程。你要是選多了,還是貪多嚼不爛,你要把其余的作爲你助修,其中之一作爲你主修的,這是我在此地貢獻諸位,你如何去求一個真正善知識,拜一個真正地好老師。我們不拜今人,我們去拜古人去,我們依照他的教訓來做,依教奉行,成就自己,這是古人有例,我們可以效法。所以這個擇法,這個就是,這個選擇的確是我們一生成敗的關鍵之所在,這一個決策要是錯誤了,這一生必定空過;這一個決定要是正確了,你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有全集流通在世間,學印光法師,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也必定能夠達到往生見佛的願望。那麼這是我舉幾個例子,作爲諸位求老師、選擇法門的參考。
那麼我們再講到喜覺分。就是精修道法,功夫到一個境界之後,與法相應;這個與法相應就是與真如本性逐漸逐漸地接近。愈接近,你這個心裏頭愈歡喜,我們世間人講“心得”,你這個心真正與法性相應,會照分明,善能覺了,法喜充滿,這個叫做喜覺分。
第四,除覺分。“除”是什麼呢?“除”是把煩惱給除掉了,斷除了。譬如說,見思煩惱;你覺悟了,這個東西是虛妄了,這些是障道的,那麼你真正明白之後,一定會下決心,很快地把它離開。爲什麼呢?因爲見思煩惱是六道輪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把這個因素消除掉,六道輪回沒有法子超越,生死大事就沒有辦法解決。那麼你一下覺悟了,下定決心以無漏真正的智慧來觀照,因爲智能夠斷惑啊!把這些煩惱斷掉,這就是斷除的意思,這叫除覺分,可見得除覺分是專對治煩惱而言的。
第五,舍覺分。“舍”這個意思是說不執著。再好的境界不可以貪執,多半是對于佛法境界上來說的。你要能舍,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對于修學過程當中,你所見到的那些境界,菩薩的境界也好,佛的境界也好,淨土的境界也好,種種莊嚴的境界;一定要記住“凡所…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