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對于境界則了了分明,而不去執著它。沒有留念之心,不會去追憶,知道這是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這個呢?叫舍覺分。可見得這個“舍”,對于修學上的種種境界,定境也好,慧境也好,一概都不執著,那麼這是舍。我們的道業才能夠精進,我們的一心,就是清淨心,才能夠保持而不喪失,這一點也非常地重要。

  第六,定覺分。這個定裏面有很多的層次,種類不相同。“定”,一般是講禅定,經論裏面說,世間的禅定,佛把它歸納爲四禅八定,實際上是四禅四定。四禅定是色界的禅定,四空定是無色界的禅定,合起來叫做八定。所以我們講四禅,單指色界天四種禅定而說的。如果講八定,那就包括了無色界。色界的四定,無色界的四定,合起來稱爲八定。並不是四禅以外有一個八定,常說的四禅八定,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不是四禅之外另有一個八定。總共這個定可以分爲八種,這是世間禅定。那麼世間禅定不究竟,縱然達到最高的定了,所謂講四空定裏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定的力量,可以支持八萬大劫,所以我們稱他的壽命,就稱爲八萬大劫。那麼到這麼長的時間,他這個定會失掉的,一失掉之後,那麼他在這個非想非非想天,“定”要是失掉了,那只有墮落,爲什麼呢?他上頭沒有境界了,所以他不會往上升;他自己本有的這個境界保不住,一定往下墮落。俗話常說:“爬得高,跌得重。”所以四禅天以上的這些天人,他們定功失掉之後,那墮落下來是很慘,一般大多數都墮地獄。你要問爲什麼墮地獄呢?你去讀楞嚴經你就曉得了,因爲這些人都是修道人,不修道的人到不了這麼高地境界。而修道的人,都把這個境界誤會以爲是菩提涅槃究竟的境界。那麼到定功喪失的時候,墮落的時候,他一定就謗佛、謗法;佛講的我已經成佛,證得大涅槃,怎麼還會退轉?怎麼還會墮落?諸佛所說的話不可靠,于是乎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就是阿鼻地獄。所以像這些事情,經論裏面所講的太多太多了,我們應當要留意留意、要曉得。

  這個佛法所講出世禅定,是從第九定開始。譬如這個四禅八定,八定是到非想非非想天,這是叁界之內的。如果這個定力再要增上,比這個境界還要高一級,這就出了叁界了,突破叁界了,我們稱它爲第九定。第九定是誰的定呢?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這第九定。那麼從這以上,這叫出世間禅定。出世間禅定種類很多,境界個個不相同,我們稱如來果地上這個禅定叫上上禅定,那麼楞嚴經裏面稱之爲楞嚴大定,華嚴經裏面稱之爲獅子奮馴叁昧。這個都是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這才是究竟圓滿之定。因此在未得楞嚴大定之前,所有的定境都要明了它不是究竟的。因此對于定的境界不可以貪著。禅定的境界,那是非常舒服,經上常講,禅悅爲食,世間一切快樂,沒有禅定之樂,禅定是真樂。所以最怕的是什麼?你得到禅定之後,你貪圖禅定裏面的樂,那你就不能夠再往上進步了。所以這個定覺分,都著重在覺。你有定,定裏面有覺,覺則不住在這個禅定,于定境裏頭不生暧昧,你這個功夫才能夠提升,才能夠增進,這樣你這個境界,當然一天一天地進步了,才有進展。否則的話,于這個定境一起了貪著,你就中止在這個境界,不會再往前面進步了,那麼這個叫定覺分。

  最後一條是念覺分,這是專門對修出世間法來說的。修出世間法,也就是修了生死,出叁界的法門。在修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這就是要覺悟,決定不能有一點迷惑,那就是要保持定、慧均等,就是保持那個平衡;不能讓定多,多過慧;也不能讓慧多過定,要恰到好處,這個是好境界。如果有偏重,就要出麻煩了。爲什麼呢?定要多了,就有昏沈;慧要是多了,心就靜不下來,特別是在初學時候,這種現象很顯著。

  譬如我們講念佛人,在我們這一個地區,許多寺院經常有修佛七的道場,我也參加過幾次。我在佛七裏面所見到的現象,念佛靜止的時候;這是念了一個時間了,念了一個時間之後,那麼大家是靜坐下來,這一靜坐不久,就有一些人打瞌睡,真的睡著了,他還打呼,呼呼大睡了,坐在那裏,垂了個頭,呼呼大睡。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昏沈,他是不是願意睡呢?他不是的,他自然而然他就昏沈。這種情形我們要以念覺分來說,他就是定多慧少,就有這個現象。還有一種人,他這個一靜坐下去,似乎平時沒有什麼妄念,這一坐下來,不知道那邊來的妄念那麼多,七上八下,他定不下來,他坐不住,這個我們講,他是慧多定少。這個定與慧,諸位要記住,不是戒定慧的慧,這個定慧。如果有這樣的毛病,你自己要念覺,這個念覺,覺悟,我曉得我自己現在是什麼毛病,如果我這個心昏沈,要打瞌睡,昏沈了,精神提不起來了,那麼我們就用這個方法,擇法、精進、法喜、用這個叁條來救自己。譬如說,這個昏沈的時候,精神提不起來,坐在那裏就想打瞌睡,我們選擇一個方法,不坐;或者去拜佛,去拜佛,因爲身體動,他就不至于打瞌睡;或者是經行,別人在裏面靜坐,你退出來,在外面散著步,念佛,經行。所以你要選擇另外一個對治的辦法,要精進,要念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佛法當中産生法喜,那麼這是一個方法。

  如果你這個心裏面妄念太多,七上八下的時候,心定不下來,那麼你選擇後面這個叁種,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把你這個妄念收攝住,對治你的妄念。叫你這個心得到平靜,唯有平靜的心,才能用得上力,才是真正的功夫。那麼這是舉這個例子來給諸位說。所以這個七覺支,一定要很清楚地理解它,一定要活用,要善于運用。運用得當,真的,不但就是修學法門上說,那是幫了大忙;就是平時日用平常,無論從事于那一種行業,你都能夠保持精進不懈,這個方法全都用得上,實在是太好太好了。你在學校念書,你會真正地用功,不會懈怠,也不會心裏面亂,他有方法對治的。所以在佛門修道上用得上,我們日常生活通通可以用得上。

  下面一段,講八聖道分,八聖道也叫做“八正道”。諸位將來在經論上看到八聖道跟八正道是一個意思。第一個是“正見”。第二個是“正思惟”。第叁是“正語”。第四是“正業”。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進”。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那麼這個一條一條,也跟諸位作一個簡單地介紹。

  八正道,跟前面道品是一樣的,都是說的原理原則。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各的正道。我們念佛法門,這是以持名念佛爲正道,但是也有以觀想爲正道。譬如說十六觀經,它的正道就是十六種觀想,那麼這是各各不相同。我們先介紹一個原則,所謂原則,這是通途的,無論大小乘,那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那麼換句話說,如果是修無漏法;這個世間法,我們叫有漏,出世間法叫無漏。“漏”是煩惱的等詞,說有漏法,就是這個裏面具有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等,就是帶著這些東西,那麼這個,我們叫它做有漏法。如果不帶這些東西,我們就叫它做無漏法。無漏是清淨,沒有煩惱,能夠照見苦、集、滅、道,這個四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才叫做正見。“見”是講見解,“正”是講正確而沒有錯誤。只要知見正了,就不會墮落在煩惱裏。煩惱是業因,輪回是果報,那麼諸位想想,沒有因,那會結果呢?當然就不會結果,有因才會結果。不落在煩惱裏面就沒有生死輪回的果報。那麼由此可知,這個正見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

  如果在淨土法門裏面來說,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講的,娑婆世界的西方,十萬億佛國度的那邊,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導師叫阿彌陀佛。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見解是正見。相信自己發願求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這個見解是正見;因爲阿彌陀佛決定沒有虛願,他的願是真實不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言語是真誠,靠得住的,這在這個法門,這是正確的見解。

  第二個,講正思惟。這個正思惟,要記住不是落在第六意識。落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有漏的心,就是煩惱心,它雖然有思惟,不能講正。你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當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佛說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識。爲什麼呢?自己的意識不見得是正確的,會是錯誤的。換一句話說,我們沒有正思惟。阿羅漢以上了,可以相信自己了,這個時候的知見是正知正見,這個時候的思惟,是正覺,不會有錯誤了。所以正思惟ㄧ般說是以無漏的心,也就是四谛的智慧。那麼我們一般在小乘裏講,一切智;菩薩裏面講,道種智;如來果地上稱爲一切種智。這種智慧,與這個智慧相應的思惟,這才叫做正思惟。那麼換一句話說,不與一切智相應,不與道種智相應,不與一切種智相應,那個思惟都不是正思惟。那麼在本經裏面講,我們不要把境界講得太高,爲什麼呢?講得太高,我們做不到。我們講最低的境界,我們心裏面念念有佛,常常思惟阿彌陀佛,常常思惟佛在經典裏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講的這些方法,所講的這些境界,念念不忘。縱然是第六意識在思惟,但是,這一個思惟的境界與佛的境界相應,那麼也就算是正思惟了。這個思惟,雖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可以能夠得到帶業往生。它不是一心不亂,但是是一心不亂的基礎,這是就本法門來說的,這個持名念佛法門上來講的。

  第叁,講正語。“語”是言語,言語,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它。孔老夫子的教學,他分成四科,第一科是德行,這是做人的根本。換一句話說,道德的教學,這是最重要的。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古人常講:“舌爲禍福之門。”可見得言語多麼重要。善的言語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不善的言語往往會帶來殺身之禍。所以言語非常之重要。這個世間的閑雜言語,當然不是正語。研討經論,說法利生,這個言語是正語。…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