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那是“等色界,無色界”,就是“無量諸天”的意思。
四王天,這個地位在諸天裏面,它是最低的,我們稱之爲四大天王。世俗人稱這個四大天王,稱爲四大金剛;稱四大金剛是錯誤的,實際上是四大天王,在佛門裏頭也是護法神。
剛才跟諸位講了,這個彌勒菩薩,佛門一般都把它供奉在四王殿,就是四“天王殿”,彌勒菩薩像在當中,那麼兩旁邊塑的像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都是塑的將軍的樣子,就是塑的將軍身,都是武裝的。“東”方這個叫“持國天王”,南方叫“增長天王”,西方叫“廣目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它都代表的含義,在佛法教學表法上來說,這個用意是相當之深。換一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就進入到教學的藝術化,達到了藝術化,也就是走向了藝術境界。它用這個造像來表法,使我們見道佛菩薩的形象,就明白它教育的意義。像彌勒菩薩,我們一見到他的像,就曉得它代表的是慈悲,代表的是寬宏大量,至少會給人有這麼一個感覺。我們度量要大,我們要能夠包容,我們對于一切人,要平等,要大慈大悲,所以它至少它有這個意思在。
那麼這個四大天王呢?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這個意思很明顯,是教我們什麼?“負責”任,“盡”忠“職”守。在一個家庭裏面,要擔負起家庭責任,爲家庭盡忠。在社會上,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你對于你自己的職位,一定要盡責盡忠,這一位天王代表這一個意思。
“南”方天王在第二位,這“增長”,增長什麼呢?就是要求進步,精益求精。佛法裏面講的是精進。在我們儒家講的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求新、求進步,代表這個意思。無論是在我們德行上,事業上,文化水准上,要一天一天地提升,不能停在那裏,當然更不能退後,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佛法永遠在進步,永遠在時代的最前端,它怎麼會落伍呢?這是真正的學問,這個是第二位天王代表的意思。
第叁位天王—“西”方天王,叫“廣目”,“廣”是廣大,“目”是眼睛,意思就是多看。“北”方天王,“多聞”多聽。你要想達到前面盡忠負責,又要不斷地精進求新,那你就得要多看、多聞,你才能夠達到。
所以一入佛門,看到這些佛菩薩形象,你看,一句話不要說,意思都表達出來了,這是你進佛門,上第一堂課。所以佛法,無量甚深的法門、意趣,可以說盡在不言中,你全都得到了。所以這個教學,你看看古老的教學,它已經做到這麼高的藝術。很可惜!現在一些人把它當神去看待,燒香磕頭在那裏求願,這大錯特錯。不曉得佛門這些諸佛菩薩這些形象,在今天來講,就是教具啊!是教學的工具。但是我們一般把教學工具看得很輕,而佛菩薩這些形象,我們對于它有特別的尊重,它有這個意思在。第二個意思就是見賢思齊。見到佛,像這個彌勒菩薩一樣,他見到過去大慈如來,他就想學他,見賢思齊。我們今天見到彌勒佛的像,我們就要學他,要跟他一樣。我們見到四天王的像,那就要學他,我們學他一樣的盡忠職守,一樣地學他智慧增長,福德增長,事業天天日新又新,要學他們的“博學多聞”,這才真正達到了佛法教學教育的意義,真正達到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目的。
那麼底下我們再繼續看。這個“大衆”,這個裏面就“包括”了“八部修羅,人非人等”,這是護法的大衆,那麼這一些,都是指的鬼神,有天神,有鬼神。佛說經,這一些天神、鬼神也都在,也都來聽。不但包括這些人,而且包括“六道衆生”,爲什麼呢?因爲這些“皆所攝機”,都是這一個法門所接引的對象,是這一個法門所攝的根機。那麼我們從這邊看,上到菩薩,下到六道衆生,真正是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蓮池大師在“疏鈔”裏頭,有這麼幾句話說,“是法平等”,這個“法”就是指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平等的;等覺菩薩乃至于六道衆生,人人可以修學,人人可以成就,豈不是平等法嗎?“無有高下”,“上”達“聖”人,大菩薩摩诃薩,“下”到“凡”夫,乃至于叁惡道的凡夫,“亦與之俱”,都同聚在這個法會裏,同修學這一個法門,爲什麼呢?“唯是一心,真實性中,無差別故”,一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啊!真如本性,這一心就是真實性中,這真如本性,裏面決定沒有差別,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唯有本來無一物,才是“無差別故”,“此間佛法住持,本來如是”。此間佛法住持特別是指佛說淨土這一個法門,本來如是,可見得這一個法門之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的廣大無邊。
那麼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是將序分裏面的通序介紹完了,也就是講的正信序。那麼雖然說的是通序,這個六種成就;而在衆成就當中,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薩,以及人天大衆,我們就可以將這一個法會,它的性質,它的殊勝,也就很清楚地看出來了。
下面這是“別序”,也就是說的“發起序”,是本經發起的特別因緣。可是在蓮池大師疏鈔裏面,把這一段經文已經列入正宗分了,換句話說,沒有發起序;蓮池大師有他老人家的說法,說的意思也非常的圓滿。蕅益大師,他把這一段經文看作發起序,也有他的道理。
先說別序—發起序,那麼這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蕅祖的意思說,“淨土法門”,實實在在說,“不可思議,無人能問”,其余的一切,這些事理可以思議,大衆能夠問得出來。換一句話說,他能夠發現,發現這個問題,問題才能提得出來。這一個法門不可思議,所以說沒有人發現到,因此也沒有人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于是乎釋迦牟尼佛這不得已呀!這“佛”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倡”導“依正名字爲發起”,這種說法也好,也非常之好,這個在其他經裏頭也有例子。
這第二個理由說,世尊以“智”慧“觀”察大衆的“機”緣,也是觀察大衆的善根、福德、機緣,“見此大衆,應聞法益”,見到現在在會的這些大衆,乃至于末法時期許多衆生,對于這個法門,他能夠信得過,能夠理解,能夠依這一個理論方法來修學,而得往生見佛,就是見阿彌陀佛,能成就這一樁大事,應該聽到這一個法門,他會得到利益。所以不等待別人來問,自己就說了,所以這一部經是屬于無問自說。
那麼聞法益,“益”是什麼呢?這是講的這四種利益,叫“四悉壇”。悉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普施”,“普”是普遍,“施”是布施。那麼這個在經論裏頭常常可以見到的,這是一個佛學的名詞。這個第一條叫“世界悉壇”,“得歡喜益”。佛說法,爲一切衆生說法,離不開這四個原則,諸菩薩說法也離不開這四個原則,那麼曆代祖師說法,當然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現在學佛,爲別人解釋經典,也要記住不可以離開這四個原則。
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這個世界,就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布施啊!所以菩薩所在之處,要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法。如果佛法在的地方,叫人家討厭,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菩薩法很重視這個問題,就是要得人緣,要先得人和,叫一切人生歡喜,這是第一,才能夠接引一切衆生。
那麼進一步呢?要“爲人”,“得生善”的“益”處,就是要利益衆生,要叫衆生得到好處,得利益。那一切衆生,啊!有利益可得,那他當然來了。你看,先歡喜,又叫他得利益,那他來了。
第叁就是更進一步了,“對治”了,他有很多的毛病,勸他斷惡,所以這四個順序不能顛倒。如果說一開頭,你接引一個衆生,哎呀!你這樣一個毛病,那樣一個罪過。你叫他斷惡,他一聽了就討厭。這個東西得慢慢來,所以對治他的毛病習氣,你看,在第叁層。第一個歡喜,第二個生善,第叁個才斷惡。
最後“第一義悉壇”,“入理”,明心見性,得理一心不亂。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的真實相,叫他明了,叫他得到,這個是究竟成佛啊!所以說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這四種利益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究竟。用這種方法、態度,來攝受一切衆生。衆生怎麼不歡喜?他怎麼不接受佛法呢?!這是我們應當要好好記住。
那麼我們自己學佛,弘法利生,將佛法介紹給別人,人家不肯接受,甚至于反對,那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一定是違背了佛四悉壇的這個原則。假如我們能夠遵守這個原則,真正體會到佛的苦口婆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用這種方法來接引大衆,佛法必定能夠推廣,必定能夠普及。唯有佛法普及與推廣,才能夠給這個世間帶來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幸福。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