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P4

  ..续本文上一页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也就是“当来下生”弥勒佛,那么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龙华三会,度生无量。”不过他还要等五十多亿年以后,才会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那么有一些外道,说他现在就掌天盘了,就到人间来度化众生了,这个是没有这回事情,这是我们要相信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依法不依人。那么他在本经里头所表法,诸位看底下这个表解。阿逸多是印度话,“此云“无能胜”,名也”,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能胜。菩萨的慈悲愿力太大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超过,所以叫做无能胜。那么“弥勒”,大多数人晓得弥勒,不知道他叫阿逸多。弥勒,中国话称之为“慈氏”,慈悲,这是他的“姓”,阿逸多,他是名;应当合起来是弥勒阿逸多,那么这个才是完全。这一位菩萨,在过去式中曾经“遇”到“大慈如来”,他就发了个愿,“愿同此号”,他说我将来成佛,也叫大慈如来,所以叫弥勒,印度话叫弥勒。“即得慈心三昧”,他是跟著大慈菩萨发的心,修这个慈心三昧,三昧是定。这个意思就说,他这个心,定在大慈大悲上。那么在过去式当中,他曾经与“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时候“发心”,所以他跟释迦牟尼佛曾经有同学的关系,那么那个时候“常习慈定”,就是修慈心三昧。“众生见者,即得慈心。”

  我们现在将这位菩萨塑的像,供在寺院的山门,就是四王殿的当中,为什么呢?希望众生一进佛门,头一个就见到他;见到他,发慈悲心,意思就是在此地。“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那么由此可知,他这个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刀兵劫是大劫难当中,他来救度一切众生。

  那么这个菩萨,我要在此地跟诸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中国人现在所供养的弥勒菩萨的像,大家一看到就晓得,很胖、肚皮很大,笑咪咪的,满面的笑容。那么诸位听了上面所讲的,大致上意思你就晓得了。这一位菩萨常常在世间,但是我们不认识他;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就是他的应化身,在我们中国示现的,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有两次。一次示现就是在家居士,就是副达师,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很富有盛名的,他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另外一位就是布袋和尚,现在我们所塑的像。

  布袋和尚是南宋时候的人,与岳飞同时代。这一位尊者出现在我们中国浙江省奉化县,这是讲现在,浙江省的奉化县,也就是与我们的老总统,我们的总统同乡。在前些年,有一位李界超代表,国大代表,李老先生,他也有八十多岁了,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给我谈起一桩故事,他说在总统的家谱里面,曾经有记载,总统的祖先,就是宋朝时候,那时候他的祖先曾经将布袋和尚请在家里面供养,就是请他到家里来住了大概有两个月,这是他的家谱里头,有这么一段记载。那这个是当然很难得的这种机缘,能够供养到当来下生弥勒佛,所以他家后世有这么大的福报,当然也是有来历的。

  那么布袋和尚在中国的历史上,史传里面,都没有记载他的姓名,也没有记载他的籍贯,但是只晓得在那个时候,出现在浙江奉化一带。因为他每天拿一个大布口袋,到外面去化缘,人家不管供养他什么东西,他都欢喜,他往布代理头一装,他就走了,所以人家就称他叫布袋和尚。无论见什么人都笑咪咪的,一团欢喜,从来没有看过他生气。他在临终的时候,他自己把自己的身份说出来,说明他是弥勒菩萨,说明他常常示现在人间,而人间不认识他。所以,以后大家晓得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了,于是乎中国人塑布袋和尚的像,就是弥勒菩萨的像,就塑他的像。那么这个像塑在那里呢?就塑在山门。在中国传统寺院里头,一近寺院的门,第一个所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当中就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你一进寺院,第一个你就见到他,正如同经典里面所讲的,众生见者,皆得慈心,纵然不能得,生了慈悲心。我们政府这些年来提倡的微笑运动,那么弥勒菩萨正好是提倡的微笑运动,进佛门来,大家就一团欢喜,就得笑咪咪的对人。肚子很大,表示什么呢?能包容,能够容纳得下,所以这一尊像,他代表的意思就是大慈大悲,代表这个意思。所以“生平等心,成就喜悦之相。”入佛门来,第一个要学这个,唯有平等慈悲,才真正能够救护一切苦难的众生。

  那么在印度所看到的弥勒菩萨的像,就跟观世音菩萨差不多了,是一个女生的相,不一样。所以我们所造的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像。那么还有许多,大家都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来历,有一些人把他称做欢喜佛,看他笑咪咪的,欢欢喜喜的,于是乎,塑了什么呢?一群小孩围绕著他。那么这一群小孩有数量的,有塑五个,有塑六个,它也有用意。塑五个小孩,代表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围绕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动,表示这个意思,在五欲而不染五欲。如果塑六个小孩,那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而不染六尘,表这个意思,,所以不是代表多子多孙。那多子多孙,要用在家人的身份还可以,那出家人那来的多子多孙?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因为我曾经看到有一个画弥勒菩萨的像,有一群小孩围绕,上面题了几个字,“多福多寿多男女”,就是儿女,这个题的字不恰当。那是在家的可以,出家人怎能?你说多福可以,多寿也还可以,多儿女这就不可以了,所以这个是不恰当。那么可能这个画像,题的这个字,流传了很多,因为大家对于弥勒菩萨的确都很熟悉,也很欢喜,都愿意供养他。

  那么底下一位是“乾陀诃提”菩萨,翻成中国意思,是“不休息”。经里面介绍的说,这一位菩萨“常修万行”,修这个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就像“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所发的愿,这一首“偈”子说:“如一众生未成佛”,记住啊!一个啊!一个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你们诸位想想,这一个愿与地藏菩萨的愿,有什么两样?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看阿难尊者发的愿,要一个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跟地藏菩萨发的愿,没有两样啊!这个愿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那么这一个乾陀诃提菩萨,他这个愿就是这样的,常修万行,自度度他,永不休息。“常精进”菩萨,“自利利他,无疲倦故。精进度生,常不退转。”这是我们从事相上所见到的;他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是从理上讲,“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这个我们相信了。凡是明心见性之人,才能说得上真精进啊!为什么呢?见了性之后,晓得法性常住,因此他自己的修行,就是自行化他,才无有疲厌啊!像华严经谱贤菩萨十八愿王里面所讲的,愿愿修学都是无有疲厌,没有疲倦、没有厌倦。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个与如是等,“与如是”这是总“结上”面;“等”,这是“例余”,其余菩萨,无量无边,用不著一一地列出来了,菩萨众里面,只列了四位。这个四位表法的意思,看这个地方,“表法”的意思,这个“四菩萨”,代表“净土三资粮”,“资”是资助的意思,“粮”是粮食。从前去旅行,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到处有饭店,有旅馆,你只要带了钞票就行了,就可以出门去旅游去了。在从前不行,从前出门的时候,不一定有旅馆,也不一定有饭店,所以你必须要带干粮,带钱财还要带干粮,才能够旅行。

  那么这个四位菩萨,“文殊”是代“表信”,“弥勒”是代表“愿”,“不休息与常精进”代表“表行”。文殊菩萨,“具根本智者能信”,代表这个意思,一定要具足根本智的人,对于这一个法门才能相信。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决定往生是也。”华严经到最后,入法界品里面,谱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四十一位,是属于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四十一位都是得根本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拿净土法门来说,都是得理一心不乱的法身大士,他们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智慧,那能信得过呢?弥勒菩萨表愿,前面说过了,他遇到大慈菩萨,他就发愿将来自己成佛,也跟佛一样,不但要跟佛一样,连佛的名字都一样。那么这个,我们把他借用过来,一切众生“愿生西方,同佛无量光寿也。”由于弥乐菩萨类似的大愿。而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代表行门。行门,这一部经典里面给我们所讲的“执持名号,念念相续,精进无疲”,达到“一心不乱”,就是“止于至善。”一定要精进不休息,才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你看这个四位菩萨,很明显地是代表这一部经里面修学的方法。这个菩萨众,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要讲的是天人众,可见得这个法会,因缘非常之殊胜。天人众里面,请看经文,那么这一段是经文。“及释提桓因”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能天主”,意思就是说,他能够做天上的主人,也就是做天王,为天国之主。一般经里面常常讲的,叫帝释天,就是他。我们中国俗称作“玉皇大帝”,实际上,他是“忉利天主”。这个人,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中国的道教以他为天尊。有许多的宗教,都是以忉利天为归宿、为究竟。当然在佛法里面看,这是错误的。然而,天毕竟要比人间来得美满,无论在福报上、在寿命上、在享受上,都比我们要超出很多很多。“忉利”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三十三”。在这个地方,能天主,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之为玉皇大帝,忉利翻成三十三,那么就是讲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诸位要晓得,它只是一层,而不是三十三层。

  佛经里面给我们说,这个娑婆世界的天,一共有二十八层天,天有二十八层;欲界有六层,色界有十八曾,无色界有四层,所以一共是二十八层天。那么这个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在那一层呢?从我们底下往上算,它在第二层,所以这个天并不很高,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称之为玉皇大帝。“等”,“下”面呢?“等四王”天;“上”面…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