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心。菩提心里面包括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这是一切经里头差不多都是这样说的。
佛在无量寿经里,讲这个三心,它的名词稍微变了一点。他讲的是“至诚心、深心”与“发愿回向心”,那么这个是菩提心。那么两者我们一比较,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所谓“直”,就是没有一丝毫的委屈,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真心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那我们看“至诚”这个意思,就能够体会到一些。可是“诚”究竟是什么境界?过去曾国藩曾经说过,他解释学容说这个诚这个定义,“一念不生叫做诚”。这种解释相当地正确,正如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就是直心。
菩提心里面虽然讲这个三条,是以这一条为体,另外两条,那是受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是对待一切众生的心,深心是对待自己的心。“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的解释,好德好善,真正地喜欢道德,喜欢善行,所以这个是属于自己,自己受用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是精神生活。这个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同情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所以这个是对待别人的心。
那么我们晓得,就是以人道来说吧!知道自爱的人,不少,知道帮助别人的人,也不少,他能不能叫菩萨呢?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这种这个好德好善,与这个慈悲,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那不是真正的觉心。必须是要有至诚心的基础,你这个深心,大悲心,是从至诚心里面发出来的,这个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那个大慈大悲是真的,那一种自爱、好德好善,也是真的,决定不妄。所谓不妄就是它永远不变,他永远能够保持住;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偏爱。这是我们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够修菩萨道啊!
在净土法门里来说,净土法门属于大乘法,没有菩提心,怎么能够成就大乘法里面的往生呢!所以我们看看世间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净土的人少,原因在那里呢?心不相应,这个是特别要注意到的。前面虽然讲的小乘阿罗汉,但是诸位晓得,人家称为大阿罗汉,称为大比丘,那就不是真正的小乘,是装成小乘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大乘。乃至后面所讲的人天,也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学佛要从那里学起呢?从“至诚”学起啊!可是讲到“至诚”,“至”是什么?到了极处,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儒佛之道,相去不远。
我们在儒书里,平常我们念四书,在四书里面我们读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虽然儒家所讲的,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可是意思都到了。诚意就是至心,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你们想想对不对呢?儒家把深心、大悲心,合成一个,叫正心;佛法把它分开两个,一个是自利之心,一个是利他之心,分作两个来说。那么如果你要想真正修这个菩提心,在我们儒家诚意、正心,就是佛门的菩提心,的确没有两样。在这个之前面,要格物致知啊!格物,“物”是什么?“物”是说的物欲,就是欲望,七情五欲啊!“格”是什么呢?“格”是格杀,就像前面的阿罗汉,杀贼的意思一样。由此可知,格物就是断烦恼,就是阿罗汉里面所讲的,“杀贼”的意思,把这个烦恼贼给它杀尽,这就是格物的意思,格除一切物欲。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看看,格物破烦恼障,致知破所知障,二障破尽了,直心才现前,至诚心才现前。至诚心现前了,也就是根本智现前了,根本智就是直心,就是至诚心。
世俗间也常说,诚则灵啊!心,灵了!诚到了极处,心就灵了,所以这个心灵,就是讲的智慧现前。这一种智慧是你本性本来具有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所以是一切智,无始智,这个时候豁然获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在什么?这个三心之用啊!菩提心的德用,没有一桩事情做得不圆满,没有一桩事情不究竟。所以真正美满幸福的人生,确实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上,这个是学问的大根大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具足这样的根本,这才称之为菩萨,真正发菩提心。
我在讲习当中,因为常常讲到这个问题,许多初学的同修,对于这个名相,就是名词、术语,往往感到困惑。所以我把这个名词改变改变,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这样说法,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那么我把它称作“平等心”,直心是平等心,诚到极处了,一念不生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平等,有了“一物”就有比较,就不会平等了,所以直心、至诚心,那是平等心。深心,则是“清净心”,无论在什么境界,心得到清净,不为一切境界所染污。在顺境,不为顺境所染;在逆境,不为逆境所染,总得清净。“慈悲心”这是代它,这是大悲心。
所以我们学佛学什么?学平等、学清净、学慈悲,这就是修学大乘佛法,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在圆觉经里面讲,“净圆觉心”,那个经上讲,圆觉性,实际上讲,心性是一个意思,清净圆满觉悟之心。一切境界决定不迷,不迷就是觉悟,迷则不觉了,不迷就是觉,所以这个三种心,这是清净圆满觉悟之心,是我们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现在被烦恼所障碍住了,那么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来修学,恢复我们自己原有的净圆觉心。那么这是“菩萨”两个字的意思。
经文里面讲“并”,这个“并”就是前面声闻众,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还有“诸菩萨”,“诸”是众多的意思,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当“众多”讲,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从菩萨一共有五十一个等级,从十信位的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共有五十一个位次。那么这个“诸”也可以说这五十一个阶级的菩萨,统统都有,那么这也是一个讲法。另外一个叫“梵持众多”也行。
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那个“萨”就是菩萨,大菩萨,这样的术语在佛的经论当中,非常之多,我们会常常看见。那么说菩萨,后面又说摩诃萨,这就说菩萨与大菩萨,那么菩萨与摩诃萨怎么个分别法呢?一般的分别是以地上菩萨为摩诃萨。我们讲的三贤十圣,那么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说自家行,这个都称菩萨;从初地到等觉,我们称为摩诃萨,这十一个位次称为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我们一般称为圣人。那么初地以下的,我们称为贤人,这个是佛法通常“圣贤”的定义。
在本经里面列了四位上首,这个四位菩萨当然也是代表净土法门的,代表这个法门,是表法的。前面十六位尊者,是代表这一个法门的当机,就是说什么样的程度,什么样的身份,适合于修学净土法门。那十六个人代表,那代表的是各种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学习,可见得这个法门的广大。那么这个四位菩萨是代表法门,换一句话说,代表这个法门的理论与方法,代表这个。所以它这个表法的意思不相同,前面是代表能修之人,这个地方是代表所修之法。
第一位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是人,这个名号是梵语译过来的。法王子,佛为法王,这个王取“自在”的意思,一个国家,国王得自在,为什么呢?他发号施令,别人都要听从他,那么佛法里面就取这个比喻。如果在一切法你都通达,你都没有障碍,你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了,那么这个也称为法中之王。佛为法王,那么像文殊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所以后补佛,也就好比是间那个王太子,他将来要继承王位的,所以称之为法王子,所以法王子多半都是对大菩萨的尊称。
那么在此地,这个四位菩萨,我一位一位地给大家来介绍。
先介绍文殊师利菩萨。在有些经论里,翻作“曼殊师利”,这个是一个人,两种翻法,因为它音译的。那么既然是音译的,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印度话,文殊师利,它这个中国意思是什么呢?那么底下给我们说明,它有三个意思,那么这三个意思,在一般注解里都有。第一个,它有“妙德”的意思,第二个也翻作“妙首”,又翻作“妙吉祥”,那么是这三个都是文殊师利所含的意思,那么恰恰好,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净土是讲信愿行。妙首,首是第一;学佛,信第一。华严、大论里,佛都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都是从它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功德母,“母”是表示能生的意思,所以这个是一切万法之首,这称之为妙首。这个妙德呢?德是他有大智慧德能,这个法门没有大“智”慧,没有法子相信。吉祥是表示“行”的意思,只有这个行门最吉祥。所以在这个菩萨德号里头,把净土信愿行三资粮,这个意思统统包含了。所以古德注解里头讲,文殊是代表“唯智方能信受”,就是这一部经要没有甚深的智慧,他没办法相信的,没有法子接受。它“表实智明无生净土”,这个境界高,将来讲到经文里面,这个一心不乱里头,这是代表理一心不乱。而“舍利弗”尊者,代表“权智”,对实智来说,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后得智。所以这个声闻众里面,舍利弗摆在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权智。文殊菩萨,菩萨众里面,智慧第一,代表的是实智。那么他是表明“有生净土”,这是事一心不乱。无生净土是理一心不乱。“钝根”的人,“由权入实”,所以说带业往生,或者是从事一心往生,这个都是由权入实。而“利根”的人,“则权实双融”,权实不二。文殊菩萨在此地,是显示这一部经典,“非浅智能信”,甚深的智慧,他才“能”够信,才能够接受,菩萨代表这个意思。
第二位菩萨是“阿逸多”菩萨,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这一位菩萨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