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七卷
净空法师讲述
我们继续看这个发起序的经文。发起序的大意,前面给诸位介绍过了,现在我们继续读这一段的经文。“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一段经文就是本经的发起序,希望大家要特别的留意,其中每一句经文都代表著很深的意思在。在这一节经文里面,我们要给大家作详细地来介绍。
“尔时”,就是指前面“六种成就之时”,序分里头,通序所讲的。也是众生的“机”缘成“熟”,佛应该,“宜说”就是应该,要说这一个法门的时候。那么这是前面在经的意思上,给诸位说过。佛说经是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机就是熟了,众生可以接受,欢喜接受,能够依照这一个法门修行证果,这个时候就是应当要说经的时候。
那么佛是“告舍利弗”,前面跟诸位讲过,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完全是从机上说的,所以舍利弗代表权智,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到;文殊菩萨是代表实智,那是这一个法门所说的,代表这个法门。这一个法门必须要有权智的人,他才能够接受。“此法”,这是讲净土法门,“圆收”圆满,“收”就是包含,圆圆满满包含了“一切法门”。通常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又讲法门无量无边,这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括在这一个法门之中,的确是“甚深难信”。一个法门能够圆收一切法门,怎么能够叫人信得过?这甚深难信。因此,要不是大智慧的舍利弗,佛要说这个法门,连说话的对象都没有了。所以本经,释迦牟尼佛频频唤著舍利弗,实际上,舍利弗尊者是接受释迦牟尼佛教导,信受奉行的一个代表人。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依教奉行,经里面舍利弗尊者,就是我们的代表。换一句话说,佛叫舍利佛给他说,也就是叫我们对我们讲。如果我们真正有这个智慧,能够信得过,能够接受佛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是以这一位,这是智慧第一来做代表。所以说“非第一智慧,不能无疑。”真正是甚深难信,我重覆这么多句,我也非常地感慨啊!
这一个法门“三根普摄”,所谓是“上中下”三根,这是我们讲一切根性。古德告诉我们说,“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奇域”,这是古德给我们说的,这两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上上根,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随著普贤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上上根。普贤、文殊,都是古佛再来,现居等觉,名符其实的上上根,他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下下根,像前面跟诸位讲的,像张善和、王打铁,这些人都属于下下根,下下跟的人也有份,也能够带业往生,这是真正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这也是不可思议之事。怎么说它具足四句宗旨呢?第一是“以唯心为宗”;第二是“以为佛为宗”;第三是“以绝待圆融为宗”;第四是“以超情离见为宗”。
那么这个我们简单地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唯心为宗?念佛的人,全佛就是一心,心外无有佛,唯心所念。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一心所现的相状。就好比我们在作梦的时候,在梦中,我们全心化为梦境,变化为境界,整个的梦境就是自己的一心。这一个境界,大家容易明了,因为梦境的时间短,一醒过来了,一想就觉悟了。我们不知道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所幻化的境界,实在讲与梦中的境界无二无别。也许诸位会说,梦中境界虚妄的啊!我们现在这个境界真实的呀!那么我问你,你以为梦中境界是虚妄的,是你醒过来之后,以为它是虚妄的。你正在作梦的时候,你晓得不晓得梦中境界是虚妄的呢?不知道。那么你在梦中,确实是以为梦境是实在的,这叫迷。醒过来之后,哦!梦中境界是虚妄的,这是你悟了,这是觉悟。我们现前把一切境界当作是真实的,这就是你迷而不觉啊!如果你现在醒悟过来了,那就像佛在经里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跟梦醒了一样。又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有为法”指什么?如果你读过唯识,百法名门论,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包括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心法,包括了这个四大类,一共里面是有九十四法。这个九十四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你真正觉悟了,就跟在梦中醒过来的时候一样,所以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就是讲以心为宗。
那么第二条,是“唯佛唯宗”。这是说全心就是佛境,念佛的人,心里面没有别的,心里面想的是阿弥陀佛,口里面念的是阿弥陀佛,行为上表现的是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意思,翻成中国意思叫“无量觉”,这到后面会跟诸位来介绍的。那么佛也是竖穷横遍,换一句话说,佛外也没有少法可得啊!这个两条都是说明绝对的意思。
第三句说,以绝待圆融为宗。所谓圆融,“圆”是指圆通,融洽的意思,也就是无障无碍啊!如果我们用心佛,这个境界上来看,心性,圆满周遍,不妨碍佛性也是圆满周遍的。不但佛性圆周遍,一切法性也是圆满周遍的。佛性、法性,是一心不是二心啊!这才是不二法门,既然不二,那来的障碍呢?那么诸位晓得,凡是有障碍,障碍都是从二、三里头产生的,一法里面决定没有障碍,那么这是说的圆融之义。证圆融的时候,就是绝对的时候,就是圆融,像天台家所说,随拈一法,随便举一法,体就是法界。如果举“心”,“心”为法界,万法皆心。举“佛”为法界,一切皆佛。同时绝对圆融,没有先后次第,有如帝王千珠,光光相摄,这一个境界,唯有觉悟的人,才能够见到,才能够体会到其真实的状况。念佛人,有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再到理一心不乱,就入这个境界了。
末后一条说,超情离见为宗,与楞严经上所讲的,没有两样。超越凡情,同时也远离圣见,不要以为凡情是错误的,圣人见解就是正确的,那就错了。你要晓得圣人没有见解,他要有见解,他就会说经,正因为他没有见解,所以他一天说到晚,没有说一个字,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懂得这个甚深的密意。如果你说佛菩萨要说法了,度众生了,那实在是笑话,那是谤佛、谤菩萨。佛菩萨何尝说过法?何尝度过众生呢?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这是跟大家讲真实话。方便法里面有佛菩萨说法,有佛菩萨度众生,但是那不是真实的,方便法里面啊!换一句话说,第二义里面才有,第一义里面没有;第一义是真的,第二义是虚妄的。那么就绝对的时候来说,已经超越凡情,也已经离了圣见了。如果我们就心佛圆融上来看,尤其是非凡情圣见所能及的啊!这个意思很深。希望诸位要用心地去体会。那么我所说的这个用心,是要用真心。如果你是用妄心—虚妄分别的心,无法体会。因为妄心它的功能是分别执著;古德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意会”,恍然大悟啊!豁然悟得,都是真心啊!也就是所谓的根本智。
那么讲到“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是指净土法门而来说。为什么说它有这么大的功能呢?我们先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法门,不出三学三慧。”你不要看经典那么多,超不出这个范围。小乘的经论,讲的是戒定慧。我们今天讲佛经—三藏。律藏讲戒律;经藏讲定学;论藏讲慧学,这是佛法基本的课程,“戒定慧”三学。初学佛法的人能够把握著这个中心,他的佛学根基一定能够学得很好,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入大乘,完全是慧学了,闻慧、思慧、修慧,这叫三慧。什么叫做“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正在接触的时候叫做闻;这一接触就明了,而且是正确、彻底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疑惑,这叫“思”;正在接触的时候,刚才讲了,不迷,这就是“修”;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这是修,所以这个修慧是这样说的。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刹那之间同时完成的,没有次第。戒定慧有圆融,有次第;大乘佛法戒定慧是圆融,小乘佛法里头有圆融、有次第。在大乘佛法里头,戒定慧、闻思修,是圆融的,也可以讲自受用决定圆融,他受用里头所表现的,有次第的,那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这是“摄尽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第一。”这个说法是不是夸大了呢?给诸位说,不是的,这是事实;绝不是说我讲这一部经,特别来赞这一部经,我修学这个法门,特别来把这个法门提高,不是如此。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所看到的,“所”指“示”给我们的,“德云”比丘,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识—德云。在四十华严经里面,叫做“吉祥云”,“德”就是吉祥的意思,这是翻的不一样,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他教导善财童子就是念佛法门,这是五十三参的第一位,教给善财念佛。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但教善财童子念佛,而且领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四十一位都是明心见性,证得法身的大士,带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诸位想想,这个法门是不是八万四千法门,第一个法门?是不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反省,我们要很正确地体会到佛说法的甚深意趣。那么这个是说出世尊在当时,告诉舍利弗尊者这个意思之所在。
从是西方,“是”是指我们娑婆世界,意思就说,从我们娑婆世界西方,要过十万亿佛土;这个不念土,念度,念去声。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是说明阿弥陀佛示现的处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依报,依报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梵语称之为“须摩提”,翻成中国有“安养”的意思,有“安乐”的意思,有“清泰”的意思。经文里面给我们说这个处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是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