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繼續看這個發起序的經文。發起序的大意,前面給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繼續讀這一段的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一段經文就是本經的發起序,希望大家要特別的留意,其中每一句經文都代表著很深的意思在。在這一節經文裏面,我們要給大家作詳細地來介紹。

  “爾時”,就是指前面“六種成就之時”,序分裏頭,通序所講的。也是衆生的“機”緣成“熟”,佛應該,“宜說”就是應該,要說這一個法門的時候。那麼這是前面在經的意思上,給諸位說過。佛說經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這個機就是熟了,衆生可以接受,歡喜接受,能夠依照這一個法門修行證果,這個時候就是應當要說經的時候。

  那麼佛是“告舍利弗”,前面跟諸位講過,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完全是從機上說的,所以舍利弗代表權智,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到;文殊菩薩是代表實智,那是這一個法門所說的,代表這個法門。這一個法門必須要有權智的人,他才能夠接受。“此法”,這是講淨土法門,“圓收”圓滿,“收”就是包含,圓圓滿滿包含了“一切法門”。通常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又講法門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括在這一個法門之中,的確是“甚深難信”。一個法門能夠圓收一切法門,怎麼能夠叫人信得過?這甚深難信。因此,要不是大智慧的舍利弗,佛要說這個法門,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所以本經,釋迦牟尼佛頻頻喚著舍利弗,實際上,舍利弗尊者是接受釋迦牟尼佛教導,信受奉行的一個代表人。那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得過,依教奉行,經裏面舍利弗尊者,就是我們的代表。換一句話說,佛叫舍利佛給他說,也就是叫我們對我們講。如果我們真正有這個智慧,能夠信得過,能夠接受佛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是以這一位,這是智慧第一來做代表。所以說“非第一智慧,不能無疑。”真正是甚深難信,我重覆這麼多句,我也非常地感慨啊!

  這一個法門“叁根普攝”,所謂是“上中下”叁根,這是我們講一切根性。古德告訴我們說,“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奇域”,這是古德給我們說的,這兩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上上根,我們在華嚴經裏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隨著普賢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上上根。普賢、文殊,都是古佛再來,現居等覺,名符其實的上上根,他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根,像前面跟諸位講的,像張善和、王打鐵,這些人都屬于下下根,下下跟的人也有份,也能夠帶業往生,這是真正叁根普攝,利鈍全收。

  “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這也是不可思議之事。怎麼說它具足四句宗旨呢?第一是“以唯心爲宗”;第二是“以爲佛爲宗”;第叁是“以絕待圓融爲宗”;第四是“以超情離見爲宗”。

  那麼這個我們簡單地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唯心爲宗?念佛的人,全佛就是一心,心外無有佛,唯心所念。心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心所現的相狀。就好比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在夢中,我們全心化爲夢境,變化爲境界,整個的夢境就是自己的一心。這一個境界,大家容易明了,因爲夢境的時間短,一醒過來了,一想就覺悟了。我們不知道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所幻化的境界,實在講與夢中的境界無二無別。也許諸位會說,夢中境界虛妄的啊!我們現在這個境界真實的呀!那麼我問你,你以爲夢中境界是虛妄的,是你醒過來之後,以爲它是虛妄的。你正在作夢的時候,你曉得不曉得夢中境界是虛妄的呢?不知道。那麼你在夢中,確實是以爲夢境是實在的,這叫迷。醒過來之後,哦!夢中境界是虛妄的,這是你悟了,這是覺悟。我們現前把一切境界當作是真實的,這就是你迷而不覺啊!如果你現在醒悟過來了,那就像佛在經裏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跟夢醒了一樣。又像金剛經裏面所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麼“有爲法”指什麼?如果你讀過唯識,百法名門論,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包括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心法,包括了這個四大類,一共裏面是有九十四法。這個九十四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你真正覺悟了,就跟在夢中醒過來的時候一樣,所以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就是講以心爲宗。

  那麼第二條,是“唯佛唯宗”。這是說全心就是佛境,念佛的人,心裏面沒有別的,心裏面想的是阿彌陀佛,口裏面念的是阿彌陀佛,行爲上表現的是大徹大悟。這個大徹大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這到後面會跟諸位來介紹的。那麼佛也是豎窮橫遍,換一句話說,佛外也沒有少法可得啊!這個兩條都是說明絕對的意思。

  第叁句說,以絕待圓融爲宗。所謂圓融,“圓”是指圓通,融洽的意思,也就是無障無礙啊!如果我們用心佛,這個境界上來看,心性,圓滿周遍,不妨礙佛性也是圓滿周遍的。不但佛性圓周遍,一切法性也是圓滿周遍的。佛性、法性,是一心不是二心啊!這才是不二法門,既然不二,那來的障礙呢?那麼諸位曉得,凡是有障礙,障礙都是從二、叁裏頭産生的,一法裏面決定沒有障礙,那麼這是說的圓融之義。證圓融的時候,就是絕對的時候,就是圓融,像天臺家所說,隨拈一法,隨便舉一法,體就是法界。如果舉“心”,“心”爲法界,萬法皆心。舉“佛”爲法界,一切皆佛。同時絕對圓融,沒有先後次第,有如帝王千珠,光光相攝,這一個境界,唯有覺悟的人,才能夠見到,才能夠體會到其真實的狀況。念佛人,有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再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

  末後一條說,超情離見爲宗,與楞嚴經上所講的,沒有兩樣。超越凡情,同時也遠離聖見,不要以爲凡情是錯誤的,聖人見解就是正確的,那就錯了。你要曉得聖人沒有見解,他要有見解,他就會說經,正因爲他沒有見解,所以他一天說到晚,沒有說一個字,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個甚深的密意。如果你說佛菩薩要說法了,度衆生了,那實在是笑話,那是謗佛、謗菩薩。佛菩薩何嘗說過法?何嘗度過衆生呢?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這是跟大家講真實話。方便法裏面有佛菩薩說法,有佛菩薩度衆生,但是那不是真實的,方便法裏面啊!換一句話說,第二義裏面才有,第一義裏面沒有;第一義是真的,第二義是虛妄的。那麼就絕對的時候來說,已經超越凡情,也已經離了聖見了。如果我們就心佛圓融上來看,尤其是非凡情聖見所能及的啊!這個意思很深。希望諸位要用心地去體會。那麼我所說的這個用心,是要用真心。如果你是用妄心—虛妄分別的心,無法體會。因爲妄心它的功能是分別執著;古德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個“意會”,恍然大悟啊!豁然悟得,都是真心啊!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智。

  那麼講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指淨土法門而來說。爲什麼說它有這麼大的功能呢?我們先說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門,不出叁學叁慧。”你不要看經典那麼多,超不出這個範圍。小乘的經論,講的是戒定慧。我們今天講佛經—叁藏。律藏講戒律;經藏講定學;論藏講慧學,這是佛法基本的課程,“戒定慧”叁學。初學佛法的人能夠把握著這個中心,他的佛學根基一定能夠學得很好,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入大乘,完全是慧學了,聞慧、思慧、修慧,這叫叁慧。什麼叫做“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正在接觸的時候叫做聞;這一接觸就明了,而且是正確、徹底的明了,沒有一絲毫的疑惑,這叫“思”;正在接觸的時候,剛才講了,不迷,這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這是修,所以這個修慧是這樣說的。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刹那之間同時完成的,沒有次第。戒定慧有圓融,有次第;大乘佛法戒定慧是圓融,小乘佛法裏頭有圓融、有次第。在大乘佛法裏頭,戒定慧、聞思修,是圓融的,也可以講自受用決定圓融,他受用裏頭所表現的,有次第的,那是爲了教學的方便。這是“攝盡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這個說法是不是誇大了呢?給諸位說,不是的,這是事實;絕不是說我講這一部經,特別來贊這一部經,我修學這個法門,特別來把這個法門提高,不是如此。我們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裏面所看到的,“所”指“示”給我們的,“德雲”比丘,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在四十華嚴經裏面,叫做“吉祥雲”,“德”就是吉祥的意思,這是翻的不一樣,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他教導善財童子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五十叁參的第一位,教給善財念佛。到最後,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不但教善財童子念佛,而且領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四十一位都是明心見性,證得法身的大士,帶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諸位想想,這個法門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門,第一個法門?是不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反省,我們要很正確地體會到佛說法的甚深意趣。那麼這個是說出世尊在當時,告訴舍利弗尊者這個意思之所在。

  從是西方,“是”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意思就說,從我們娑婆世界西方,要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不念土,念度,念去聲。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是說明阿彌陀佛示現的處所,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依報,依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梵語稱之爲“須摩提”,翻成中國有“安養”的意思,有“安樂”的意思,有“清泰”的意思。經文裏面給我們說這個處所,“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