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曾經發四十八願,曾經去參訪二百多億的佛國土,他發心建立成的這個世界,提供十方有願,志同道合的修行人,到這個地方來修學。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所以同時也是“衆生淨業所感”,這一些衆生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感應道交,才有這麼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這個我們也要懂得。譬如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有願力要建一個道場,當然這個世間還有許多人跟我們志同道合,在一塊修行,你這個道場才能夠建起來。如果你自己有願,好!我有願,我也有錢,有勢力有力量,我把大道場建成了。可是沒有人願意到我這兒來修學,那麼你這個道場是空殼子,不能夠發生作用。所以自己的願要與衆生的願,要能相應,不但與衆生的願要能相應;這個裏頭還有關系,與衆生的福報要相應。衆生有願,但是沒有福德,這個道場也不能成就。
阿彌陀佛這個道場太大了,他接引的對象,不僅限于我們娑婆世界,他的對象,十方國度啊!就是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度,有緣之人都生到他這個道場來,換句話說,都到他家來。所以娑婆世界,在他接引的對象來說,是無量無邊對象裏頭的一個啊!好像這個世界一所著名的大學,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那個學生都希望到那裏去留學、去讀書;而我們在全世界所有國家裏面,只是一個國家而已。所以它並不是特別爲我們這一國而設的,它是爲全世界一切愛好這些學術的人而建立,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衆生要有願,要有福,同時又有這個緣分;正是經典裏面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同樣的,我們有緣,我們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要有真正修善根、修福報的人,才能夠把大乘佛法複興起來,弘揚光大。特別是這一個淨土法門,我們曉得這個法門在民國初年,在我們中國只有一個道場,就是印光法師在蘇州楞嚴山報國寺所建的這個念佛道場,就只有這一個啊!常年念佛道場。而禅宗的道場,也只剩了一個高明寺。現在這兩個道場都不存在了。今天就是真正一個修學的道場,在我們這個世間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勸勉諸位同修,你們真正有願行,有這個力量,要爲諸佛菩薩建立一所真正的道場,這個功德無量無邊。爲什們呢?真正想續佛慧命,光大遺教,沒有道場是辦不到的。我們今天所作的這個工作,以電視、錄影帶,送到諸位家庭,供養諸位,來幫助你理解佛法,幫助你進修佛法,固然有許許多多的方便;可是要想培養人才,要想真正地幫助人修行,還是要大道場。但是這個大道場,實在講不必多,在全世界,尤其現在這個交通發達,有個兩叁所就夠了。從前交通不便,一個省分、一個縣分,需要幾個道場,才能夠照顧得來。現在交通方便,不必要了,全世界只要有兩叁個道場就足夠了,這個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依報我們介紹到此地,這是講西方世界的環境,那麼這是略說。
再給諸位介紹正報,那就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一句也非常地重要。我們先將“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給諸位介紹一下。我們念佛,上面加兩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歸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那麼阿彌陀,他的意思,這個“阿”,這個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則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要是以中國這個意思來說,“無量覺”意思就是“無所不覺”,沒有一樁事情,他迷惑啊!不迷就是覺,無量覺。我們俗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印度話就叫做阿彌陀佛。一般宗教用這一句話贊歎他的教主,宇宙的主宰,全知全能,那是有名無實,不是真正的無量覺,不是真正的全知全能。
西方世界這一尊佛,的的確確是全知全能者,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者。你要不相信,你看他所造的世界就曉得了,真是全知全能,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這是“極樂”世界的“本師之德號”。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是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邊的本師,也就是教主他的德號。在經上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那麼這是講“正報”,正報舉一個人,就是舉“教主”,就是本師,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教主,舉他的“名”來說。
那麼在這個地方給諸位介紹的,“佛有叁身”,這也是佛學常識,諸位將來在經論裏面,常常會看到。“身是積聚義”,積聚,許許多多條件積聚起來,它現一個相,我們叫它做身相。“衆生”,我們講凡夫,“積聚業障”以“爲身”。衆生的心,一天到晚起惑造業,受報,得的是業報之身。“佛”,佛身,那就“不然”了。佛,他不積聚業障,他積聚什麼呢?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特別注意到的,所以我們講的佛身,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
叁身裏面,第一個是“法身”。我們先介紹這個名詞,什麼叫法身?法身是“積聚理法以爲身”,理法是“平等”,“理”是萬法的,一切法的原理;也就是哲學裏頭所講的,“一切法的本體”。前面跟諸位講的寂光淨土—常寂光,所以這是一個平等的理體。不但平等,而且“普遍”,“故法身遍一切處”,那麼這個也很難懂。我們還是拿剛才這個夢境來做比喻。那個現夢境的理,這個理法,就是我們的一心,這個心整個化成夢境了,在夢境裏面一一法都是這一個心平等、普遍而顯現。所以一切境界,包括了虛空,全是一個理具,全是一個理法。所以說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法身無相是講理,是一心,無相;無不相呢?變現出一切的境界相,一切境界相就是法身。在這個裏面必須要見到他平等之理,平等之相,普遍之理、普遍之相。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也跟我們說得很詳細。
第二是“報身”。這個是理體,你要明了;報身與應身,特別是報身,你要好好地去修。這個就是與這個地方,衆生積聚業障以爲身,佛則不然,佛是什麼呢?佛“積聚智慧以爲身”。這是跟佛不一樣,我們講應當學,就要學這個地方。衆生可憐啊!他二六時中,也就是說我們講他的生活,他日常生活,他活在那裏呢?他活在迷惑顛倒造業裏頭;諸佛菩薩他的生活,生活在智慧裏,智慧爲身,所以他不迷惑,他不造業。“故報身惑淨智滿。”“惑”是迷惑、業障,“淨”,淨了,完全斷了,得清淨,智慧圓滿,這是報身,圓滿報身,就是圓滿的智慧身,這是諸佛菩薩自受用。他受用的呢?則是應身。“應身—聚集機緣以爲身”,我們佛門裏常說,廣結法緣,我們一切布施供養,爲的什麼?是爲結緣,結緣就是積聚機緣。你緣結得愈多,結得愈大,你將來這個應身,“故機緣成熟,應時出世。”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這個衆生機緣成熟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樣的身份。你看,這個多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所以我們要學智慧爲自受用啊!以廣結法緣爲他受用。這個就是說明,你今天與一切衆生廣結法緣,你是修應身。你斷惑求智慧,你是修你的報身。報身圓滿了,法身就現前了。法身不必修的,法身完全從智慧裏頭悟入的,證得的。
“法身指所證”的“理性”,就是“如如”之“理”,如如之理,“生佛同具”,“生”是衆生,“佛”是十方一切如來,共同具足,沒有差別的,所以這個是如如理。只要你證得如如理,你就親見法身了,就是證得了,所以這證得的理性。
“報身”這是“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功德就是禅定。在念佛法門裏面講,理一心不亂,是真實的功德。從理一心裏面,起的覺照,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如如智”;與如如理完全相應,理智一如,理智不二。
“化身指所現”的“相好色像莊嚴”。像世尊,在我們世間所示現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色像莊嚴之身,這個叫做化身。佛的叁身,我們要明了,就是我們所修學的是以這個爲目標。
那麼前面將大意跟諸位介紹了。現在要跟諸位說明,叁身有性具的,就是有性德、有修德,因此法、報、應叁身,各有兩種,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雖有性具,如果沒有修德,我們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曉得性具,我們的信心堅定了,曉得這個東西是我們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諸佛證得,不稀奇;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證得,不失望。因爲它本來有,當然我們決定可以證得。它不是本來無;本來無,我們要想證得,不見得有把握。本來有,我們要想證得,有決定性的把握。
證得叁身就是成佛、成菩薩,就是恢複自己本來的面目。那麼兩種叁身,諸位看這個表解上,“法身二”種,“自性清淨法身,生佛一如。”剛才跟諸位所講,這是理體的,是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叫自性清淨法身,佛與衆生沒有兩樣,平等、普遍的。第二種,這就屬于修德了,“離垢妙極法身”,這是“修德所成”的。這就是諸佛才有,菩薩以下沒有。或者我們講,菩薩也有,菩薩沒有妙極,菩薩有離垢法身,沒有妙極。加上妙極,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所以這個是屬于修德的。修德所成的什麼呢?性德現前了,就是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就是自性清淨。離垢是清淨的意思,妙極是自性的意思,所以說是,既然是本來有,怎麼修不成呢?當然可以修成。
“報身”的“二”種,“自受用報身”,自受用的,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智慧,積聚智慧以爲身。“智斷究竟”,智慧“圓滿”,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究竟圓滿,這是自受用的報身。“他受用”的“報身”,“如來爲地上”的菩薩“所現”的,所謂是十地菩薩所必積啊!如來要教化十地菩薩,現他受用報身,教化地上菩薩。那麼由此可知,在登地以前,就是叁賢的位子上,叁賢菩薩只見佛的化身,不見佛的報身。我們淨土法門回向偈裏說,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花開見佛,見報身佛;花沒有開的時候,你見佛,見的是化身佛。所以當你念佛機緣成就的時候,你在此地舍報,佛來接引你,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那個佛是什麼身呢?給…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