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這是講的依報世界。這個說到這個地方,剛才講的就是這個一段。
許多初學的同修,聽到西方世界,總不免要懷疑,那就是西方沒有定法,究竟在那裏呢?如果就地球來說,的確沒有西方。但是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今天在天文學裏頭所講的銀河系。假如要是指銀河系的西方,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佛說經那個時候,距離我們現在不過叁千年,叁千年如果在銀河系的運動,那實在是微不足道!那麼這個方位還是非常的正確。縱然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我們看是相當常的時間,可是在整個太空銀河的運行,那一萬二千年也才移動一點點,沒有離開這個方位。那麼由此可知,佛給我們講,標示這個示現的處所,我們無須要懷疑。
還有一個很可靠的,那就是阿彌陀佛是一個信號,我們心裏面有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到臨命終時,他來接引你。所以太空雖然很大,你不會迷失方向,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這個法的確難信。從前蓮池大師講,這一個法門不但是一切法門的理,它包括完完整整,一切法門修行的原則,也是圓圓滿滿地包含了,真正是不可思議!只要人真肯發心,執持名號,這一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話不但講初學人難信,老修的人也難信,不但老修的人難信,每一天在這裏念阿彌陀佛的人都難信;我們要相信佛之誠言。
淨土,經上告訴我們,有四種淨土,這是不可不知的。那麼說到四種淨土,各分淨穢,這也是我們要明了的。那麼“四土”名稱,第一個叫“凡聖”同居土。第二個叫方便有余土。第叁個叫實報莊嚴土。第四叫常寂光土。我們在這個表裏面,給諸位作一個簡介,這個“四土淨穢”,看這個地方就行了,四土各有淨有穢,乃至于到常寂光土,也有淨,也有穢。
凡聖同居土裏面,“五濁重者穢”,“五濁清者”,這就是“淨”。什麼叫五濁?我們到經文後面會讀到,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濁”這個意思,好比是水,水裏面帶的泥沙很多,就不清淨,所以它是代表的煩惱、不淨,“濁”就是不淨,就是汙穢、肮髒,就是有這個意思。
那這個“劫”呢?是說的時間,我們常說年頭不好啊!那麼諸位想想,時間那有好與不好。而是在這一個這一段期間裏面,如果是社會很安定,大家的生活非常好,所謂是安和樂利,這個年頭好啊!國泰民安,沒有戰爭、沒有災害,五谷豐登,這是好年頭。由此可知,劫濁不是它本身濁,而是指社會的動亂,所以才稱之爲濁。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曆史,像我們臺灣這個地區,叁十多年來繁榮、安定,這個是很難得的、很稀有的,沒有動亂,大家能夠過太平日子。能夠聞到如來的正法,尤其是難得。可是世界上有幾個超級的強國,不斷地在發展科學武器,給全世界的人帶來了戰爭的恐怖,尤其是核子大戰,整個世界毀滅性的這種戰爭,每一個人心裏面都不能夠平靜,這是真正的劫濁啊!
所謂見濁呢?“見”是見解,失去了正知正見,完全爲邪知邪見所蒙蔽了,把邪當作正,把正見當作邪見,顛倒真妄,這就叫做見濁。簡單的講,見濁就是舉世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的見解,這個是第一可悲之事啊!佛常常說衆生爲“可憐憫者”。諸位要曉得,煩惱、生死,不足爲可憐也;最可憐憫的,就是知見顛倒,不能夠辨別邪正是非。
第五種,煩惱濁,這是大家容易懂的,生活在煩惱之中。大乘佛法裏面,把煩惱歸爲六大類,貪、嗔、癡、慢、對于聖教的懷疑;再說,誤見,就是錯誤的見解。試問問,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六大煩惱之中?這個六大煩惱,有那一條我們能夠離開了?佛門裏面常說,苦海無邊,苦海指什麼?就是指這個六大類的煩惱。
衆生濁,這是指一切衆生,無有正知正見,生活在煩惱之中,所以衆生的相—濁相,不是一個清淨之相。命濁,簡單地說,就是壽命不很長,壽命短促。壽命短促,你要想修學法門,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個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來生來世再繼續來修,那麼諸位想想,這個一轉世,就算你的福報很大,你的善根很深厚,你這一轉世,至少要耽誤二十年,你的修行那是中斷二十年了,這個就沒有辦法繼續精進,它當中有中斷。那裏能夠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壽命長,無量壽命。“無量”到最後再跟諸位介紹。
佛在經論裏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成佛,從初發心到成佛,需要多長的時間呢?叁大阿僧只劫。在我們這個世間,命濁,壽命短,誰能夠活叁大阿僧只劫呢?所以我們的修學相當困難,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無量是個數目字,多大的數目字是一個無量呢?華嚴經裏面給我們說,阿僧只個阿僧只,就是阿僧只乘阿僧只,叫一個無量。那好了,我們不要多了,只要一個無量就可以了,成佛時間足夠了。因爲成個佛,叁個阿僧只劫;你的壽命是阿僧只個阿僧只,豈不是太容易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送他的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道理就在此地。送到那邊去,保證成佛。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土裏面,諸位要記住,凡聖同居土裏面,有淨有穢,這就是帶業往生,這個都是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到那邊去的人,一定還帶著娑婆世界,這個五濁的習氣,習氣不太好斷,總得要相當長的時間,慢慢的才能夠斷得掉。所以你到那邊去之後,你帶的這個習氣重,這是凡聖同居土裏面的穢土。那麼你這個五濁習氣輕,你這個凡聖同居土,現的是淨土。那麼這是比較它這個穢土比我們的叁禅天、四禅天,那還要清淨,這就是他們本身做個比較,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如果證得了事一心不亂,那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所謂“方便”,是講你修學的法門;所謂“有余”,就是你的無明煩惱還沒有斷盡,你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在,所以叫“有余”。它這個裏頭的穢、淨怎麼說呢?我們就小乘境界來講,“析空拙度證入者”,這個叫“穢”;“析”是什麼?分析空。像我們講一切物質,把它來分,一分爲二,二分爲四,這樣的分析,分析到最後,恍然大悟,萬法皆空。這個樣地把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從這個地方證入一心的,那麼這個是事一心的,這是很笨的辦法,這叫“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這個來得快,悟性高,一聞他就開悟了,當體即空;用不著分析,這麼麻煩啊!當體即空,這個比這個要巧得太多了。這個就是說方便土裏面,智慧高的,智慧低的,方法善巧,方法笨拙,我們來說這個淨、穢。
如果你是修到理一心不亂,那你生“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方便;可見得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不是真實的,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幻化的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這麼一個境界啊!到這裏是真實的。所以這才是真實的果報,“理一心”才是真實果報。
那麼下面這個注解是蕅益大師用天臺教義來說的。天臺講的是叁止叁觀、次第叁觀。叁觀是空、假、中—空觀、假觀、中觀。“次第叁觀證入者”,這個智慧淺一點。“一心叁觀”,叁觀同時,這個“證入者”叫做“淨”,這個高。實報土裏面,它也有高下之分。那麼我們在大乘教義裏頭看,大乘圓教,像剛才跟諸位提到的華嚴經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那就是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個次第,從圓教的初住,到圓教等覺;愈是往上面去,愈清淨。在比較上來講,下面是“穢”,上面是“淨”,譬如說十住菩薩是穢,十行菩薩是淨;十行菩薩是穢,十回向菩薩是淨;十回向菩薩是穢,十地菩薩是淨;十地菩薩是穢,等覺菩薩是淨。這個淨穢是比較說的,統統都是理一心不亂。那麼由此可知,理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差別不同,因此它這個實報土的受用也不一樣。證得了實報,也就分證寂光,爲什麼呢?“寂光”土是法性土,這個是理體,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實報是宇宙萬有的實相—真實相。凡聖、方便,這個是虛妄相,這是真實相。但是理體是一個,實報土是寂光土變現出來的;凡聖土、方便土,也是寂光土變現出來的境界,所以真妄不二啊!
“寂光”土,“分證者穢”。那些是分證呢?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是分證。“究竟滿證者淨”,究竟滿證,唯佛一人,成了佛了,這才是究竟滿證。你看看等覺菩薩,還算分證;那我們現在經上講的這個淨土,在四土裏面,它指什麼?彌陀經裏面所講的,無量壽經所講的,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全是講的凡聖同居土。
“今正指同居,亦兼上叁”,方便、實報、寂光、它也包括在裏頭,爲什麼呢?經上有這麼一句話說,“上善聚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什麼?這是上善、上善、上上善;所以你雖然帶業往生去的,方便土的菩薩、實報土的菩薩、寂光土的菩薩,你都能夠跟他們在一起,諸上善人聚集在一會啊!這一種殊勝的因緣,到那裏去找去?
這個“此論修德”,這是諸位要注意到的,“不論性德”;跟大家所講的這些,全是講的修德。爲什麼不講性德呢?“性德則“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性德是什麼呢?就是講寂光土,是從“理”上講的,修德是從“事”上講的。那麼理上呢?“法爾俱足四土”,法爾就是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叫法爾。“法”是一切萬法,“爾”是如的意思,“百界千如也”,本來就是這樣的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爲什麼呢?因爲十法界是性德法爾俱足的,俱足四土,就是俱足百界千如。“
依報屬”于“世界”,“依”是我們依存的環境,“報”就是果報,我們生活所依賴的環境,這是世界。依報的世界,就是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佛願行所成”的。這個事情在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詳細;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