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上首摆到此地都代表有许多特殊的意思。你要讲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了目犍连。说明了什么?十六位尊者代表什么?各行各业,代表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物,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周利槃陀伽在此地代表的,义持,“义”是一切义理,他全都能够得到。是一个最笨最笨的人,只要他有恒心、有毅力,精进不懈,最后他成就了。
那么底下一位,这是喜尊者—“难陀”,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同胞兄弟,“仪容第一”,他长得很美。那么我们晓得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比释迦牟尼佛,只欠两种相好,这是仪容第一。
“阿难陀”就是我们平常称的阿难尊者,翻成中国意思叫“庆喜”,他是“佛之堂弟”,这个是阿难的父亲,跟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同胞兄弟,所以他们是属于堂兄弟。那么在堂兄弟当中,阿难年岁最小,所以佛这一个家族里头,他是属于小弟。他“多闻第一”,那么这是在结集经藏的时候,他是负责将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重覆再诵出来。
“罗侯罗”翻成中国意思叫“覆障”,那么这个也是有一段特殊的因缘。过去有罪业,这一生的时候,他在母亲肚子里怀孕,怀了六年,所以这个是,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那么他是“密行第一”。那么这个年龄当然很小,佛的儿子,年岁很小,十六位尊者当中,他是最小的。那么看样子,他是喜欢玩耍,小孩嘛!很调皮,喜欢玩,可是他真正修行,别人看不出他修行,释迦牟尼佛晓得,他真用功,可是你丝毫看不出他用功的样子,所以这个“行”,修行叫密行,别人看不出来。
“憍梵波提”翻成中国叫“牛呴”,这是一种业报。过去世中,那么他也是个出家人,年岁很小,看到这些老比丘念经,他讽刺他,这个念经不好看,像牛吃草一样。那么结果老比丘告诉说,我已经证了阿罗汉,他说你这样讽刺我,你将来会有得果报的。那么他虽然是认真地忏悔,可是还得了五百世牛的果报,堕在这个牛身,因此他这个习气还在,就是一天到晚,那个嘴巴总是动,就像那个牛吃草一样。那么他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他自己造这个果报,如果说别人看到那个样子,一定也会骂他,唉呀!你这个样子像牛吃草一样,那不是又害死人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接受天人供养,不准他在人间乞食,接受天人供养。因为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圣人,会供养他。所以如果在人间的话,别人看到他一定会笑话他,那么又会造果报了,所以这是“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一位尊者与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有特殊的因缘。那就是佛不准他入灭,留在人间,作为福田第一。颇罗堕意思是“不动”,“福田第一”。那就是我们今天,譬如说一般道场里面打千僧斋,那么可能这个尊者就会化身到这个地方来应供。那么可是我们要晓得一个条件,凡是能够感得佛菩萨来应供的,这个一定是感应道交。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的德行,是不能感应的。譬如说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我们今天办一桌好酒菜,我们请总统来吃,他来不来呢?不会来的,不可能的。你真正是建了很大的功业,有特殊的情形,那么总统就会来,这是叫感应道交的。而不是我们一般的时候,我这发个心,我今天来这里打个千僧斋,我来求福报,这些佛菩萨、阿罗汉就来应供啊?真心办道,才会有感应道交,真与真感应,诚与诚感应。没有真诚,心不在道,满脑子里面就求名闻利养,那也有感应,谁来感应呢?魔来感应。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所说的,恶鬼屯门,魔鬼来感应,佛菩萨不来感应。像这个寺院里面,我们供的佛菩萨形象,我们心里面真有佛菩萨,你去拜他,那就是真佛菩萨在。如果说拿这个作招牌,欺骗别人,,所谓神棍之流的,那个地方虽然是佛像,真佛不在那个地方,而魔鬼附在佛像上。那么像这一些基本的常识,我们要懂。佛法也不外乎天理人情啊!理,是属于真谛,情是属于俗谛,真俗圆融,真俗不二,所以他才有感应道交。那么这是人天福田,第一位尊者。
“迦留陀夷”翻成中国的意思,“黑光”,那我们一想,这位尊者可能是黑人,皮肤很黑,但是虽然黑,非常光亮。他在世尊会下,是“教化第一”,他很懂得教学法,教学的善巧,这是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叫“房宿”,这星宿,是因为他的母亲,祈祷星宿生的他,所以以后他就叫做摩诃劫宾那。那么这一个人,他有特长,“知星宿第一”,拿今天来讲,他是一个天文学家。
“薄拘罗”尊者,翻成中国意思叫“善容”,就是面孔非常地慈祥,是个慈悲的相。他是“寿命第一”,在佛的弟子当中,他的寿命最大,一百六十岁,所以有这样的老人在这个会中。那么从这个十六位尊者,诸位要细细地去体会,他所代表的意义。
“阿逸楼驮”,在楞严经里面,翻作“阿那律陀”,这是一个人,所以翻译的时候,弥陀经里头是阿逸楼驮这个翻法,在其他里头有翻阿那律陀,他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这个诸位特别要注意到的,因为这一位尊者,我们在经论里头常常会提到他。那么他,这个意思叫“无贫”,他也是“佛之堂弟”。那么因为这是,也是过去生中,喜欢布施,救济贫苦,所以感得九十多劫不受贫穷的果报,那么就是财布施多。财布施是因,无贫这是果。那么他在佛的会下则是“天眼第一”,那么这个也是有个特殊的因缘。他听经的时候,喜欢打瞌睡,有一天被佛骂了一顿,说是你这个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怎么老是精神提不起来呢!一到这个讲堂里面来就打瞌睡,所以佛就比喻他像这个蚌壳、螺蛳一类的,说是你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这很可怜啊!那么他经过佛一番呵斥之后,他真的精进,勇猛精进,七天七夜不闭眼睛,结果把眼睛弄坏了,眼睛瞎了。那么佛很怜悯他,觉得他真正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自新,是很了不起的,于是乎就教他修一种定,这种定叫“耀见光明金刚三昧”,那么他这个定修成了,修成他得了天眼,所以称之为“半头天眼”,他整个这半个头,他都能见,不必用眼见了,所以他前后左右都能见,那么在这个阿罗汉里面,这是“天眼第一”。一般小乘阿罗汉,天眼的能力只能够见一个小千世界,而阿逸楼驮能够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经里面常讲,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阿耨楼果。那么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所以他这个天眼是修得的,也是阿罗汉的见量最大的,可以能够达到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这些人都是佛的“常随众”—常随弟子,“此等常随众”,“本”来都是一些“法身大士”,实在讲这个里面有成了佛再来的,有的都是大乘很高地位的菩萨,他们来示现,好像来唱戏,他们来唱这个角色。“示作声闻”,声闻是小乘,其实他们不是小乘人,这就好像我们世间这个演艺人员一样,去表演。那么唱一台戏,我们晓得,主角只能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唱主角;那没有配角,这一台戏也是没有法子唱得好的,所以必须要有配角。这就是经上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道理在此地。这个一佛出世,他唱主角,千佛都要来帮他的忙,要来给他做配角,所以这个里头有很多古佛,有些大菩萨再来,“为影响众。”他们都是行家,他们对于佛法没有一桩不通达,所以跟释迦牟尼佛一唱一答,就跟唱双簧一样的。其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供养大众。因为这些大众迷惑颠倒,问也问不出来,他们来代问,一听,大家开悟了,都得了佛法的利益了。
那么再看这些人都有专长,个个第一,没有第二的。换一句话说,在人间都是第一等人,他们都做佛弟子,都来学佛法,那何况我们呢!在本经里面表法,这样第一流的人,世间一等人,佛法里面也是一等人,他们都来修净土法门,可见得净土法门是真好啊!值得修学。如果净土法门不好,不值得修学,那么这些人他为什么要来学呢?“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那么这个四悉檀到后面会讲到。得第一义悉檀,这一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增道损生”,增道就是道业增长,这个道是讲的明心见性,一心不乱,一天一天地成就了。“生”是什么呢?就是三界六道,轮回这个生死。这个生死一天一天远离了,了生死超越三界啊!这是证得菩提涅槃。“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他不但是自己发心来修学净土法门,而且还代表的什么?他们才是这一个法门真正的当机者。这一句话用意很深,诸位想想,这一些人是这一个法门的当机,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学这个法门?我们学这个法门,会不会有成就?那么这一想就可以明了了,自己的信心也就建立了。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这一段则是说的菩萨众。这个通序里面这是说到这个,与会当时佛讲经听经这些大众,先介绍小乘的声闻,其次介绍大乘的菩萨,那么这个意思在前面已经交代过了。这个地方菩萨上首列了四位,这个四位菩萨,先要简单地把这个“菩萨”两个字含义略为介绍一下。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翻成中国的意思,古译作“大道心众生”,新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那么这个古译与新译是从玄奘大师这个地方来分的,那就是玄奘大师以前,我们称为旧译,或者称为古译;玄奘大师所翻的这些经论,我们称之为新译。玄奘大师所译的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在玄奘大师以前都翻成大道心众生,那么这个译法都译得非常之好。那么什么叫“大道心”?什么叫“觉”?它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必须要发菩提心,才能称之为大道心众生,才能称之为觉有情。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什么叫做菩提心,要跟诸位说明一下。那么这是大道心众生,觉有情,这是有智慧,有慈悲。“智”慧,“上求”佛法;慈“悲”,“下化”众生。最重要的,则是菩提…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