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上首擺到此地都代表有許多特殊的意思。你要講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了目犍連。說明了什麼?十六位尊者代表什麼?各行各業,代表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物,真正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周利槃陀伽在此地代表的,義持,“義”是一切義理,他全都能夠得到。是一個最笨最笨的人,只要他有恒心、有毅力,精進不懈,最後他成就了。
那麼底下一位,這是喜尊者—“難陀”,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同胞兄弟,“儀容第一”,他長得很美。那麼我們曉得佛有叁十二相,他有叁十相,比釋迦牟尼佛,只欠兩種相好,這是儀容第一。
“阿難陀”就是我們平常稱的阿難尊者,翻成中國意思叫“慶喜”,他是“佛之堂弟”,這個是阿難的父親,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同胞兄弟,所以他們是屬于堂兄弟。那麼在堂兄弟當中,阿難年歲最小,所以佛這一個家族裏頭,他是屬于小弟。他“多聞第一”,那麼這是在結集經藏的時候,他是負責將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重覆再誦出來。
“羅侯羅”翻成中國意思叫“覆障”,那麼這個也是有一段特殊的因緣。過去有罪業,這一生的時候,他在母親肚子裏懷孕,懷了六年,所以這個是,是一種很大的障礙,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那麼他是“密行第一”。那麼這個年齡當然很小,佛的兒子,年歲很小,十六位尊者當中,他是最小的。那麼看樣子,他是喜歡玩耍,小孩嘛!很調皮,喜歡玩,可是他真正修行,別人看不出他修行,釋迦牟尼佛曉得,他真用功,可是你絲毫看不出他用功的樣子,所以這個“行”,修行叫密行,別人看不出來。
“憍梵波提”翻成中國叫“牛呴”,這是一種業報。過去世中,那麼他也是個出家人,年歲很小,看到這些老比丘念經,他諷刺他,這個念經不好看,像牛吃草一樣。那麼結果老比丘告訴說,我已經證了阿羅漢,他說你這樣諷刺我,你將來會有得果報的。那麼他雖然是認真地忏悔,可是還得了五百世牛的果報,墮在這個牛身,因此他這個習氣還在,就是一天到晚,那個嘴巴總是動,就像那個牛吃草一樣。那麼他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他自己造這個果報,如果說別人看到那個樣子,一定也會罵他,唉呀!你這個樣子像牛吃草一樣,那不是又害死人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叫他接受天人供養,不准他在人間乞食,接受天人供養。因爲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聖人,會供養他。所以如果在人間的話,別人看到他一定會笑話他,那麼又會造果報了,所以這是“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這一位尊者與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有特殊的因緣。那就是佛不准他入滅,留在人間,作爲福田第一。頗羅墮意思是“不動”,“福田第一”。那就是我們今天,譬如說一般道場裏面打千僧齋,那麼可能這個尊者就會化身到這個地方來應供。那麼可是我們要曉得一個條件,凡是能夠感得佛菩薩來應供的,這個一定是感應道交。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真正的德行,是不能感應的。譬如說我們一般的老百姓,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情形,我們今天辦一桌好酒菜,我們請總統來吃,他來不來呢?不會來的,不可能的。你真正是建了很大的功業,有特殊的情形,那麼總統就會來,這是叫感應道交的。而不是我們一般的時候,我這發個心,我今天來這裏打個千僧齋,我來求福報,這些佛菩薩、阿羅漢就來應供啊?真心辦道,才會有感應道交,真與真感應,誠與誠感應。沒有真誠,心不在道,滿腦子裏面就求名聞利養,那也有感應,誰來感應呢?魔來感應。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所說的,惡鬼屯門,魔鬼來感應,佛菩薩不來感應。像這個寺院裏面,我們供的佛菩薩形象,我們心裏面真有佛菩薩,你去拜他,那就是真佛菩薩在。如果說拿這個作招牌,欺騙別人,,所謂神棍之流的,那個地方雖然是佛像,真佛不在那個地方,而魔鬼附在佛像上。那麼像這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要懂。佛法也不外乎天理人情啊!理,是屬于真谛,情是屬于俗谛,真俗圓融,真俗不二,所以他才有感應道交。那麼這是人天福田,第一位尊者。
“迦留陀夷”翻成中國的意思,“黑光”,那我們一想,這位尊者可能是黑人,皮膚很黑,但是雖然黑,非常光亮。他在世尊會下,是“教化第一”,他很懂得教學法,教學的善巧,這是教化第一。
“摩诃劫賓那”,叫“房宿”,這星宿,是因爲他的母親,祈禱星宿生的他,所以以後他就叫做摩诃劫賓那。那麼這一個人,他有特長,“知星宿第一”,拿今天來講,他是一個天文學家。
“薄拘羅”尊者,翻成中國意思叫“善容”,就是面孔非常地慈祥,是個慈悲的相。他是“壽命第一”,在佛的弟子當中,他的壽命最大,一百六十歲,所以有這樣的老人在這個會中。那麼從這個十六位尊者,諸位要細細地去體會,他所代表的意義。
“阿逸樓馱”,在楞嚴經裏面,翻作“阿那律陀”,這是一個人,所以翻譯的時候,彌陀經裏頭是阿逸樓馱這個翻法,在其他裏頭有翻阿那律陀,他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這個諸位特別要注意到的,因爲這一位尊者,我們在經論裏頭常常會提到他。那麼他,這個意思叫“無貧”,他也是“佛之堂弟”。那麼因爲這是,也是過去生中,喜歡布施,救濟貧苦,所以感得九十多劫不受貧窮的果報,那麼就是財布施多。財布施是因,無貧這是果。那麼他在佛的會下則是“天眼第一”,那麼這個也是有個特殊的因緣。他聽經的時候,喜歡打瞌睡,有一天被佛罵了一頓,說是你這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怎麼老是精神提不起來呢!一到這個講堂裏面來就打瞌睡,所以佛就比喻他像這個蚌殼、螺蛳一類的,說是你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這很可憐啊!那麼他經過佛一番呵斥之後,他真的精進,勇猛精進,七天七夜不閉眼睛,結果把眼睛弄壞了,眼睛瞎了。那麼佛很憐憫他,覺得他真正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是很了不起的,于是乎就教他修一種定,這種定叫“耀見光明金剛叁昧”,那麼他這個定修成了,修成他得了天眼,所以稱之爲“半頭天眼”,他整個這半個頭,他都能見,不必用眼見了,所以他前後左右都能見,那麼在這個阿羅漢裏面,這是“天眼第一”。一般小乘阿羅漢,天眼的能力只能夠見一個小千世界,而阿逸樓馱能夠見到叁千大千世界,經裏面常講,觀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阿耨樓果。那麼這個典故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所以他這個天眼是修得的,也是阿羅漢的見量最大的,可以能夠達到叁千大千世界。
那麼這些人都是佛的“常隨衆”—常隨弟子,“此等常隨衆”,“本”來都是一些“法身大士”,實在講這個裏面有成了佛再來的,有的都是大乘很高地位的菩薩,他們來示現,好像來唱戲,他們來唱這個角色。“示作聲聞”,聲聞是小乘,其實他們不是小乘人,這就好像我們世間這個演藝人員一樣,去表演。那麼唱一臺戲,我們曉得,主角只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那沒有配角,這一臺戲也是沒有法子唱得好的,所以必須要有配角。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道理在此地。這個一佛出世,他唱主角,千佛都要來幫他的忙,要來給他做配角,所以這個裏頭有很多古佛,有些大菩薩再來,“爲影響衆。”他們都是行家,他們對于佛法沒有一樁不通達,所以跟釋迦牟尼佛一唱一答,就跟唱雙簧一樣的。其目的在那裏呢?目的是供養大衆。因爲這些大衆迷惑顛倒,問也問不出來,他們來代問,一聽,大家開悟了,都得了佛法的利益了。
那麼再看這些人都有專長,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的。換一句話說,在人間都是第一等人,他們都做佛弟子,都來學佛法,那何況我們呢!在本經裏面表法,這樣第一流的人,世間一等人,佛法裏面也是一等人,他們都來修淨土法門,可見得淨土法門是真好啊!值得修學。如果淨土法門不好,不值得修學,那麼這些人他爲什麼要來學呢?“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那麼這個四悉檀到後面會講到。得第一義悉檀,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增道損生”,增道就是道業增長,這個道是講的明心見性,一心不亂,一天一天地成就了。“生”是什麼呢?就是叁界六道,輪回這個生死。這個生死一天一天遠離了,了生死超越叁界啊!這是證得菩提涅槃。“自淨佛土,複名當機衆矣。”他不但是自己發心來修學淨土法門,而且還代表的什麼?他們才是這一個法門真正的當機者。這一句話用意很深,諸位想想,這一些人是這一個法門的當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可以學這個法門?我們學這個法門,會不會有成就?那麼這一想就可以明了了,自己的信心也就建立了。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一段則是說的菩薩衆。這個通序裏面這是說到這個,與會當時佛講經聽經這些大衆,先介紹小乘的聲聞,其次介紹大乘的菩薩,那麼這個意思在前面已經交代過了。這個地方菩薩上首列了四位,這個四位菩薩,先要簡單地把這個“菩薩”兩個字含義略爲介紹一下。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翻成中國的意思,古譯作“大道心衆生”,新譯爲“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那麼這個古譯與新譯是從玄奘大師這個地方來分的,那就是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稱爲舊譯,或者稱爲古譯;玄奘大師所翻的這些經論,我們稱之爲新譯。玄奘大師所譯的是覺悟的有情衆生,在玄奘大師以前都翻成大道心衆生,那麼這個譯法都譯得非常之好。那麼什麼叫“大道心”?什麼叫“覺”?它的標准又是什麼?這個在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必須要發菩提心,才能稱之爲大道心衆生,才能稱之爲覺有情。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把什麼叫做菩提心,要跟諸位說明一下。那麼這是大道心衆生,覺有情,這是有智慧,有慈悲。“智”慧,“上求”佛法;慈“悲”,“下化”衆生。最重要的,則是菩提…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