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心裏面包括了叁個意思,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叁個是“大悲心”。這是一切經裏頭差不多都是這樣說的。
佛在無量壽經裏,講這個叁心,它的名詞稍微變了一點。他講的是“至誠心、深心”與“發願回向心”,那麼這個是菩提心。那麼兩者我們一比較,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所謂“直”,就是沒有一絲毫的委屈,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真心真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那我們看“至誠”這個意思,就能夠體會到一些。可是“誠”究竟是什麼境界?過去曾國藩曾經說過,他解釋學容說這個誠這個定義,“一念不生叫做誠”。這種解釋相當地正確,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就是直心。
菩提心裏面雖然講這個叁條,是以這一條爲體,另外兩條,那是受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是對待一切衆生的心,深心是對待自己的心。“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的解釋,好德好善,真正地喜歡道德,喜歡善行,所以這個是屬于自己,自己受用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精神生活。這個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憐憫一切衆生的心,同情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這是大悲心,所以這個是對待別人的心。
那麼我們曉得,就是以人道來說吧!知道自愛的人,不少,知道幫助別人的人,也不少,他能不能叫菩薩呢?不能。爲什麼不能?因爲他這種這個好德好善,與這個慈悲,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那不是真正的覺心。必須是要有至誠心的基礎,你這個深心,大悲心,是從至誠心裏面發出來的,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那個大慈大悲是真的,那一種自愛、好德好善,也是真的,決定不妄。所謂不妄就是它永遠不變,他永遠能夠保持住;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偏愛。這是我們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夠修菩薩道啊!
在淨土法門裏來說,淨土法門屬于大乘法,沒有菩提心,怎麼能夠成就大乘法裏面的往生呢!所以我們看看世間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淨土的人少,原因在那裏呢?心不相應,這個是特別要注意到的。前面雖然講的小乘阿羅漢,但是諸位曉得,人家稱爲大阿羅漢,稱爲大比丘,那就不是真正的小乘,是裝成小乘的樣子,實際上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大乘。乃至後面所講的人天,也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學佛要從那裏學起呢?從“至誠”學起啊!可是講到“至誠”,“至”是什麼?到了極處,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儒佛之道,相去不遠。
我們在儒書裏,平常我們念四書,在四書裏面我們讀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雖然儒家所講的,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可是意思都到了。誠意就是至心,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你們想想對不對呢?儒家把深心、大悲心,合成一個,叫正心;佛法把它分開兩個,一個是自利之心,一個是利他之心,分作兩個來說。那麼如果你要想真正修這個菩提心,在我們儒家誠意、正心,就是佛門的菩提心,的確沒有兩樣。在這個之前面,要格物致知啊!格物,“物”是什麼?“物”是說的物欲,就是欲望,七情五欲啊!“格”是什麼呢?“格”是格殺,就像前面的阿羅漢,殺賊的意思一樣。由此可知,格物就是斷煩惱,就是阿羅漢裏面所講的,“殺賊”的意思,把這個煩惱賊給它殺盡,這就是格物的意思,格除一切物欲。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看看,格物破煩惱障,致知破所知障,二障破盡了,直心才現前,至誠心才現前。至誠心現前了,也就是根本智現前了,根本智就是直心,就是至誠心。
世俗間也常說,誠則靈啊!心,靈了!誠到了極處,心就靈了,所以這個心靈,就是講的智慧現前。這一種智慧是你本性本來具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所以是一切智,無始智,這個時候豁然獲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在什麼?這個叁心之用啊!菩提心的德用,沒有一樁事情做得不圓滿,沒有一樁事情不究竟。所以真正美滿幸福的人生,確實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基礎上,這個是學問的大根大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具足這樣的根本,這才稱之爲菩薩,真正發菩提心。
我在講習當中,因爲常常講到這個問題,許多初學的同修,對于這個名相,就是名詞、術語,往往感到困惑。所以我把這個名詞改變改變,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那麼這樣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那麼我把它稱作“平等心”,直心是平等心,誠到極處了,一念不生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平等,有了“一物”就有比較,就不會平等了,所以直心、至誠心,那是平等心。深心,則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境界,心得到清淨,不爲一切境界所染汙。在順境,不爲順境所染;在逆境,不爲逆境所染,總得清淨。“慈悲心”這是代它,這是大悲心。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平等、學清淨、學慈悲,這就是修學大乘佛法,這個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在圓覺經裏面講,“淨圓覺心”,那個經上講,圓覺性,實際上講,心性是一個意思,清淨圓滿覺悟之心。一切境界決定不迷,不迷就是覺悟,迷則不覺了,不迷就是覺,所以這個叁種心,這是清淨圓滿覺悟之心,是我們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現在被煩惱所障礙住了,那麼我們必須要好好地來修學,恢複我們自己原有的淨圓覺心。那麼這是“菩薩”兩個字的意思。
經文裏面講“並”,這個“並”就是前面聲聞衆,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還有“諸菩薩”,“諸”是衆多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當“衆多”講,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從菩薩一共有五十一個等級,從十信位的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那麼這個“諸”也可以說這五十一個階級的菩薩,統統都有,那麼這也是一個講法。另外一個叫“梵持衆多”也行。
菩薩摩诃薩,摩诃是“大”,那個“薩”就是菩薩,大菩薩,這樣的術語在佛的經論當中,非常之多,我們會常常看見。那麼說菩薩,後面又說摩诃薩,這就說菩薩與大菩薩,那麼菩薩與摩诃薩怎麼個分別法呢?一般的分別是以地上菩薩爲摩诃薩。我們講的叁賢十聖,那麼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說自家行,這個都稱菩薩;從初地到等覺,我們稱爲摩诃薩,這十一個位次稱爲摩诃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我們一般稱爲聖人。那麼初地以下的,我們稱爲賢人,這個是佛法通常“聖賢”的定義。
在本經裏面列了四位上首,這個四位菩薩當然也是代表淨土法門的,代表這個法門,是表法的。前面十六位尊者,是代表這一個法門的當機,就是說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身份,適合于修學淨土法門。那十六個人代表,那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學習,可見得這個法門的廣大。那麼這個四位菩薩是代表法門,換一句話說,代表這個法門的理論與方法,代表這個。所以它這個表法的意思不相同,前面是代表能修之人,這個地方是代表所修之法。
第一位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是人,這個名號是梵語譯過來的。法王子,佛爲法王,這個王取“自在”的意思,一個國家,國王得自在,爲什麼呢?他發號施令,別人都要聽從他,那麼佛法裏面就取這個比喻。如果在一切法你都通達,你都沒有障礙,你在一切法裏頭得大自在了,那麼這個也稱爲法中之王。佛爲法王,那麼像文殊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所以後補佛,也就好比是間那個王太子,他將來要繼承王位的,所以稱之爲法王子,所以法王子多半都是對大菩薩的尊稱。
那麼在此地,這個四位菩薩,我一位一位地給大家來介紹。
先介紹文殊師利菩薩。在有些經論裏,翻作“曼殊師利”,這個是一個人,兩種翻法,因爲它音譯的。那麼既然是音譯的,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印度話,文殊師利,它這個中國意思是什麼呢?那麼底下給我們說明,它有叁個意思,那麼這叁個意思,在一般注解裏都有。第一個,它有“妙德”的意思,第二個也翻作“妙首”,又翻作“妙吉祥”,那麼是這叁個都是文殊師利所含的意思,那麼恰恰好,在我們淨土法門裏面來講,淨土是講信願行。妙首,首是第一;學佛,信第一。華嚴、大論裏,佛都告訴我們,“信”爲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都是從它發生的,所以稱之爲功德母,“母”是表示能生的意思,所以這個是一切萬法之首,這稱之爲妙首。這個妙德呢?德是他有大智慧德能,這個法門沒有大“智”慧,沒有法子相信。吉祥是表示“行”的意思,只有這個行門最吉祥。所以在這個菩薩德號裏頭,把淨土信願行叁資糧,這個意思統統包含了。所以古德注解裏頭講,文殊是代表“唯智方能信受”,就是這一部經要沒有甚深的智慧,他沒辦法相信的,沒有法子接受。它“表實智明無生淨土”,這個境界高,將來講到經文裏面,這個一心不亂裏頭,這是代表理一心不亂。而“舍利弗”尊者,代表“權智”,對實智來說,實智是根本智,權智是後得智。所以這個聲聞衆裏面,舍利弗擺在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權智。文殊菩薩,菩薩衆裏面,智慧第一,代表的是實智。那麼他是表明“有生淨土”,這是事一心不亂。無生淨土是理一心不亂。“鈍根”的人,“由權入實”,所以說帶業往生,或者是從事一心往生,這個都是由權入實。而“利根”的人,“則權實雙融”,權實不二。文殊菩薩在此地,是顯示這一部經典,“非淺智能信”,甚深的智慧,他才“能”夠信,才能夠接受,菩薩代表這個意思。
第二位菩薩是“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這一位菩薩與我們的關系很密切,因爲…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