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卷▪P4

  ..續本文上一頁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也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那麼經典裏面告訴我們,“龍華叁會,度生無量。”不過他還要等五十多億年以後,才會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那麼有一些外道,說他現在就掌天盤了,就到人間來度化衆生了,這個是沒有這回事情,這是我們要相信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我們依法不依人。那麼他在本經裏頭所表法,諸位看底下這個表解。阿逸多是印度話,“此雲“無能勝”,名也”,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能勝。菩薩的慈悲願力太大太大了,沒有人能夠超過,所以叫做無能勝。那麼“彌勒”,大多數人曉得彌勒,不知道他叫阿逸多。彌勒,中國話稱之爲“慈氏”,慈悲,這是他的“姓”,阿逸多,他是名;應當合起來是彌勒阿逸多,那麼這個才是完全。這一位菩薩,在過去式中曾經“遇”到“大慈如來”,他就發了個願,“願同此號”,他說我將來成佛,也叫大慈如來,所以叫彌勒,印度話叫彌勒。“即得慈心叁昧”,他是跟著大慈菩薩發的心,修這個慈心叁昧,叁昧是定。這個意思就說,他這個心,定在大慈大悲上。那麼在過去式當中,他曾經與“世尊”—釋迦牟尼佛,“同”時候“發心”,所以他跟釋迦牟尼佛曾經有同學的關系,那麼那個時候“常習慈定”,就是修慈心叁昧。“衆生見者,即得慈心。”

  我們現在將這位菩薩塑的像,供在寺院的山門,就是四王殿的當中,爲什麼呢?希望衆生一進佛門,頭一個就見到他;見到他,發慈悲心,意思就是在此地。“經雲,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那麼由此可知,他這個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刀兵劫是大劫難當中,他來救度一切衆生。

  那麼這個菩薩,我要在此地跟諸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中國人現在所供養的彌勒菩薩的像,大家一看到就曉得,很胖、肚皮很大,笑咪咪的,滿面的笑容。那麼諸位聽了上面所講的,大致上意思你就曉得了。這一位菩薩常常在世間,但是我們不認識他;在我們中國示現的,就是他的應化身,在我們中國示現的,曆史上有明文記載的,有兩次。一次示現就是在家居士,就是副達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很富有盛名的,他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另外一位就是布袋和尚,現在我們所塑的像。

  布袋和尚是南宋時候的人,與嶽飛同時代。這一位尊者出現在我們中國浙江省奉化縣,這是講現在,浙江省的奉化縣,也就是與我們的老總統,我們的總統同鄉。在前些年,有一位李界超代表,國大代表,李老先生,他也有八十多歲了,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給我談起一樁故事,他說在總統的家譜裏面,曾經有記載,總統的祖先,就是宋朝時候,那時候他的祖先曾經將布袋和尚請在家裏面供養,就是請他到家裏來住了大概有兩個月,這是他的家譜裏頭,有這麼一段記載。那這個是當然很難得的這種機緣,能夠供養到當來下生彌勒佛,所以他家後世有這麼大的福報,當然也是有來曆的。

  那麼布袋和尚在中國的曆史上,史傳裏面,都沒有記載他的姓名,也沒有記載他的籍貫,但是只曉得在那個時候,出現在浙江奉化一帶。因爲他每天拿一個大布口袋,到外面去化緣,人家不管供養他什麼東西,他都歡喜,他往布代理頭一裝,他就走了,所以人家就稱他叫布袋和尚。無論見什麼人都笑咪咪的,一團歡喜,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他在臨終的時候,他自己把自己的身份說出來,說明他是彌勒菩薩,說明他常常示現在人間,而人間不認識他。所以,以後大家曉得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了,于是乎中國人塑布袋和尚的像,就是彌勒菩薩的像,就塑他的像。那麼這個像塑在那裏呢?就塑在山門。在中國傳統寺院裏頭,一近寺院的門,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就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你一進寺院,第一個你就見到他,正如同經典裏面所講的,衆生見者,皆得慈心,縱然不能得,生了慈悲心。我們政府這些年來提倡的微笑運動,那麼彌勒菩薩正好是提倡的微笑運動,進佛門來,大家就一團歡喜,就得笑咪咪的對人。肚子很大,表示什麼呢?能包容,能夠容納得下,所以這一尊像,他代表的意思就是大慈大悲,代表這個意思。所以“生平等心,成就喜悅之相。”入佛門來,第一個要學這個,唯有平等慈悲,才真正能夠救護一切苦難的衆生。

  那麼在印度所看到的彌勒菩薩的像,就跟觀世音菩薩差不多了,是一個女生的相,不一樣。所以我們所造的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像。那麼還有許多,大家都不知道曆史,也不知道來曆,有一些人把他稱做歡喜佛,看他笑咪咪的,歡歡喜喜的,于是乎,塑了什麼呢?一群小孩圍繞著他。那麼這一群小孩有數量的,有塑五個,有塑六個,它也有用意。塑五個小孩,代表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圍繞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動,表示這個意思,在五欲而不染五欲。如果塑六個小孩,那就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六塵而不染六塵,表這個意思,,所以不是代表多子多孫。那多子多孫,要用在家人的身份還可以,那出家人那來的多子多孫?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因爲我曾經看到有一個畫彌勒菩薩的像,有一群小孩圍繞,上面題了幾個字,“多福多壽多男女”,就是兒女,這個題的字不恰當。那是在家的可以,出家人怎能?你說多福可以,多壽也還可以,多兒女這就不可以了,所以這個是不恰當。那麼可能這個畫像,題的這個字,流傳了很多,因爲大家對于彌勒菩薩的確都很熟悉,也很歡喜,都願意供養他。

  那麼底下一位是“乾陀诃提”菩薩,翻成中國意思,是“不休息”。經裏面介紹的說,這一位菩薩“常修萬行”,修這個六度萬行,“廣度衆生”。就像“楞嚴”經裏面,“阿難”尊者所發的願,這一首“偈”子說:“如一衆生未成佛”,記住啊!一個啊!一個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你們諸位想想,這一個願與地藏菩薩的願,有什麼兩樣?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看阿難尊者發的願,要一個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跟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兩樣啊!這個願力實在是太大太大了。那麼這一個乾陀诃提菩薩,他這個願就是這樣的,常修萬行,自度度他,永不休息。“常精進”菩薩,“自利利他,無疲倦故。精進度生,常不退轉。”這是我們從事相上所見到的;他怎麼能夠做得到呢?這是從理上講,“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這個我們相信了。凡是明心見性之人,才能說得上真精進啊!爲什麼呢?見了性之後,曉得法性常住,因此他自己的修行,就是自行化他,才無有疲厭啊!像華嚴經譜賢菩薩十八願王裏面所講的,願願修學都是無有疲厭,沒有疲倦、沒有厭倦。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個與如是等,“與如是”這是總“結上”面;“等”,這是“例余”,其余菩薩,無量無邊,用不著一一地列出來了,菩薩衆裏面,只列了四位。這個四位表法的意思,看這個地方,“表法”的意思,這個“四菩薩”,代表“淨土叁資糧”,“資”是資助的意思,“糧”是糧食。從前去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到處有飯店,有旅館,你只要帶了鈔票就行了,就可以出門去旅遊去了。在從前不行,從前出門的時候,不一定有旅館,也不一定有飯店,所以你必須要帶幹糧,帶錢財還要帶幹糧,才能夠旅行。

  那麼這個四位菩薩,“文殊”是代“表信”,“彌勒”是代表“願”,“不休息與常精進”代表“表行”。文殊菩薩,“具根本智者能信”,代表這個意思,一定要具足根本智的人,對于這一個法門才能相信。像華嚴經裏面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決定往生是也。”華嚴經到最後,入法界品裏面,譜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四十一位,是屬于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四十一位都是得根本智,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拿淨土法門來說,都是得理一心不亂的法身大士,他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智慧,那能信得過呢?彌勒菩薩表願,前面說過了,他遇到大慈菩薩,他就發願將來自己成佛,也跟佛一樣,不但要跟佛一樣,連佛的名字都一樣。那麼這個,我們把他借用過來,一切衆生“願生西方,同佛無量光壽也。”由于彌樂菩薩類似的大願。而不休息,常精進,這兩位菩薩代表行門。行門,這一部經典裏面給我們所講的“執持名號,念念相續,精進無疲”,達到“一心不亂”,就是“止于至善。”一定要精進不休息,才能夠圓滿的成就。所以,你看這個四位菩薩,很明顯地是代表這一部經裏面修學的方法。這個菩薩衆,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要講的是天人衆,可見得這個法會,因緣非常之殊勝。天人衆裏面,請看經文,那麼這一段是經文。“及釋提桓因”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能天主”,意思就是說,他能夠做天上的主人,也就是做天王,爲天國之主。一般經裏面常常講的,叫帝釋天,就是他。我們中國俗稱作“玉皇大帝”,實際上,他是“忉利天主”。這個人,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很熟悉的,中國的道教以他爲天尊。有許多的宗教,都是以忉利天爲歸宿、爲究竟。當然在佛法裏面看,這是錯誤的。然而,天畢竟要比人間來得美滿,無論在福報上、在壽命上、在享受上,都比我們要超出很多很多。“忉利”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叁十叁”。在這個地方,能天主,忉利天王,中國人稱之爲玉皇大帝,忉利翻成叁十叁,那麼就是講的叁十叁天。叁十叁天諸位要曉得,它只是一層,而不是叁十叁層。

  佛經裏面給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的天,一共有二十八層天,天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曾,無色界有四層,所以一共是二十八層天。那麼這個忉利天,就是叁十叁天,在那一層呢?從我們底下往上算,它在第二層,所以這個天並不很高,釋提桓因就是叁十叁天的天主,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之爲玉皇大帝。“等”,“下”面呢?“等四王”天;“上”面…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