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P5

  ..续本文上一页呢?那是“等色界,无色界”,就是“无量诸天”的意思。

  四王天,这个地位在诸天里面,它是最低的,我们称之为四大天王。世俗人称这个四大天王,称为四大金刚;称四大金刚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四大天王,在佛门里头也是护法神。

  刚才跟诸位讲了,这个弥勒菩萨,佛门一般都把它供奉在四王殿,就是四“天王殿”,弥勒菩萨像在当中,那么两旁边塑的像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都是塑的将军的样子,就是塑的将军身,都是武装的。“东”方这个叫“持国天王”,南方叫“增长天王”,西方叫“广目天王”,北方叫“多闻天王”。它都代表的含义,在佛法教学表法上来说,这个用意是相当之深。换一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就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化,达到了艺术化,也就是走向了艺术境界。它用这个造像来表法,使我们见道佛菩萨的形象,就明白它教育的意义。像弥勒菩萨,我们一见到他的像,就晓得它代表的是慈悲,代表的是宽宏大量,至少会给人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们度量要大,我们要能够包容,我们对于一切人,要平等,要大慈大悲,所以它至少它有这个意思在。

  那么这个四大天王呢?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这个意思很明显,是教我们什么?“负责”任,“尽”忠“职”守。在一个家庭里面,要担负起家庭责任,为家庭尽忠。在社会上,无论在那一个行业,你对于你自己的职位,一定要尽责尽忠,这一位天王代表这一个意思。

  “南”方天王在第二位,这“增长”,增长什么呢?就是要求进步,精益求精。佛法里面讲的是精进。在我们儒家讲的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求新、求进步,代表这个意思。无论是在我们德行上,事业上,文化水准上,要一天一天地提升,不能停在那里,当然更不能退后,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佛法永远在进步,永远在时代的最前端,它怎么会落伍呢?这是真正的学问,这个是第二位天王代表的意思。

  第三位天王—“西”方天王,叫“广目”,“广”是广大,“目”是眼睛,意思就是多看。“北”方天王,“多闻”多听。你要想达到前面尽忠负责,又要不断地精进求新,那你就得要多看、多闻,你才能够达到。

  所以一入佛门,看到这些佛菩萨形象,你看,一句话不要说,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这是你进佛门,上第一堂课。所以佛法,无量甚深的法门、意趣,可以说尽在不言中,你全都得到了。所以这个教学,你看看古老的教学,它已经做到这么高的艺术。很可惜!现在一些人把它当神去看待,烧香磕头在那里求愿,这大错特错。不晓得佛门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形象,在今天来讲,就是教具啊!是教学的工具。但是我们一般把教学工具看得很轻,而佛菩萨这些形象,我们对于它有特别的尊重,它有这个意思在。第二个意思就是见贤思齐。见到佛,像这个弥勒菩萨一样,他见到过去大慈如来,他就想学他,见贤思齐。我们今天见到弥勒佛的像,我们就要学他,要跟他一样。我们见到四天王的像,那就要学他,我们学他一样的尽忠职守,一样地学他智慧增长,福德增长,事业天天日新又新,要学他们的“博学多闻”,这才真正达到了佛法教学教育的意义,真正达到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目的。

  那么底下我们再继续看。这个“大众”,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八部修罗,人非人等”,这是护法的大众,那么这一些,都是指的鬼神,有天神,有鬼神。佛说经,这一些天神、鬼神也都在,也都来听。不但包括这些人,而且包括“六道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皆所摄机”,都是这一个法门所接引的对象,是这一个法门所摄的根机。那么我们从这边看,上到菩萨,下到六道众生,真正是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莲池大师在“疏钞”里头,有这么几句话说,“是法平等”,这个“法”就是指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是平等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六道众生,人人可以修学,人人可以成就,岂不是平等法吗?“无有高下”,“上”达“圣”人,大菩萨摩诃萨,“下”到“凡”夫,乃至于三恶道的凡夫,“亦与之俱”,都同聚在这个法会里,同修学这一个法门,为什么呢?“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一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啊!真如本性,这一心就是真实性中,这真如本性,里面决定没有差别,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唯有本来无一物,才是“无差别故”,“此间佛法住持,本来如是”。此间佛法住持特别是指佛说净土这一个法门,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一个法门之不可思议,这个法门的广大无边。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是将序分里面的通序介绍完了,也就是讲的正信序。那么虽然说的是通序,这个六种成就;而在众成就当中,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萨,以及人天大众,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个法会,它的性质,它的殊胜,也就很清楚地看出来了。

  下面这是“别序”,也就是说的“发起序”,是本经发起的特别因缘。可是在莲池大师疏钞里面,把这一段经文已经列入正宗分了,换句话说,没有发起序;莲池大师有他老人家的说法,说的意思也非常的圆满。蕅益大师,他把这一段经文看作发起序,也有他的道理。

  先说别序—发起序,那么这是蕅益大师的意思。蕅祖的意思说,“净土法门”,实实在在说,“不可思议,无人能问”,其余的一切,这些事理可以思议,大众能够问得出来。换一句话说,他能够发现,发现这个问题,问题才能提得出来。这一个法门不可思议,所以说没有人发现到,因此也没有人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这不得已呀!这“佛”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倡”导“依正名字为发起”,这种说法也好,也非常之好,这个在其他经里头也有例子。

  这第二个理由说,世尊以“智”慧“观”察大众的“机”缘,也是观察大众的善根、福德、机缘,“见此大众,应闻法益”,见到现在在会的这些大众,乃至于末法时期许多众生,对于这个法门,他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能够依这一个理论方法来修学,而得往生见佛,就是见阿弥陀佛,能成就这一桩大事,应该听到这一个法门,他会得到利益。所以不等待别人来问,自己就说了,所以这一部经是属于无问自说。

  那么闻法益,“益”是什么呢?这是讲的这四种利益,叫“四悉坛”。悉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普施”,“普”是普遍,“施”是布施。那么这个在经论里头常常可以见到的,这是一个佛学的名词。这个第一条叫“世界悉坛”,“得欢喜益”。佛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离不开这四个原则,诸菩萨说法也离不开这四个原则,那么历代祖师说法,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现在学佛,为别人解释经典,也要记住不可以离开这四个原则。

  那么第一个原则就是,这个世界,就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布施啊!所以菩萨所在之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法。如果佛法在的地方,叫人家讨厌,那就错了,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菩萨法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要得人缘,要先得人和,叫一切人生欢喜,这是第一,才能够接引一切众生。

  那么进一步呢?要“为人”,“得生善”的“益”处,就是要利益众生,要叫众生得到好处,得利益。那一切众生,啊!有利益可得,那他当然来了。你看,先欢喜,又叫他得利益,那他来了。

  第三就是更进一步了,“对治”了,他有很多的毛病,劝他断恶,所以这四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说一开头,你接引一个众生,哎呀!你这样一个毛病,那样一个罪过。你叫他断恶,他一听了就讨厌。这个东西得慢慢来,所以对治他的毛病习气,你看,在第三层。第一个欢喜,第二个生善,第三个才断恶。

  最后“第一义悉坛”,“入理”,明心见性,得理一心不乱。换一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的真实相,叫他明了,叫他得到,这个是究竟成佛啊!所以说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这四种利益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究竟。用这种方法、态度,来摄受一切众生。众生怎么不欢喜?他怎么不接受佛法呢?!这是我们应当要好好记住。

  那么我们自己学佛,弘法利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人家不肯接受,甚至于反对,那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一定是违背了佛四悉坛的这个原则。假如我们能够遵守这个原则,真正体会到佛的苦口婆心,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用这种方法来接引大众,佛法必定能够推广,必定能够普及。唯有佛法普及与推广,才能够给这个世间带来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幸福。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