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能放下,且更進一步想到超出叁界。如想超越叁界,心量保守的,佛教其學小乘,心量開放的,佛教其學大乘,若求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中只有阿彌陀經中之“信願持名”,在一生中圓滿證得佛果。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情識。此條指我們應用何種態度選擇修學法門。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每一階段後後勝前前,後邊的是了義,前邊的是不了義。例如菩薩與佛相比,佛是了義,菩薩是不了義,依此類推。我們要以理智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幸勿礙于感情而選不了義的法門。阿彌陀經是了義中之了義,大乘中之大乘。今天接受這個究竟了義的法門,其他任何法門一定要徹底放下,自己要有理智,不受人的影響。我常勸同修們,我們歸依阿彌陀佛,作佛的好弟子,依智不依識。特別是彌陀經與圓通章,講的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一部經甚至于一句名號就夠了,其他統統放下,心就定了。夏蓮居老居士說,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他老人家教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任何方法幫助,一句佛號就成功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決定不許參雜,學楞嚴、法華、華嚴都會障礙清淨心。學祖師大德,叁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這是智慧的抉擇。
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詳細說明,故古人稱爲大本、小本。淨土是華嚴的歸宿,也是華嚴的總結。夏老會集的無量壽經共有四十八品,其中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爲第一,四十八願中依據古人的說法以第十八願爲第一,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由此說明持名念佛爲第一。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讀一部阿彌陀經即等于讀十方叁世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其他經論都可以放下了。第五尊法幢佛,“法幢”是爲衆生作示範,建法幢,把經典法門,普遍推廣,建立法幢。民初印光法師在蘇州建立道場,當時爲唯一淨宗道場,任何人只要專修淨土者均歡迎,且規定不收徒,不傳戒,不講經,不作法會,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念佛,每天都如打佛七。我們今天建立道場,也希望追隨印祖的規矩,但一定要講經,因爲現在一般人對于淨土宗誤會甚深,一定說清楚,使已進門者心定,未進門者聽後生起仰慕之心。講堂與念佛堂要分開,聽經念佛各隨其意。講經每日二小時,念佛八小時,把淨宗推廣,弘揚于全世界,乃真報佛恩。第六尊持法佛。淨宗學人必須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永無疑惑。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論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說了十尊佛的名號,“十”代表大圓滿,覺行圓滿,一生成佛,作爲總結。我搞四十多年才認識淨土的價值,實在不容易,有人遇到,當面錯過,頗爲可惜。第一尊梵音佛。“梵音”是說法清淨,六方佛之東方是修學基本的態度,希求的目標以及修行方法的綱領。南方顯示此法門依心性本具的智慧,有大智慧方能選擇這個法門。西方令我們修福,念佛是把彌陀多劫修的福德變成我們自己的福德。一句佛號中有真信、切願、持名,一而叁,叁而一,謂之相應。福慧成就擔負起如來教化衆生的事業,到了下方普遍推廣教化事業,以至于上方的究竟圓滿。第一尊說法清淨,如說法中還有名聞利養,就不清淨。作了許多利益衆生之事,而心中幹幹淨淨一點沒有染著。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金剛經前半部的開示。後半部更說到“我見”,“見”是念頭,作一切善行而心中若無其事。第二尊宿王佛,“宿”音秀,星宿爲夜間所看到的星群,其中最大的星球是月亮,代表佛所講最殊勝的大乘法,無上道的捷徑。第叁尊香上佛,代表大乘法之捷徑,即禅宗,在六祖壇經之忏悔品第五即傳授禅宗修學的方法,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禅宗是大乘之大乘,代表近路中之近路。
符按:上文內提及五分法身香,全文載在六祖壇經之忏悔品第五,茲抄錄原文一段,以供參考。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
第四尊香光佛。代表淨宗,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中稱“香光莊嚴”,西方的特色是光明與寶香,任何物質皆放香氣。西方是寶香遠聞、香光莊嚴的世界。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乃是最捷徑。此叁尊佛把圓滿的究竟了義顯示出來,如真明了,即知道如何去選擇法門。第五尊大焰肩佛,此名號前面解釋過,此處與前面不同。前面是代表自己權實兩種智慧的成就,應當擔負起如來家業。此處是圓滿的階段,表示以最殊勝的法門傳與大衆有緣人,得到真實受用。無緣之人亦要傳,如其今世不得受用,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他阿賴耶識中有了阿彌陀佛名號種子,甚至于無量劫之後遇到緣,也能往生。遇對一切衆生必以無上頂法傳之,念佛念出聲音,令其聞之即傳與之。我們現在有許多阿彌陀佛貼紙,他人見到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種了成佛之因。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佛在世時講一生圓滿之經僅有華嚴經一部,以善財作修行的榜樣。善財菩薩一生圓滿實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能一生圓滿,“雜色寶華”形容一個大花園,比喻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無一漏失均包括其中。第七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樹”産在印度,非常堅固,此處代表圓滿證得究竟堅固,即圓教佛果,真正大法王,亦兼表密宗,說明淨密不二。淨與禅爲不二法,一句“阿彌陀佛”即無上甚深微妙禅的境界,而且也是甚深之密,阿彌陀佛名號純粹是梵語,未翻成華語,是無上的密咒,大總持法門,包括一切大乘、禅宗、密宗、以及小乘,圓修圓證。第八尊寶華德佛,表圓滿報身。第九尊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如金剛經所說如來五眼圓明,普應群機,即見一切義。第十尊如須彌山佛,表清淨法身,宇宙萬有的本體。末後這叁尊佛表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叁身,與東方的叁尊佛,前後呼應,前面東方提出的是我們向往祈求的,末後上方叁尊佛是表我們想要親自證得的。世尊說出諸佛名號含義非常之深,暗示念佛人,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一生走的路程,經曆六個階段,應當如何遵照奉行。佛度衆生,衆生接受佛的教導有難易淺深之別,總在一個“緣”字。佛說法能啓發衆生過去善根,作增上緣。同時佛的光明與願力加持,能令心得定,智慧增長,魔不能得其便。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複有上界風輪。金輪。及叁界等。重重無盡也。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贊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贊阿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叁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衆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啓。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迹。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叁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寶。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衆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一佛不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稱贊不可思議功德,此不可思議功德,在本經中有叁件事迹可以提出,第一是西方世界依報環境不可思議。第二正報,彌陀與十方世界往生之人,其成就不可思議。第叁說法不可思議。世人常希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若讀誦這部經,依照經典所說理論與方法修行,即決定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請再看大師的注解。
我們世界的上方,有重重無盡的諸佛世界,有人懷疑要問,一切諸方都有淨土,何偏贊西方?其實諸方雖有淨土,但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因爲前面所提的叁種情況,依報環境、大衆成就、與說法圓滿,爲其他淨土所無。大師答的更妙:這人問的不高明,假使贊歎東方阿閦(音同觸chù)佛國,他又要問爲什麼偏贊東方,這完全是戲論,不值一辯。又問:何不遍緣法界?大師答覆有叁義:(一)遍緣法界,說的容易,作起來難,遍緣法界是用清淨心平等心,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圓初住菩薩的境界,凡夫作不到。心有分別執著就緣不到法界。初機學者帶業的衆生,煩惱未斷,爲他指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在修學方面就容易得心應手。(二)若單舉西方爲初機易標心故,則以東南北方爲目標亦無不可,何必一定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流通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