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P5

  ..續本文上一頁,供佛同時也利益一切衆生,此十方世界所無,惟西方如此。

  《經》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世界大衆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部份,就是說法的莊嚴,如同一個學校,老師與學生日常生活都是在學習。人的一生最好的光陰是在學校時代,一踏進社會則苦難重重。西方世界的人,生活非常自在,可以讀自己喜歡讀的書,作自己喜歡作的事。在學校聽課或聽老師說法時非常嚴肅,必須恭敬,稍有隨便,即覺失敬,威儀上就有欠缺。阿彌陀佛知道衆生心理,所以變化許多鳥來說法,大家可以隨意聽法,毫無拘束。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說諸法,大衆想聽什麼法,它就說什麼法。“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幾句包括一切諸佛所說大小乘教義。聽了佛法之後即心安理得,心安即無雜念,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五根、五力等是講的聖教,念佛念法念僧是講的修行。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雲鹙鹭。琦禅師雲是春莺。或然。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爲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五根等者。叁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類繁多,以下略舉六種,白鶴、孔雀、鹦鹉都能熟悉,可置勿論,“舍利”古時譯爲鹙鹭,宋朝琦禅師雲是春莺,也許是。“迦陵頻伽”梵語,譯爲“妙音”,未出殼時,即能發出悅耳的音聲。“共命”是一身兩頭之鳥,有兩個神識。在中國未見過,相傳喜馬拉雅山有之。爲迎合世人喜歡花鳥,阿彌陀佛以神力變現許多禽鳥,其美好非人間所有。因西方無黑夜,禽鳥說法晝夜六時不間斷。西方人蓮花化生,本無睡眠,故飲食睡眠均不需要。人類精神飽滿的時候,睡眠時間甚少,真正有工夫的人妄念少,煩惱少,其精神消耗亦少。佛陀在世時規定弟子們只在中夜睡眠,十時睡覺,午夜二時就起床。現在有人睡八小時還不夠,將大好時光浪費掉,實在可惜。凡是精神好的,生活一定快樂。

  “五根等者,叁十七道品也”。此句爲總說。經中只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種土,叁十七道品共有七種,蕅益大師又把其余叁種補說出來,這叁種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通常我們只知道叁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其實它通大小乘。佛在涅槃經中說,假如有人能觀八正道,就能明心見性,此即說明叁十七道品是大乘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叁十七品無所不攝,無量道品均在其中。也說叁十七道包括整個大乘佛法。西方是圓頓大乘,焉有小乘。“四念處”屬觀智,一般人常講宇宙人生觀,其中有迷有悟,“念”是智慧的觀察,不是念頭,“處”是所觀的境界。此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對初機學人有很大助益,常說修學很久,念佛、參禅、持咒、修定,工夫均不得力,原因是疏忽了這叁種修學基本方法。但佛在經中爲什麼不說這叁種而由五根五力說起?因爲五根五力是西方人修行的,他們對于前叁種早已修過了,不必再說。但是對于我們初學實有說明之必要。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身不幹淨,修行人利用身體成就道業,不要溺愛他,而世間人利用它造業,實太可惜。身體排泄出來的東西都不幹淨,觀自己的身體不淨,不會貪愛,怎麼會貪愛別人的身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由自身作起,不再爲這個身體操心,才能善于養生,會養生者疾病少,可得長壽。人的身體與整個宇宙是一,能順其自然必健康。例如飲食冬天要吃涼的,夏天要吃熱的。現在人相反,與自然完全不相應,所以毛病百出。中國古書禮記月令篇,講生活起居,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每月吃什麼都有詳細記載,吃的方法與燒什麼柴火,都有詳細規定,這些幾乎失傳。佛法養生的原則,視身體如同一部機器,身要動,心要靜。現在一般人身不動,養尊處優,而心則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恰恰相反。

  西方人金剛不壞身,不需要飲食,故無疾病。(二)觀受是苦。人的一生奮鬥爲了什麼?得到什麼?到了晚年更苦,活得無聊。美國老人公寓照顧老人生活算是周到,但亦難免疾病纏身,受床笫之苦,只坐吃等死而已。佛說叁界均苦。有時亦有樂,但是樂的時間不長,樂後仍苦謂之“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遷流不息,變化無常,這是真話。學佛人生活不同,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遠景。念佛身心清淨,讀經會開悟。何況經中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彭際清居士,所寫往生傳中在家男女居士臨終時預知時至有不少人,大約在明末清初時代。近四十年來在臺灣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事實俱在,絕非虛構。(叁)觀心無常。世人最苦的就是念頭停不下來,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也是六道輪回之因。佛教法門雖多,目的均是修定,方法不同,目的則一。定是本心,念頭是妄心,如何把妄心去掉,恢複本心,這是真工夫。妄心是一切妄想煩惱的根源,不但在清醒時持續不斷,夜間睡覺會作夢,妄心刹那生滅,看一切境界都是生滅的。佛在經中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看不出來。佛用不生滅的定心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是以生滅心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均有生滅,如一切動物均有生老病死。佛說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沒有念頭是一心,一心所見的是真的,乃是一真法界,動了念頭所見的是十法界。妄心無常,應舍棄,要認真修定,西方世界的人都保有常住真心。常住是不動,我們習氣重,加以環境誘惑,難以常住不動。

  (四)觀法無我。四念處前叁種是屬于我們本身的人生觀,第四種是宇宙觀,“觀法無我”之“我”字是“存在”義,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觀法無我。一般人認爲一切法都是真有的,所以起了貪嗔癡慢諸多煩惱。愚昧之人認爲身是真的,一切萬物也是實有的,所以盡情奪取,造作十惡,毫無顧忌,但是造業必有果報。後世償還起來,恐怕要披毛帶角。腦筋清醒者不造惡業,他知道人生在此,一切受用皆有定數,不再妄求。更聰明者認爲命運雖有定數而行善可以改造。有大智慧者更能超越叁界,永脫輪回。四念處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人絕無憂慮,不爲自己將來打算,斷惡修善,一切造作不爲自己而爲大衆設想,如此行之,生活環境必日漸好轉,縱然宿命中有冤家對頭,到頭來也變成好友,一切障礙也逐漸化解。生活務求節儉,能省一分即能幫助他人一分。這是可以作得到的,並非高調。我們因爲疏忽了這四種修持,功夫不得力,智慧不開,叁昧不成。倘留意及此,放下身心世界,舍己爲人,不但工夫得力,而且福慧增長,信心愈強,在生活體驗中能得到感應,絕對真實不虛。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叁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叁心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叁十七道品分爲七大類,又稱爲七科。第一個是四念處,四念處是用智慧觀察宇宙人生,就是看破,看破後若不積極斷惡修善,就變成消極,所以再說第二科四正勤。“正”是勤奮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准古今中外不同,頗有出入,應以佛法爲准。佛法以戒律爲准,戒與善不同。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戒可以出叁界,而福報則否。經論講證羅漢果即超出叁界,其所證的是九次第定,謂之出世間禅定。其余四禅八定謂之世間禅定。佛在大乘經中說過,凡與自性相應者是善,與自性不相應者爲惡。此標准太高,下手也難,若以淨宗言之,下手並不難。

  佛號是性德的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念佛人真正知道此中道理者不多,聲聲佛號都與自性相應,念佛是善中之善,止于至善。如不能達到此種境界,亦可退而求其次,以戒律爲准則,持戒即現代人所說的守法,戒是禁戒,律是法律。佛爲我們所製定的戒律與世間法律不同,世間法律是維系倫常道德,保持社會安定和平,佛法的戒律是要叫衆生出叁界脫輪回,目的不同。世間法律條文每隔若幹年必須修訂,因社會變遷很大,古今中外法律均不同。佛的戒律,千古不變,因其超越時空,佛在叁千年前所製定的戒律適合那個時代的人,助其得定開慧了生死出叁界,今天依據從前的戒律修持,依然可以得定開慧了生死出叁界。

  佛門常說的叁聚淨戒,戒律中有一大部份講威儀,即日常生活的規範。例如出家人具足戒有二五○條,其中真正戒律不多,只有四重戒,殺盜淫妄,接著有十叁條叫僧殘戒,共十七條是戒律,其他皆有關威儀,處世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飲食起居,這些亦等于一個紀念性的文件,因爲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古時印度人完全不同,要了解真正戒律的精神,然後才能知道如何持戒,在運用方面,要遵守現代人的法律風俗習慣,入境隨俗,到任何國家,應與其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求其適應。一到其他地區即能與該地區融成一片,不至于發生誤會。佛說,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拜佛拜菩薩雖亦稱善,而所得的是福,如果要想得定了生死出叁界則不可能。在經論中讀的很多,叁界六道輪回是自己造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執,起心動念都有我,我的家庭,我的財産,這是製造輪回之因,若把念頭轉一轉,想社會國家世界一切衆生,心量擴大,我執漸漸淡了,慢慢再把我執去掉,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念佛人爲什麼臨終時不能往生,即是貪戀自己的家人眷屬財産事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