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順而住。
這就是得大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道、是惡道,他都能隨順,也就是他都能隨緣啊!都能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在恒順、隨喜成就無量功德。這個又二十利了。
彌勒。是爲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爲上首。常爲衆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一句重複很多遍,重複的遍數愈多,這一句話愈重要。希望我們多聽幾遍,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修行。
(六)末世種種過惡
⒈貪求利養
再看底下一段,佛要給我們說明,現在世間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我們讀了之後,要能夠深深的警惕,處處小心謹慎防犯。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
這一句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有諸菩薩。甚爲無智。
這個“菩薩”都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今天遇到佛法了,大家受了叁歸、五戒、菩薩戒,就是此地講的菩薩。
什麼菩薩呢?
愚癡菩薩,沒有智慧啊!
行法施時。
布施裏面特別講法布施;法布施裏面第一就是講經說法,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都可以,這個現象在本省非常明顯。本省講經說法的人很多啊!
若有利養。生歡喜心。
講經說法的供養的人很多,恭敬、贊歎的人很多,他很高興、很歡喜!
若無利養。不生歡喜。
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講經的願望就降低了,甚至于沒有了。
彼諸菩薩。爲人說法。作如是心。
這是起心動念。
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呢?
雲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于我。
這一句話就是現在人講拉信徒啊!想盡方法,用種種“方便法”,現在講手段啊!抓住信徒,不讓信徒跑掉,不讓供養跑掉。你們要供養,只可以供養我,不能供養別人。你們要到道場,只可以到我道場,不可以到隔壁道場。存的是這個心,起的是這個念頭。
複更念言。雲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于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
現在這些統統都折合成鈔票了。
弘法利生起這個念頭,怎麼能相應呢?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啊!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爲人說法。
說法的目的是爲“財”爲“利”。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他就厭倦,不幹了!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或爲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系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佛在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一個人,志樂清淨的,沒有絲毫汙染的,遇到這些事情;死蛇、死狗、死人,這些東西比喻什麼呢?比喻前面的名聞、利養、果報。這些東西纏繞在身上,就像死屍、膿血、爛壞系住其頸,沒有兩樣啊!志樂清淨的人以此爲苦啊!什麼人以這個爲樂呢?無有智慧愚癡菩薩以此爲樂。這糟糕不糟糕!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當知于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複如是。于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舍而去。
這些菩薩們,我們一看就曉得,他的志樂並不清淨,他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纏縛,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幹了;名利多的地方,他就顯得勇猛精進啊!他就幹得很勤快啊!全爲了名利。但是要曉得,名聞、利養的果報決定在叁途。所以他修什麼?他修叁惡道啊!他不是修菩提道。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于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于此。徒自疲勞。
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與如來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佛教給我們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他說法是充滿了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一部經文,給諸位同修說,不能細講啊!只能點到爲止。大家回家細心去體會,要是細講要得罪很多人,所以說麻煩大了。
我在叁十年前講《禅林寶訓》,就有人打電話、送紙條給我,要修理我。說這些東西得罪人太多了,而這一部經講得更露骨,所以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最重要的,我們不要看別人的過,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毛病,這樣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別人怎麼做法,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幹。他成佛,與我不相幹;他墮地獄,與我也不相幹,我們何必去管他呢!最要緊的是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容易啊!遇到這一部經的因緣,無比殊勝。依照佛陀的真實教誨,認真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希望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脫、就能夠往生佛國,很快就圓滿菩提,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的目標。
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于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于此徒自疲勞!”
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于近住。
這一句要略微說一說。“同住”就是我們本道場裏面的,大多數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們道場常常往來的信徒。他對于道場裏面的大衆和一切信徒,總要想方法來攏絡,想方法來控製,一切聽命于他,就是這個意思。
不爲于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
他攝受這些衆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覺悟、教他了生死、出叁界;他不說這些。
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
“詐”是欺詐。這一句話,我們佛門裏頭也有一句諺語:“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這個“詐現異相”就是作怪;想種種方法叫你天天來拜。這裏面包含的也很多啊!現在有很多特別強調神通感應的,“神通感應”就是異相。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有,決定不能夠宣傳。我們這個道場也曾經發現過——大家來照相的時候,照的有光、有異相,我們把那個相片都撕掉了,這個不好。如果大家貪著其事,容易著魔啊!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魔也好一概不要,這個道場就能平安無事,就能夠維護正法。
入于王城。國邑。聚落。
“王城”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國邑”是大都市。“聚落”就是村鎮,鄉村、鄉鎮。
而實不爲。利益成熟。于諸衆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他們在這些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聞、利養,不是真實利益、成熟衆生。“利益”跟“成熟”有一點差別,“利益”是教你接觸到正法,把佛的正法介紹給你;“成熟”是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真的往生極樂世界,真的脫離輪回了。所以不能往生、不能離開六道輪回,你得的是利益,但是不算成熟;成熟是圓滿的利益。這樣他行法施,現在講的他弘法利生,爲的是什麼?佛在此地用一句問話,叫我們自己去反省。
⒉佛不言說十五種邪法
下面佛明白的告訴我們,有十五樁事情佛不言說,實在說這一段是世尊舉例子來給我們講,不只這十五樁事情啊!希望從這個例子,我們能夠體會、能夠明白,哪個是正法?哪個是邪法?我們看經文:
彌勒。我不說言。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不這樣說。
有希求者。爲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這是第一條。因爲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仿冒啊!妖魔鬼怪很聰明,佛法裏頭好的名詞,他都拿去用了,一些衆生迷惑顛倒都上當了。佛法的招牌很好、很響亮啊!其實裏面不是這回事情。所以清淨法施,法施清淨,如果他對衆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這樣說法。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絕沒有絲毫求的念頭。麻煩啊!
我這一次回來,還有同修來給我說他們想印經,要來問我這個能不能印,那個能不能印。我不管這些事情!你們愛印,你們自己去印。我們的東西都沒有版權,你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只要你自己想一想:我這個做是對的。對社會、對衆生有好處的,你盡管去做,不要來問我;我怕麻煩啊!我都怕麻煩,那諸佛菩薩不是更麻煩了;是不是?他怎麼會管這些事情呢?所以心地清淨非常重要。第二、
我不說言。貪汙心者。能成熟衆生。
心裏面有貪、瞋、癡、慢這些煩惱啊!這一句話就是煩惱沒斷。自己煩惱沒斷,你怎麼能成熟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啊!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爲利益事。
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同修們,想修積功德,佛經上講積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歡喜,我們要認真去做了。怎麼去做呢?如果有這一些事、這一些意念,那就錯了。
你有沒有貪圖尊重、供養?
有沒有貪圖享受?
有沒有貪圖攝受不淨之物?
什麼叫“不淨之物”?
這個自己要曉得、要明了。這裏面包括的範圍也很廣。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布施供養,如果用一個手段,叫這一切大衆不是甘心情願的供養——逼迫他來供養的,這個供養就不淨。
怎麼逼迫呢?
找一些比較近的人,先告訴他:你們要寫供養多寫一點。後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到時不能不供養,不供養面子下不來,其實內裏頭不甘心、不情願,但是又不能不做,這叫“不淨之物”。
我只舉這一個例子啊!這一些事情多得很,所以學佛的人學得很辛苦,壓力很重啊!佛菩薩教我們學佛學的得大自在,天天學得歡歡喜喜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的人愁眉苦臉,這裏面的因素很複雜很複雜。下面佛說了,
何以故。爲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衆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不能令一切衆生安住在正信上,他那個信願都不是真的。
下面這一段經文也是世尊所不說的,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時期有一些愚癡菩薩;而實際上後面經文也說到,這是魔王的子孫在這個時代,他來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壞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實際上是來破壞佛法的。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
無意爲什麼也破壞佛法呢?
被魔控製了,他自己並不曉得這麼做是破壞佛法,他還以爲修積無量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省…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