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一個意思呢?淨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的啊!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此地說“非諸凡愚”,換句話說,
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不是凡夫啊!
真的嗎?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不是說得很清楚——不是凡夫啊!
你是什麼人呢?
如來第一弟子啊!
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要發這種心,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啊!所以“不善丈夫”、愚癡的人、煩惱重的人,他決定發不出來,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麼這十種心就重要了。我們發不出來,就知道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要努力把自己的障礙克服,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使我們得佛的加持,這個經教就是加持。我們真的覺悟了、真正肯幹、肯學了;肯學就是你肯發這個心了。
何等爲十。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條裏面慈悲列在前頭。佛法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裏面最重要的,于一切衆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傷害一個衆生,對那個衆生的真實利益有所損毀的,你的慈悲心沒有了。
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衆生,不能叫衆生因我而起煩惱,那你的悲心就沒有了。“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衆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存心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啊!
苦是什麼?
叁界苦!輪回苦啊!真正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念佛往生,這一生真的能出離輪回。修學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一切衆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學其他的法門,未必能斷煩惱。念佛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有工夫了,能把煩惱伏住,這樣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一面讀經,一面還是有妄念。”問我:“怎麼辦?”
我說:“你學了多久了?”
“二、叁年了。這是什麼原因?”
“工夫不得力。還有可能,你不會用功,所以工夫不起作用。”
會用功的人,那個佛號怎麼念法呢?
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幾萬聲。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煩惱習氣,你當然起念,你不起念就不是凡夫,是菩薩了。六道凡夫一定會起念頭,所以起念頭不怕,怕的是你覺得太遲了。
我們這一個法門裏面什麼是覺呢?
“阿彌陀佛”就是覺。我念頭一起,不要去想這個念頭是善念、惡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也不行。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不行啊!所以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轉過來,這叫會念佛。你能在這上注意、在這上用功,有個二、叁年,你的妄念自然少了,這個時候工夫就得力了。當然這裏頭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前面講要破迷、開悟啊!
悟個什麼呢?
悟人間這種種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覺悟明白了,這就放下了——你心裏面憂慮、牽挂放下了,對于你工夫得力有大幫助。所以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是教你看破,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因妄念、煩惱而造作惡業呢?這是最愚癡的、最不值得的。所以一定要看破、要放下,這個佛號就用得上力。能夠有這個工夫,好的,二、叁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有把握啊!所以慈悲心重要啊!
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佛念得再好,甚至于工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爲什麼呢?
因爲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海會大衆,心理上有障礙。你到那裏,看不慣他們,他們也看不慣你,不能同住啊!所以你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十心。這十心有一條,下面九條統統具足。如果你說我有九條,還有一條有點問題,你十條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能把它看做十個,它是整體的,一體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一條都不能欠缺啊!
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佛的“正法”,我們現在所修學的淨宗法門——五經一論,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決定不會回頭、不會更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我就守定這個法門。對待別人也用這個法門勸勉,自行化他居于正法。
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前面第叁是對自己選修的。像我們學校念書,我念這個科系,對這個有信心,決定不改,我四年就畢業了。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學,在佛法裏是不同法門、不同宗派的,我們要尊敬,不能誹謗啊!所以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承認、認可、同意。他那個法門也是無上法門,也可以拿學位、拿博士啊!不能有執著心。執著我這個第一,他那個第二;我殊勝,他不如我,你這就自贊毀他。那個法門是佛說的,你謗佛;法,你謗法;依照那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你謗僧。雖然你這一門修得很好、很不錯,因爲你誹謗叁寶,不能成就。“誹謗叁寶”,諸位看看《戒經》裏面結罪——阿鼻地獄啊!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修學其他法門的?
《華嚴經》上五十叁參是好榜樣。就是此地所說的,五十叁位菩薩,每一個人自己都修一個法門,談到其他的法門,就告訴善財說,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不如那些菩薩,我不懂那些法門,你向他們去請教。自己謙虛,贊歎別人啊!
有些人聽到你這個說法——
奇怪!你既然贊歎那個法門,你爲什麼不修那個法門呢?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老法師邀我到他們道場去講開示,他那個道場——禅宗道場,參禅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那裏去極力贊歎禅、贊歎道場、贊歎法門、贊歎法師、贊歎大衆同修。贊歎完了,人家問我:“法師,禅這麼好,你爲什麼不修呢?”
“我不是那個根器啊!”老老實實回答。
參禅要上上根人才能開悟啊!我是下下根人,我怎麼能夠比得上他們。我說真話,我老實念佛,帶業往生就很幸運了。記住,自己要謙虛,懂得贊歎別人,要與不同法門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彼此互相贊歎,互相謙虛,佛法就興旺啊!不要認爲自己修得不錯,就感到值得驕傲,就傲慢了,瞧不起別人、瞧不起其他法門,不知道最後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這個經上對于這個道理、這一樁事情講得很多,所以“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這是佛在這經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誡我們。“利養”不得了啊!一沾上前途就毀掉了。利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這是增長道心。如果貪著利養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舍不得去啊!這個地方利養你放不下,大麻煩!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貪著,決定不能夠要求,縱然別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許多地方,人家請我去講經,我首先告訴他們不要宣傳,人家要作海報,還要登報紙,這決定不可以。頂多你們自己家裏信徒,打個電話、發個簡單通知告訴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廣告召集好多人來,不是好事情啊!頭一天把那麼多人找來了,人家聽我們講一講並不怎麼樣,第二天就不來,人就少一半了,你說這個道場多難看啊!沒見過面好奇來了,結果一看不怎麼樣嘛!道場聽衆一天比一天少,衰相啊!這個要懂得啊!我不宣傳,第一天來叁個人,第二天來五個人,這個道場興旺之相啊!——我這兒人一天比一天多啊!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廣告,不能像唱戲一樣,那是要作秀,不可以啊!你能夠離開這個利養、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淨法喜;這個“意樂”就是我們講的法喜充滿。
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這是我們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一時一刻都沒有偏差。
目標在哪裏呢?
“求佛種智”。“種智”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學佛爲什麼?
就爲這個啊!不爲其他。我們得正覺,就等于阿羅漢;得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圓滿成佛了。這是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爲這個。因爲在這個世界障礙太多,修學環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還是爲這樁事情。
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一切衆生?
這裏面沒有分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尊重”,對一切衆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修敬,“敬”是什麼呢?敬是性德。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修禮敬諸佛。這個“衆生”是廣義的意思。一切法都是衆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我們這個身體衆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桌椅、板凳還是衆緣和合而生的。這就說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尊重、恭敬,這叫學佛啊!這個心是菩提心,覺悟了。覺悟的心,他一定是這樣做的;不能這樣做,迷惑顛倒,他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會尊重、恭敬別人。
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這個地方是叫“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不可去看、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産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這個心裏一有貪著、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