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哪些是做錯?晚課是反省。做對了的,明天繼續要保持,做錯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這個早晚課做得就有功德了。決不是敲著木魚念著經,念給佛菩薩聽,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關,這樣做早晚課,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造什麼罪業?佛菩薩又不在面前,你頂多塑一個像或者畫一個像;對著塑像、畫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騙它一次,晚上又騙它一次,你這個心太殘忍了,這是莫大的罪過。今天學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別希望同修們,要懂得早晚課之精神、意義所在,就是此地講的“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天不知道過失,你就“安于自是”,自以爲是,這是大病。一天沒有過可改,你就沒有辦法進步。不能進步,換句話說,你決定退步。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後面這幾句話感歎!不是沒有聰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這是給我們提出警告。爲什麼這些人道德不能夠天天在增長?德業爲什麼不能夠天天在擴張?都是“因循”兩個字害了。“因循”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講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沒有認真努力。在德學功業上,沒有認真努力去做。最後: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這是這一篇最後的結論。特別強調雲谷禅師教導他立命的學說,這種學說精純到極處,“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極處;“至真、至正”,“真”是決定沒有虛妄,“正”是決定沒有絲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學,改造了命運。命裏沒有功名,他得功名;命裏沒有兒女,他得了兒子;命中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這是足以證明,雲谷禅師的教誨正確沒有錯誤。
了凡先生這幾篇文字,原來是教訓自己子孫後裔的。他的後代也不錯,知道這些寶貴的理論與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諸大衆,希望社會大衆都能明了立命之學,都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我們這一個地區、這一個國家,乃至于擴展到這一個世界,人人都能夠依照這個教誨來修學,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這是中國古聖先賢他們的心量,他們的德行。這一篇就介紹到此地。
接著我們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過之法”,第叁篇是“積善之方”,這兩篇是重點、是重心。要用佛經的方法來說,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叁篇是“正宗”,最後一篇稱爲“流通”。我們用叁分來看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立命之學”懂得了、明白了,從哪裏下手?一定要從改過下手。人既不是生來就是聖人,怎麼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這個意思是說,有了過失不怕改,要有勇氣改過,要有決心、要有毅力來改過。所以,他把改過的這些道理、方法,教訓他的兒子,小小過失都要改。我們一般人,因循、得過且過,疏忽了小過失。小小的惡念沒有把它看重,于是小過失養成大過失,小的惡念慢慢養成大的惡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現在我們來看正文。第一段是講“改過之因”。避禍納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禍福決定有預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開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記載: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春秋時代,孔子就生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還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許多諸侯對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陽奉陰違,各自都有私心擴展自己的勢力,所以春秋是一個動亂的社會。孔子生在這個時代,也是感慨萬千!那個時候的諸大夫們,“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助手,大概像現在政治組織裏面部長、總理,都屬于大夫這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見人多了,學識、經驗豐富,看到這個人的舉止,聽聽這個人的言語,“億而談其禍福”,“億”是猜想,想到他將來的吉凶禍福,都能夠說得很靈驗。這些事情在《左傳》、《國語》,《左傳》、《國語》都是左丘明的著述,“諸記”,像《公羊傳》、《谷梁傳》,許許多多的記載,我們都可以明確的看到。這就是說明,吉凶禍福它有預兆。文接著說: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人心裏頭存的善惡念頭,你所造的善惡業行,瞞不了人。你能夠欺瞞愚人,你瞞不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種人你瞞不過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現在世間還是有這種人,我一生當中就遇到好幾位。我這叁個老師都非常難得,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都有這個能力。接觸大衆,有時候偶爾也談談,“某人命很薄,沒有福、沒有壽”,“某人心地純厚,積功累德,將來必有福報”。他們也能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對于福薄的這些人都生憐憫心,教他改過修善,創造命運。我年輕的時候,就是屬于沒有福報、短命,屬于這一類的。我肯學,肯聽老師的話,所以老師特別的憐憫我,教我改造命運,自求多福。所以這些預兆都非常的明顯。“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心裏頭起心動念自然表現在外面,就是言語動作。怎麼個看法?這裏提出一個原則:
【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
這是觀察人兩個原則:你看到這個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處處能替別人著想,這個人將來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是爲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損人利己,對于自己沒有好處的他決定不做,對人很刻薄,這些人沒有福報。縱然他眼前有福報,眼前有福報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爲他存的心不善,行爲不善,他的福已經折了,折了還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報一生享不盡,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孫孫都享受到。這是事實真相。
【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世俗人沒有這個學問,沒有這個常識,眼光就像被東西遮住,我們現在人講“白內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麼都看不見了,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沒有辦法預測,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不是這個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著說: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這是說明禍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預測得相當准確的。我們能不能得到這個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話他就說出來了,“至誠合天”,我們要想有這種能力,只要把這四個字做到就行了。我們以真誠起心動念,合乎自然的法則,“天”就是自然法則,不加絲毫意思在裏面。絲毫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絕不加絲毫妄想、分別在裏面,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了。心地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力現前了。
一個人福報快要現前,你看他,“觀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夠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對人厚道,我們就能夠推想到他的福報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們就曉得,他的災難愈來愈近。這是小。大,觀察這個社會,觀察一個家庭,觀察一個團體,乃至于觀察國家、世界,沒有不准確的。這裏面有道理在,有學問在,決不是妄言。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這一生當中,特別是將來的吉凶禍福,應當從這個地方反省,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純善,自己可以肯定災消福來。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語欺騙衆生,行爲不善,自己要警惕,禍患災難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世界,無不如是。下面是講“改過之基礎”。
【今欲獲福而遠禍】
這就是趨吉避凶。
【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所以這兩篇,“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排列的順序就從這兒來的。我們沒有談行善積德之前,先要講改過。爲什麼?過如果不改,改得不徹底,改得不幹淨,雖然修善,善裏面夾雜著惡,善也不純,善的功就不能夠顯著。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