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有哪些是做错?晚课是反省。做对了的,明天继续要保持,做错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这个早晚课做得就有功德了。决不是敲著木鱼念著经,念给佛菩萨听,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关,这样做早晚课,不但没有功德,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佛菩萨又不在面前,你顶多塑一个像或者画一个像;对著塑像、画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这个心太残忍了,这是莫大的罪过。今天学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别希望同修们,要懂得早晚课之精神、意义所在,就是此地讲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天不知道过失,你就“安于自是”,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你就没有办法进步。不能进步,换句话说,你决定退步。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后面这几句话感叹!不是没有聪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为什么这些人道德不能够天天在增长?德业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在扩张?都是“因循”两个字害了。“因循”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在德学功业上,没有认真努力去做。最后: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这一篇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这种学说精纯到极处,“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极处;“至真、至正”,“真”是决定没有虚妄,“正”是决定没有丝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学,改造了命运。命里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这是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没有错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原来是教训自己子孙后裔的。他的后代也不错,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都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一个国家,乃至于扩展到这一个世界,人人都能够依照这个教诲来修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心量,他们的德行。这一篇就介绍到此地。

  接著我们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过之法”,第三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是重点、是重心。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称为“流通”。我们用三分来看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立命之学”懂得了、明白了,从哪里下手?一定要从改过下手。人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这个意思是说,有了过失不怕改,要有勇气改过,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来改过。所以,他把改过的这些道理、方法,教训他的儿子,小小过失都要改。我们一般人,因循、得过且过,疏忽了小过失。小小的恶念没有把它看重,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第一段是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开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记载: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孔子就生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对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阳奉阴违,各自都有私心扩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春秋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孔子生在这个时代,也是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大概像现在政治组织里面部长、总理,都属于大夫这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见人多了,学识、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亿而谈其祸福”,“亿”是猜想,想到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能够说得很灵验。这些事情在《左传》、《国语》,《左传》、《国语》都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像《公羊传》、《谷梁传》,许许多多的记载,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它有预兆。文接著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里头存的善恶念头,你所造的善恶业行,瞒不了人。你能够欺瞒愚人,你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种人你瞒不过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现在世间还是有这种人,我一生当中就遇到好几位。我这三个老师都非常难得,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接触大众,有时候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也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属于没有福报、短命,属于这一类的。我肯学,肯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的怜悯我,教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所以这些预兆都非常的明显。“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心里头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外面,就是言语动作。怎么个看法?这里提出一个原则: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这是观察人两个原则:你看到这个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处处能替别人著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损人利己,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他决定不做,对人很刻薄,这些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眼前有福报,眼前有福报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为他存的心不善,行为不善,他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孙孙都享受到。这是事实真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世俗人没有这个学问,没有这个常识,眼光就像被东西遮住,我们现在人讲“白内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么都看不见了,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没有办法预测,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这个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著说: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的。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话他就说出来了,“至诚合天”,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行了。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丝毫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绝不加丝毫妄想、分别在里面,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现前了。

  一个人福报快要现前,你看他,“观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够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难愈来愈近。这是小。大,观察这个社会,观察一个家庭,观察一个团体,乃至于观察国家、世界,没有不准确的。这里面有道理在,有学问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一生当中,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这个地方反省,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无不如是。下面是讲“改过之基础”。

  【今欲获福而远祸】

  这就是趋吉避凶。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两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排列的顺序就从这儿来的。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讲改过。为什么?过如果不改,改得不彻底,改得不干净,虽然修善,善里面夹杂著恶,善也不纯,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六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