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的理念

  本文摘自《淨空法師專集》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是老法師修學教化的基本理念。老法師誨人不倦地以此來勸化他人,自己亦終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九年開始在臺灣講經弘法以來,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終,老法師不厭其煩地闡釋“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是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須”等思想,讓社會大衆重新認識佛教,並且也極力提倡孝道、師道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四十余年的弘法曆程中,法師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法緣非常殊盛,所到之處極受當地社團、學校及四衆弟子的尊敬和愛戴。淨空老法師的思想體系蘊含豐富,博大精深,現試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對其加以說明,俾使我們能對老法師的思想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一】、以教育弘揚佛法

  ①、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

  在淨空老法師倡導下,一九六二年起便創設“華藏法施會”以印送佛經善書,無條件贈送給需要的人。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臺北成立。基金會秉持“促進道德,推展佛慈,闡發倫理”的宗旨,多年來以贈送經書及佛教音像製品、舉辦佛學講座、捐助獎學金等爲主要弘法方式。先後翻印《大藏經》及佛教曆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複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目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經典及音像製品贈送範圍已由原來的亞洲、美洲地區擴展至澳洲、非洲和歐洲地區的許多國家。單單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就達到兩百多個,所贈送的經典總數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余萬冊。數十年來,“華藏法施會”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已累計贈送經典善書千余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②、佛教是教育

  按淨空老法師的指導思想,凡是新的淨宗學會成立,首先所要進行的會務重點便是印贈經書、流通音像製品,展開佛教的“正名”活動。淨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教淪落爲宗教,並且被納入低級的宗教(西方觀點中的多神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爲一名現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應該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們和佛陀之間的關系。我們稱佛爲“本師”,他老人家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他和我們之間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非常明顯的教與學的關系,而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存在所謂的“父與子”的關系或“主與奴”的關系。佛教的教學是非常藝術化的教學,每一尊佛像,每一種儀式,每一個供養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學工具,都有無限深廣的表法意趣。如果我們進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學佛、如果想作菩薩,第一步便要從“歡喜大度”修起。要學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時時笑面迎人,不生煩惱,對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這樣,我們才有資格進入佛門薰修。由此看來,這“微笑運動”還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種種供奉儀式,各有其表法深意。如果我們現在只是把佛菩薩當成偶像加以崇拜,以爲多燒幾支香,多磕幾個響頭,便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便能升官發財,這是迷信!這簡直是對佛菩薩教學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不按照佛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去學習,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這完全與佛教化的宗旨相違背,也完全脫離了佛陀教育的本懷。

  所以,老法師四十余年來,一直推行“佛教是教育”的理念,並在一切場合、聚會和演講中對此概念加以闡述和論證,使聞者無不颔首稱是。所以由“淨宗學會”的命名中,我們即可以看出法師的一番苦心,雖然此名在二戰後即由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但一直以來,並未落實到實際修學生活中,淨空法師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才真正把夏老居士的理想變成現實。

  ③、在祖國各地設立獎學金

  在普通社會教育方面,淨空老法師也作出非常引人矚目的成績。一九九叁年法師在北京大學、複旦大學、遼甯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及南京市第一中學(淨空法師早年母校)五校第一次設立“華藏獎學金”。一九九八年老法師又在另外叁十所學校設立“孝廉獎學金”。在這短短五年中,法師在祖國各地大學、師範大學(學院)、中學所設立“華藏獎學金”及“孝廉獎學金”的學校共達八十八所(其中師範大學(學院)叁十所,大學(學院)二十九所,民族及醫科學院(大學)兩所,中學二十四所,小學叁所),每年單單用于頒發獎學金的款額就達二十萬美元。

  由獎學金的分配情況,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師範大學(學院)是“華藏”及“孝廉”兩獎學金的主要受惠者。淨空法師十分贊同《禮記~學記》中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的思想,法師認爲教育可以救國,教育可以興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文明進步、社會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而教師素質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取得這些成果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雖然,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喪失與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傳播形成強烈的反差,但依老法師的思想:只要我們在教學上下功夫,給少年兒童從小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從小就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産生認同感和自豪感;並逐漸教育青年人拓開心量,包容他人,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使它們“古爲今用”;對于外來文化采取有取有舍“洋爲中用”的態度,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一定會充滿希望。當然,雖說教師是從事這些工作的中堅分子,但必須有賴政府的支持和社會賢達的配合。讓淨空老法師十分欣慰的是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已做了很多很多,並且“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一直以來就被各級領導所重視和提倡。

  【二】、以講學培養人才

  ①、人才是佛教發展的保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國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談會上,曾說過一句令國際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懷的話,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其言之懇、語之切、心之真令在場者無不爲之動容。

  自樸老的上海講話發表之後,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重視和培養佛教接班人的熱潮。這股熱潮至今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激蕩著,發揮著不可思議的神奇作用。各類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紅牆綠瓦中矗立起來,一批批的寺院管理和弘法人才,也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毋庸置疑,這次會議爲中國佛教的發展和法門中興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礎。尤其讓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自“文革”之後,中國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能在極短時間內,運用極其有限的師資和資金,在頗爲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一大批頗有素質的佛教後繼人才。淨空老法師對于這個成果非常認同和贊歎,于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時亦常常提到。

  對于祖國的佛教教育事業,淨空老法師一直以來寄予無限厚望和滿腔熱忱,老法師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國的大地上教書育人,課徒醒衆,但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美好的理想一時無法變成現實。于是,老法師遂走向國際弘法的道路,並于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居住美國期間,由于在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方面貢獻卓著,一九九五年被美國德州州政府及達拉斯市政府分別贈予“榮譽州民”及“榮譽市民”的稱號。但“葉落歸根”的觀念仍然占據著老法師的思想,遺憾的是因緣一直不是那樣純熟和遂人所願罷了。

  ②、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

  一九七七年老法師應邀于香港弘法,八七年起應邀于新加坡弘法,于此兩處法緣深厚,每年幾乎是例行往返講經弘法。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誠邀老法師來新講經,並主持“弘法人才培訓班”的日常教學工作。當老法師得知第一屆所有受訓法師都來自祖國大陸時,歡喜之情溢于言表。能爲祖國佛教界培養一批講經弘法人才、能將自己所學奉獻給祖國佛教事業,是老法師多年來的心願。第一屆九位法師圓滿結業後,在老法師的殷切期望和鼓勵下歡喜而歸。“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屆弘法人才培訓計劃的成就,在國內産生了極大的影響,要求赴新培訓的申請信雪片似的飛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商量後,遂決定將培訓名額大幅度增加。這樣,依來信先後錄取的原則,來自國內各省市的叁十位法師,在一九九六年底參加了第二屆培訓班。緊接著第叁屆和第四屆分別在九七年九月和九八年叁月成功開辦。

  截至目前,弘法人才培訓班共開辦四屆,接受了來自祖國大陸、美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法師居士七十余位(其中來自國內的法師共六十八位),這些法師現已分別在各自的寺院或應邀至各地正法道場講經弘法。弘法人才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無疑爲中國佛教注入一股強有力的新生力量,在一定層次上改善了佛教界說法人才奇缺的困境。

  ③、開辦“華嚴班”

  一九九八年中,淨空法師應邀在居士林開講《華嚴經》,對于這部“佛門第一經”的開講,四衆弟子感到無比歡喜。爲此,居士林特意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在國內鑄造了兩座銅塔運至林內安置(此二塔目前是世界最大之銅塔),並命名爲“華嚴雙塔”,以紀念《華嚴經》在新加坡開講。同時,爲了繼承華嚴經義及對整體佛教經藏有一個透徹的了解,“華嚴班”遂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正式啓動。

  進入華嚴班學習的共有十二位法師,其中決大多數曾經參加過前幾屆的講經培訓,並且百分之九十來自祖國大陸。目前他們除了每日聽…

《淨空法師的理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