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P2

  ..續本文上一頁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六、《觀經》曰:“若有衆生願生彼國,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十七、《菩提心義》雲:“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于此。”

  十八、《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十九、《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二十、蓮池大師《疏鈔》曰:“還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二一、徹悟禅師曰:“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二二、《彌陀要解》雲:“信願持名爲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二叁、《彌陀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大本《阿彌陀經》(指《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正與此同。”

  二四、《彌陀要解》雲:“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二五、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曰:“毗盧舍那,以此阿字名爲秘藏。”又曰:“叁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衆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二六、《要解》曰:“由實聖(指小乘初二叁果)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權示現之菩薩)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指涅槃),權聖機盡(指度生之緣已了),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二七、《要解》雲:“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

  二八、《疏鈔》雲:“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二九、《要解》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複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

  叁十、《要解》雲:“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叁不退”。又雲:“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四、方便力用

  一、《大毗盧遮那經》雲:“菩提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

  二、《觀佛叁昧經》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叁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衆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永背叁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叁者,勸令父王行念佛叁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又雲:“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叁、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四、《觀經》雲:“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五、《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又雲:“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

  六、《彌陀疏鈔》雲:“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雲:“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雲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

  七、《圓中鈔》曰:“四明雲:“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故《大經》雲:“世谛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谛,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谛故。”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谛,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衆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

  八、《彌陀要解》雲:“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九、《大經合贊》雲:“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五、所被根器

  一、《疏鈔》雲:“前叁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二、《疏鈔》雲:“又複世人,雖行衆善,于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于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爲器。”

  叁、《觀經四帖疏》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又雲:“又看此《觀經》定善及叁輩上下文義,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

  四、《觀經四帖疏》雲:“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五、《合贊》雲:“第十八願,十方衆生,叁輩衆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複雲:“如元曉雲:“四十八大願,初先爲凡夫,後兼爲叁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爲凡夫,兼爲聖人也。”

  六、《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忏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衆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七、《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八、《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

  九、《彌陀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十、《要解》雲:“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十一、《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爲“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並雲:“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雲:“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六、藏教所攝

  一、《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衆差別。爲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

  二、《淨影疏》雲:“龍樹雲:“佛滅度後,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法藏,爲聲聞藏。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诃衍爲菩薩藏。”《地持》亦雲:“佛爲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爲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爲聲聞藏。說菩薩行,爲菩薩藏。””

  叁、《思益經》雲:“得說法正性者,不從一地生于一地。”

  四、《楞伽經》雲:“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

  五、《五教章》雲:“或分爲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爲漸。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爲頓。”

  六、隋代慧遠師(即淨影)判本經曰:“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爲根熟人頓教法門。雲何知頓?此經正爲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

  七、明大佑師判小本曰:“漸頓之分,此屬頓教。”

  八、清代彭二林居士于《起信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

  九、日釋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判本經曰:“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

  十、《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然彼許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叁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爲頓中之頓。”

  十一、日溪師雲:“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于圓滿速疾利益。”

  十二、《圓中鈔》雲:“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叁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爲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爲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指阿鞞跋致,義爲不退)。………故知此經爲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十叁、《甄解》雲:“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

  十四、《甄解》稱本經爲:“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十五、《彌陀要解》雲:“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