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净空法师著
前言
概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壹、前言
一、清代彭绍升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
二、日本释道隐曰:“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
三、梅光羲居士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四、《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又云:“是心作佛。”
六、彭绍升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一、《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二、《华严性起品》云:“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
四、《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五、蕅益大师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日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
七、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八、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九、唐海东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
十、《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一、《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十二、《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十三、《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十四、《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十五、《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十六、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十七、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
二、本经体性
一、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
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南岳怀让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又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四、《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五、《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六、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七、世亲菩萨《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八、明蘧庵大师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九、幽溪大师《圆中钞》曰:“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即指实相)。”
十、《弥陀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三、一经宗趣
一、《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二、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
三、《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
四、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
五、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
六、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
七、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八、《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九、《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
十、《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十一、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十二、《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十三、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十四、《宗要》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十五、《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