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P32

  ..续本文上一页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

  四、《汉译》云︰“闻无量寿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

  五、《宋译》云:“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

  六、《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七、《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

  八、《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

  九、《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

  十、《净影疏》云︰“是故已下,劝学此经。以此经中说无量寿,闻获大利。故设大火满三千界,亦须从过听受此经,况余小难。”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一、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

  二、《青龙仁王经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

  三、《弥陀要解》曰︰“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四、《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五、《法华经化城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六、《智度论》云︰“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七、《智度论》云︰“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

  八、《大日经疏一》曰︰“梵云萨婆若耶,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

  九、《大日经疏一》曰︰“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又“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大悲为根者,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方便为究竟者,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十、《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十一、《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能为人说。”

  十二、又曰︰“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十三、《弥陀要解》曰︰“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即本经,文见《独留此经品》)。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十四、《安乐集》曰︰“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十五、《金刚经》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十六、《仁王经》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十七、《俱舍论》曰︰“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

  十八、《普贤行愿品》︰“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十九、《笺注》云︰“专心,谓心专一不杂余念也。”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一、《会疏》云︰“所当为者,当为往生愿行者也。皆可求之,能顺佛经可得之也。”

  二、善导大师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三、《净影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者,举彼未来法灭尽事。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一切皆过,名为灭尽。”

  四、《法住记》云︰“人寿极长至十岁。刀兵劫起,互相诛戳。佛法尔时暂灭。增至百岁后,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相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不息。至七万岁时,(宾头庐等)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一时俱入无余涅槃。”

  五、憬兴云︰“当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故云经道灭尽。”

  六、望西师云︰“(善导)大师弥陀垂迹。慈恩观音化现,所解不轻,以为依凭。”

  七、《净影疏》曰︰“佛以慈悲怜悯众生,故法灭后,独留此经,百岁济度。以此经中开示净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大涅槃经》显示佛性,圣人先隐,为是先灭。此经教人厌苦求乐。济凡中要,为是后灭。”

  八、《净影疏》曰︰“值斯经者,所愿皆得,明留之益。法灭尽后,百年闻者,尚得利益,往生净土。况今闻者,何有不生。”续云︰“定得往生,莫自疑虑。”

  十、《资持记》云︰“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示现生灭),拯接群品。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

  十一、《净影疏》云︰“明值佛难。世当佛时,名之为值。目睹称见。此皆难也。诸佛经道,难得闻等,明法难闻。于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为得。耳听曰闻。亦可领诵名之为得。耳餐(餐,采取也。)称闻。此等皆难。”

  十二、《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十三、《圆觉经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

  十四、《安乐集》依《法句经》曰︰“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缰绳,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该经复云︰“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

  十五、《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六、《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七、《圆觉大疏》曰︰“善达觉性,不因修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

  十八《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况世间梦幻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

  十九、《称赞大乘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

  二十、《大疏》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

  二一、《大论》曰︰“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二二、《称赞大乘经》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三、《大疏》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时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复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橙同凳)、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

  二四、《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

  二五、《净影疏》曰︰“余义余经,处处宣说。开显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甚难。”

  二六、《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薰也。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超出诸善故;众机通入报土故(种种根机悉生报土);一生成办故。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故云难中等。”

  二七、《法华经方便品》云︰“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二八、《金刚经》曰︰“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是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二九、灵峰《破空论》释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

  三十、《金刚经》云︰“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一、《往生论注》云︰“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上。”

  二、《智度论》云︰“是故知无法胜涅槃者。”

  三、《往生论注》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

  四、《大明法数》:“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又名无障碍法界。今此经所宣,正是如来事理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甚深之法也。”

  五、《金刚经》曰︰“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六、《破空论》释云︰“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