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P31

  ..续本文上一页”。”

  九、《会疏》曰︰“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十、昙鸾师曰︰“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不可称量),非相形待(不可对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应有知有之智。法若是无,亦应有知无之智。诸法离于有无。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离此四句。”

  十一、《起信论》云︰“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十二、元晓师《宗要》云︰“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

  十三、《无量寿经起信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十四、《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十五、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

  十六、《观经》中下品下生“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一、《嘉祥疏》曰︰“转轮王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喻其净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过。金锁喻花不开。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喻于花中受快乐自在。合喻可知。”

  二、《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

  三、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

  四、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

  五、《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

  六、望西云︰“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

  七、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

  八、望西云︰“五百年终,宿障微薄,识其本罪,而生悔责。依悔责故障尽,即到阿弥陀佛所。”

  九、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耳。”

  十、《嘉祥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

  十一、《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时义。”

  十二、昙鸾师云︰“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

  十三、《无量寿经钞》曰︰“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当明信矣。”

  十四、《千手经》云︰“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中,轮转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

  十五、《千手经》曰︰“于后阎浮提,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嗔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

  十六、《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十七、灵峰《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

  十八、《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十九、《涅槃经》曰︰“涅槃名为无相。”

  二十、《演义钞》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

  二一、《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二二、《金刚经》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三、《破空论》释曰︰“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扬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

  二四、《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二五、《破空论》释曰︰“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一、《无量寿经钞》云︰“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

  二、《会疏》曰︰“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

  三、《大论》云︰“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

  四、《论注》云︰“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愿生彼者,当为此耳。”又云︰“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

  五、《无量寿经起信论》曰︰“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

  六、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彭氏《起信论》释曰︰“正宗者,一、首明法华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二、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三、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今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四、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

  九、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之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

  参、流通分

  一、全经三分,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一、《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

  二、黑谷《大经释》(节录)云︰“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

  三、《大论》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