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九、《會疏》曰︰“不了佛智者,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爲佛智所建,疑是故,爲不了佛智。不思議智者,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雲不思議智。念佛往生,爲不思議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議智。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衆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故名不可稱智。念佛往生,爲不可稱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稱智。大乘廣智者,于諸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念佛往生爲大乘廣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位分高出,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今此念佛往生,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疑是故,雲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十、昙鸾師曰︰“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不可稱量),非相形待(不可對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若是無,亦應有知無之智。諸法離于有無。故佛冥諸法,則智絕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離此四句。”
十一、《起信論》雲︰“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十二、元曉師《宗要》雲︰“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
十叁、《無量壽經起信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若于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十四、《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十五、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
十六、《觀經》中下品下生“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一、《嘉祥疏》曰︰“轉輪王喻無量壽佛。七寶宮殿喻其淨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過。金鎖喻花不開。褥不異(指飲食衣服,如轉輪王)喻于花中受快樂自在。合喻可知。”
二、《淨影疏》雲︰“明胎生者,無余苦事。但五百歲不見叁寶,不得修善,用此爲苦。以此苦故,雖樂不樂。”
叁、義寂雲︰“但望勝樂,劣樂爲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爲粗苦等。雖名爲苦,非苦受也。”
四、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生邊地爲是疑心果,爲是修善果。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間雜故,令所得果,不得純淨。”
五、《會疏》雲︰“本罪者,疑惑罪也。”
六、望西雲︰“疑佛五智,謂之本罪,非十惡業等。”
七、義寂雲︰“言悔責者,此省察心,名爲悔耳。責,呵責其迷心也。”
八、望西雲︰“五百年終,宿障微薄,識其本罪,而生悔責。依悔責故障盡,即到阿彌陀佛所。”
九、昙鸾師《略論》雲︰“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還同叁輩生者,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耳。”
十、《嘉祥疏》曰︰“深自悔責,明不必一種。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
十一、《嘉祥疏》雲︰“即得者,不隔時義。”
十二、昙鸾師雲︰“即得如意,還同叁輩生者。”
十叁、《無量壽經鈔》曰︰“大乘凡夫名菩薩欤?或是縱說。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當明信矣。”
十四、《千手經》雲︰“若于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萬劫中,輪轉惡趣,無有出期。常不見佛,不聞法,不睹僧。”
十五、《千手經》曰︰“于後閻浮提,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嗔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喑啞。水腫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墮于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爲人所殺,受大極苦。後得爲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叁寶名字。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
十六、《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十七、靈峰《破空論》釋曰︰“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而衆生住于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
十八、《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又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十九、《涅槃經》曰︰“涅槃名爲無相。”
二十、《演義鈔》曰︰“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
二一、《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二二、《金剛經》雲︰“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叁、《破空論》釋曰︰“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僞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爲闡揚獄種。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也。”
二四、《金剛經》雲︰“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又︰“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二五、《破空論》釋曰︰“設複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于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一、《無量壽經鈔》雲︰“小行等者,十信菩薩名爲小行,對不退故。”
二、《會疏》曰︰“十叁次序,爲出世前後,爲約方所,其義未明。”
叁、《大論》雲︰“問曰︰菩薩法應度衆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爲衆生者,至無佛法衆處。”
四、《論注》雲︰“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又雲︰“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五、《無量壽經起信論》曰︰“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叁寶名,奄然而逝。”
六、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雲︰“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爲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七、彭氏《起信論》釋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華藏廣大誓願,爲令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二、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爲令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叁、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爲今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故。四、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爲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叁昧,決生彼國故。”
九、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之啓信。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參、流通分
一、全經叁分,靈峰大師雲︰“此叁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非是小乘第四十叁
一、《無量壽經鈔》雲︰“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
二、黑谷《大經釋》(節錄)雲︰“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又雲︰“准本願故,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
叁、《大論》雲︰“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