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思益经》曰︰“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又云︰“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
五、︽善生经》曰︰“弥勒出时,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路也。”
六、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秽土修行若殊胜者,在此可修,何愿净土。答︰如︽要集》云︰“此经但显修行难易,非显善根胜劣。譬如贫贱施一钱,虽可称美,而不办众事。富贵舍千金,虽不可称(美)而能办万事。二界修行,亦复如是。”若欲速办成佛利他众事,专欣净土,何留秽土,不办佛道。”
七、《会疏》曰︰““吾哀”,如来大慈。“汝等”,所哀之机。五时调机,半满垂教,教云“苦心诲喻”等。”
八、《会疏》曰︰“尊卑有序是为礼,先人后己是为让。”
九、《会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无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父母恶(厌恶)不孝,佛愍恶逆。父母养色身,佛于内心。故云“甚于”。”
十、《阿弥陀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一、《弥陀要解》云︰“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十二、彭际清曰︰“净土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一、《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
二、《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又耳闻者,不如眼见。是故下加阿弥陀佛威神之力,令此大众皆得眼见彼国之事,信上所闻,决定不虚。又欲令见彼国严净土,各各勤修往生之业。”
三、《会疏》云︰“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
四、《净名经》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
五、《首楞严》曰︰“我指按地,海印发光。”
六、疏?云︰“何隔念与时乎?”
七、《观经》谓无量寿佛,“佛身高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
八、《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九、《观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十、《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十一、《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十二、《观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又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观云︰“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
十三、《七佛神咒经一》曰︰“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
十四、《法华》放光现瑞时,“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十五、《西征赋》︰“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漾弥漫,浩如河汉。”
十六、《唐译》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
十七、《汉译》曰︰“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及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
十八、《魏译》云︰“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
十九、《唐译》曰︰“彼诸国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寿量如来,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刹。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二十、《宋译》云︰“尔时会中芯刍、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
二一、《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二二、《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二三、《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苾刍(二万人)、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余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
二四、《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轮。”
二五、《无量寿经起信论》云︰“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就如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一、《俱舍颂》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二、《小本》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三、《会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况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
四、《会疏》云︰“亲生为因,助发为缘。胎化皆藉因缘。故皆其果,问其所由也。”
五、《楞严经长水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边地疑城第四十
一、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
二、《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三、《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示其难。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
四、《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心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
五、《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
六、昙鸾大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总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
七、《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不思”等别。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于诸法门,知之穷尽。名为“广智”。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
八、《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可思”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其义为………悉皆平等摄受。)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皈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逾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第三、四、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