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P30

  ..續本文上一頁四、︽思益經》曰︰“若人于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爲最勝。”又雲︰“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爲奇。于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爲最勝。”

  五、︽善生經》曰︰“彌勒出時,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衆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路也。”

  六、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答︰如︽要集》雲︰“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衆事。富貴舍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複如是。”若欲速辦成佛利他衆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

  七、《會疏》曰︰““吾哀”,如來大慈。“汝等”,所哀之機。五時調機,半滿垂教,教雲“苦心誨喻”等。”

  八、《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爲禮,先人後己是爲讓。”

  九、《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無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父母惡(厭惡)不孝,佛愍惡逆。父母養色身,佛于內心。故雲“甚于”。”

  十、《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十一、《彌陀要解》雲︰“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十二、彭際清曰︰“淨土至善之地,求生淨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

  禮佛現光第叁十八

  一、《嘉祥疏》雲︰“現土使人欣慕。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

  二、《義寂》雲︰“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衆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又耳聞者,不如眼見。是故下加阿彌陀佛威神之力,令此大衆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又欲令見彼國嚴淨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

  叁、《會疏》雲︰“蓋夫土無定相,淨穢因心。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爲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

  四、《淨名經》雲︰“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刹。”

  五、《首楞嚴》曰︰“我指按地,海印發光。”

  六、疏?雲︰“何隔念與時乎?”

  七、《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

  八、《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九、《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十、《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十一、《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雲︰“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十二、《觀經》第七觀雲︰“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可爲比。”又第八觀雲︰“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觀雲︰“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十叁、《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

  十四、《法華》放光現瑞時,“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十五、《西征賦》︰“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則湯湯汗汗,滉漾彌漫,浩如河漢。”

  十六、《唐譯》雲︰“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

  十七、《漢譯》曰︰“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及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

  十八、《魏譯》雲︰“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衆,一時悉見。”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

  十九、《唐譯》曰︰“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壽量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刹。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二十、《宋譯》雲︰“爾時會中芯刍、芯刍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大海。”

  二一、《觀經》雲︰“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二二、《觀經》雲︰“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

  二叁、《佛說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雲︰“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诃薩(一萬二千人),苾刍(二萬人)、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並余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衆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

  二四、《十往生經》雲︰“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一切大衆,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包括一切大衆),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日日常轉*輪。”

  二五、《無量壽經起信論》雲︰“右明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衆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刹。叁塗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及諸依正,即今末法衆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華嚴經》雲︰“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就如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知諸佛衆生,本來不二。名爲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于一體中互相見故。”

  慈氏述見第叁十九

  一、《俱舍頌》曰︰“此五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

  二、《小本》中︰“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叁、《會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況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

  四、《會疏》雲︰“親生爲因,助發爲緣。胎化皆藉因緣。故皆其果,問其所由也。”

  五、《楞嚴經長水疏》雲︰“佛教因緣爲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邊地疑城第四十

  一、望西雲︰“邊地胎生,同體異名。”

  二、《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叁輩中。………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叁、《略論》複雲︰“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叁寶,同邊地之難。或亦于安樂國土,最在其邊。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示其難。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謂邊與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叁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

  四、《守護國界主經》雲︰“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心疑情未斷,生于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

  五、《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六、昙鸾大師《略論》雲︰“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

  七、《淨影疏》雲︰“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余不能測,名“不思智”。佛智衆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于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爲“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

  八、《宗要》雲︰“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謂一念稱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爲“不思議智”。“不可思”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爲“不可稱智”。“大乘廣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同小乘。謂遊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其義爲………悉皆平等攝受。)以此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是故名爲“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皈心原。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爲大圓鏡智。此一智中,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鏡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是一勝也。如前叁智,菩薩漸得,大圓鏡智,唯佛頓證,更無余類,故名“無倫”。是二勝也。過于“不思議智”爲“最”;逾于“不可稱智”爲“上”;寬于“大乘廣智”爲“勝”是第叁、四、五勝也。是故名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