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科条,无毫厘差。故云“克识”。识音志,即记也。”
三八、憬兴云︰“以种子识功能不亡,名克识。”
三九、义寂云︰“所作善恶,非但自识内薰,天神外记。记在二处,安有赦乎?”
四十、《会疏》曰︰“世界安立,单阳不成,独阴不育。夫妇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资。凡天地之间,无独立义。故云“相因寄生”。”
四一、《会疏》曰︰“邪谓邪曲,恶谓罪恶。”
四二、《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四三、《无量寿经钞》曰︰“夫淫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大贤云︰“生死牢狱,淫为枷锁。深縳有情,难出难故。””
四四、《智度论》云︰“淫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縳心故,立为大罪。”
四五、《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又云︰“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
四六、《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者,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四七、《会疏》曰︰“淫火内燃,胸热心狂。”
四八、《净影疏》曰︰““交结聚”下,明造恶过。为淫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
四九、憬兴云︰“公然劫取”也。“迫胁”者,以威力相恐惧,即豪夺也。是为盗恶。如是广行杀盗之恶,只为“归给妻子”取悦于一妇人,以图“极身作乐”而已。
五十、望西云︰“极谓疲也。”
五一、义寂云︰“谓显中作恶者,著于人。隐中作恶者,著于鬼故。”
五二、《会疏》曰︰“人谓人间,官吏刑罚。鬼谓鬼神,冥官照见。”
五三、《智论》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五四、《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
五五、《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
五六、《四分律》云︰“彼此斗乱,令他破也。”
五七、天台云︰“遘扇彼此,乖和合也。”
五八、《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五九、《法界次第》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六十、《大乘义章七》云︰“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
六一、《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
六二、《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
六三、《大乘义章》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
六四、《无量寿经笺注》云︰“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
六五、《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若不染心,绮饰文辞,歌赞实德,非不善也。”
六六、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如南山云︰“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业重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继云︰“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
六七、《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六八、《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不孝二亲”(《魏译》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己有道”成其两舌。”据望西意︰“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乃“两舌过也。”
六九、望西云︰“令依造恶,宿善灭时,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为痛。”
七十、《净影疏》云︰“宿善尽灭,善神远舍。身无依倚,多遭厄难,是其痛也。”
七一、《会疏》曰︰“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縳自业,自入恶趣故。”
七二、《净影疏》云︰“恶业所牵,鬼神摄录。将入恶道,受苦焦焚。”
七三、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
七四、《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嗔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
七五、《资持记》明酒有十过,云︰“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嗔毒)。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嗔毒)。八、无名称。九、智慧少(痴毒)。十、命终堕三恶道。”
七六、世云︰“酒能乱性。”
七七、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
七八、《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
七九、《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
八十、《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
八一、《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
八二、︽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
八三、︽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八四、︽玄应音义》曰︰“真人是阿罗汉也。”
八五、︽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
八六、︽净影疏》曰︰“现有愚痴,闇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
八七、义寂云︰“生死为大命,穷逼为小命。”
八八、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
八九、︽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
九十、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九一、︽笺注》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
九二、︽会疏》云︰“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
九三、︽会疏》曰︰“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称也。”
九四、︽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
九五、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
九六、唐鸟巢禅师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九七、︽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一、︽嘉祥疏》曰︰“展转相生者,明三毒。不除恶,恶不绝,苦果不息。”
二、︽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世)痛后(世)烧,相因而生故。”
三、望西云︰“初明恶生痛烧。次明烧生恶痛。”
四、︽净影》云︰“初明从恶生痛生烧。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
五、︽会疏》曰︰“燋然,狱火剧貌。自者,自业所感也。”
六、︽净影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
七、︽宝积经》云︰“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
八、︽嘉祥疏》曰︰“或贪财,或贪皮肉。”又云︰““皆由贪著”下,出三毒之过。贪著荣华,贪现在乐造恶。”
九、︽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
十、︽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十一、︽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
十二、︽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
十三、︽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又云︰“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事未发者审察之。是云纠举。举,示也。”
十四、︽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也。”
十五、︽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
十六、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十七、憬兴曰︰“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
十八、︽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
十九、︽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一、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
二、望西云︰“斋戒者,八斋戒。故云一日等。”
三、︽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
…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