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P28

  ..续本文上一页十九、《嘉祥疏》谓︰世人以“死之祠祭杀生为凶,嫁娶等为吉。世人于此二事,竞各为之。”

  二十、《嘉祥疏》曰︰“身造恶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

  二一、《净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闭。生死善恶,自不能见。”

  二二、憬兴云︰“蒙又作蒙。蒙,覆不明也。冥,闇昧无知也。”

  二三、义寂释此句曰︰“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

  二四、《会疏》曰︰“不顾后世。但求现乐,故云“各欲快意”。”

  二五、《净影疏》曰︰“素不为善,明其无行。不识道德,彰其无解。”

  二六、《净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见,不识果也。善恶之道,不能自见,不识因也。于因于果,自心不识。他无语者,故永不解。”

  二七、《大乘义章》曰︰“烦恼闇惑,结縳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縳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

  二八、《大乘义章》云︰“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

  二九、《嘉祥疏》谓:“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罗王之意”。

  三十、《净影疏》曰︰“痴故起嗔,共相残害,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事等。”续云︰“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恶缘。随而与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极,顿夺令尽。将入恶道,受苦无极。”

  三一、《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

  三二、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

  三三、《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也。功德殊胜,得福胜也。”

  三四、《涅槃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三五、《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一、《韵会》曰︰“戒通作诫。”

  二、《俱舍界品颂疏一》云︰“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诚是诚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

  三、《会疏》云︰“教,上人被下之言。诫,诫约也。言彻实理,故云甚深。转凡成圣,故云甚善。”

  四、《会疏》云︰“解脱忧苦者,得闻要津,绝流浪忧。饱耽法乐,脱生死苦也。”

  五、《法华经药王品》曰︰“如佛为诸法王。”

  六、《法华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七、《净影疏》云︰“光明彻照,自福殊胜。达空无极,自智殊胜。”复解“无极”曰︰“名感十方,有缘斯摄,名无穷极。”

  八、《弥陀要解》曰︰“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九、《会疏》曰︰“开发佛智,断灭无明,故云开明。”

  十、《净影疏》云︰“敬荷佛恩,名为敬佛。”

  十一、《会疏》曰︰“三业敬奉,是为敬。”

  十二、《会疏》云︰“佛如善见药,见闻悉得益。故为大善。”

  十三、《安乐集》云︰“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贪嗔痴。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十四、莲池、灵峰两大师均云︰“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十五、憬兴云︰“拔欲者,令离烦恼。”

  十六、《净影疏》曰︰“杜众恶源,令离恶业。杜犹塞也。恶业是其恶道家本。名众恶源。教之断塞,目之为杜。”

  十七、《望西疏》曰︰“杜众等者,令断恶业。流转生死,恶业为源。故云之源。”

  十八、《疏》曰︰“诸烦恼中,嗔恚为最,故云之源。亦指无明为之源。佛悉断尽,更无余残。”

  十九、《会疏》曰︰“无谋神化,常体性空,故为游步。”

  二十、憬兴云︰“天上人间,唯佛独尊,故游步三界。化之纵任,故无所拘碍。”

  二一、《心地观经》曰︰“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

  二二、《大论》中举五种不净︰谓种子、依处、当体、外相、究竟等五种,悉皆不净。

  二三、《十疑论》谓七种不净︰一种子,二受生,三住处,四食啖,五初生,六举体,七究竟。七种悉皆不净。故于自身以及他身,实无可乐之处。纯苦无乐,理应厌离。

  二四、《会疏》曰︰“贪嗔痴为心垢,反之为三善。”

  二五、《笺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谓之忠信。”

  二六、《弥陀要解》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

  二七、《胜鬘经上》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二八、《会疏》曰︰““求愿”者,愿往生心也。“善本”通名诸善,别指称名念佛。”

  二九、《劝心往生论》云︰“今生荣华一期之程,结苦果于亿劫。现世勤修须臾之间,开觉※于三明。”

  三十、灵芝师释极乐云︰“弥陀净土,境界殊绝。圣贤同会,闻法悟道,寿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余乐,不能过此,只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穷!”

  三一、《大乘义章》曰︰“追返名悔。”

  三二、《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三三、《嘉祥疏》曰︰“此中先诫断惑,明怀疑生边地。离佛前,远至五百岁花不开。不开且不得至十方供养诸佛。”

  三四、《会疏》曰︰“始终不退名精进。“求心所愿”愿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恶作,初信后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废。“自为过咎”者,“彼国不逆违”,自甘生边地故。“诸厄”者,不见三宝,不闻经法故。”

  三五、《无量寿经钞》曰︰“经说不同。谓《觉经》(即《汉译》)及《大阿弥陀经》(即《吴译》)中下辈摄(指中辈下辈皆有边地。)今经(指《魏译》)不尔,别说之。故诸师亦异。所谓昙鸾、元晓、法住、如湛等师,存不摄义。义寂、憬兴、龙兴、仁岳等师,存摄义也。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但以此经,翻译正本。昙鸾大师,我宗高祖。今须依之。即《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夫三辈,则信心往生,亦所劝也。边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诫也。信疑劝诫,天地水火,何得相摄。”

  三六、《法华经》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一、《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

  二、《嘉祥疏》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三、义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

  四、《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胜缘,又复善报强胜,作善为易。此土无此二缘。“开化”即佛开导教化也。”

  五、《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愿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顺教修行。”

  六、《嘉祥疏》曰︰““获其福德”者,举远近二果,成其行也。”

  七、《净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

  八、《净影疏》曰︰“后世弥陀,终得涅槃。”

  九、太贤曰︰“世间所畏,死苦为穷(极也),损他之中,无过夺命。”

  十、《会疏》曰︰““强者伏弱”者︰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转相克贼”者︰“克”谓制胜、杀害。“贼”谓贼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转相”。”

  十一、憬兴曰︰““克”者杀也。“贼”者害也。”

  十二、《经音义》曰︰“无父曰孤,无子曰独。”

  十三、憬兴云︰“孤者无父母,独者无子女。”

  十四、《会疏》曰︰“幽冥,所谓冥途黄泉也。”

  十五、《会疏》曰︰“脱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转生受身”。四生转变,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

  十六、《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经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

  十七、《无量寿经钞》曰︰“有云第六识名魂神,第八识曰精识。”

  十八、《会疏》曰︰“如八大地狱及长寿鬼云“或长”。如飞蛾蜉蝣等云“或短”。”

  十九、《会疏》曰︰“杀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报其怨恨也。”

  二十、义寂云︰“作恶虽不乐欲苦果,苦果自应。修善虽不希望乐果,乐果自应。义同影响(指如影随身,如响应声)。然此多言自然者,为显因果决定法尔。”

  二一、《会疏》曰︰“因果必应,故云自然。”

  二二、《等不等观杂录》曰︰“经中淫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

  二三、《嘉祥疏》曰︰“宰相之官,纵放臣下。用取万民贿,枉取人物。”

  二四、义寂云︰“机谓幻惑,伪谓虚诈。”

  二五、憬兴云︰“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

  二六、《会疏》曰︰“三恶相资,炽发邪欲。吸引他财,欲积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

  二七、《维摩经》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

  二八、《会疏》曰︰“欲海深广,不知厌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嘈杂奔波,故云欲贪等。”

  二九、《会疏》曰︰“前不顾是非,后不顾讥嫌;亦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顾鬼神冥记;或亦前不顾过业,后不顾来报。”

  三十、《嘉祥疏》曰︰““无一随者”,神识孤游戏,财留在自界。”

  三一、义寂云︰“谓善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

  三二、《晋译华严经》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

  三三、《药师经》曰︰“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

  三四、《嘉祥疏》曰︰“一切众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

  三五、《五戒经》︰曰“三覆八校,一月六奏。”

  三六、《五戒经》曰︰“如是等日,天神记录众生善恶也。”

  三七、《会疏》曰︰“幽有天神,识其…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