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九、《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爲凶,嫁娶等爲吉。世人于此二事,競各爲之。”
二十、《嘉祥疏》曰︰“身造惡故雲身愚,心不信故雲神闇。”
二一、《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
二二、憬興雲︰“蒙又作蒙。蒙,覆不明也。冥,闇昧無知也。”
二叁、義寂釋此句曰︰“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
二四、《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雲“各欲快意”。”
二五、《淨影疏》曰︰“素不爲善,明其無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
二六、《淨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見,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識因也。于因于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
二七、《大乘義章》曰︰“煩惱闇惑,結縳行人,故名爲結。又能縳心,亦名爲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
二八、《大乘義章》雲︰“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
二九、《嘉祥疏》謂:“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
叁十、《淨影疏》曰︰“癡故起嗔,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爲妄事等。”續雲︰“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
叁一、《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
叁二、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爲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爲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爲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爲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爲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
叁叁、《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勝也。”
叁四、《涅槃經》雲︰“常爲心師,不爲師心。”
叁五、《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心得開明第叁十四
一、《韻會》曰︰“戒通作誡。”
二、《俱舍界品頌疏一》雲︰“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誠是誠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
叁、《會疏》雲︰“教,上人被下之言。誡,誡約也。言徹實理,故雲甚深。轉凡成聖,故雲甚善。”
四、《會疏》雲︰“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
五、《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爲諸法王。”
六、《法華譬喻品》雲︰“我爲法王,于法自在。”
七、《淨影疏》雲︰“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複解“無極”曰︰“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
八、《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九、《會疏》曰︰“開發佛智,斷滅無明,故雲開明。”
十、《淨影疏》雲︰“敬荷佛恩,名爲敬佛。”
十一、《會疏》曰︰“叁業敬奉,是爲敬。”
十二、《會疏》雲︰“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故爲大善。”
十叁、《安樂集》雲︰“若能常修念佛叁昧,能除貪嗔癡。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十四、蓮池、靈峰兩大師均雲︰“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十五、憬興雲︰“拔欲者,令離煩惱。”
十六、《淨影疏》曰︰“杜衆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衆惡源。教之斷塞,目之爲杜。”
十七、《望西疏》曰︰“杜衆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爲源。故雲之源。”
十八、《疏》曰︰“諸煩惱中,嗔恚爲最,故雲之源。亦指無明爲之源。佛悉斷盡,更無余殘。”
十九、《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爲遊步。”
二十、憬興雲︰“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叁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
二一、《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叁十六物惡露不淨。”
二二、《大論》中舉五種不淨︰謂種子、依處、當體、外相、究竟等五種,悉皆不淨。
二叁、《十疑論》謂七種不淨︰一種子,二受生,叁住處,四食啖,五初生,六舉體,七究竟。七種悉皆不淨。故于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純苦無樂,理應厭離。
二四、《會疏》曰︰“貪嗔癡爲心垢,反之爲叁善。”
二五、《箋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
二六、《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爲願。
二七、《勝鬘經上》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爲菩提根,故名爲本。”
二八、《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
二九、《勸心往生論》雲︰“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于億劫。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于叁明。”
叁十、靈芝師釋極樂雲︰“彌陀淨土,境界殊絕。聖賢同會,聞法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余樂,不能過此,只無諸苦,已爲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
叁一、《大乘義章》曰︰“追返名悔。”
叁二、《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叁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叁叁、《嘉祥疏》曰︰“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
叁四、《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惡作,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自爲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諸厄”者,不見叁寶,不聞經法故。”
叁五、《無量壽經鈔》曰︰“經說不同。謂《覺經》(即《漢譯》)及《大阿彌陀經》(即《吳譯》)中下輩攝(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今經(指《魏譯》)不爾,別說之。故諸師亦異。所謂昙鸾、元曉、法住、如湛等師,存不攝義。義寂、憬興、龍興、仁嶽等師,存攝義也。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但以此經,翻譯正本。昙鸾大師,我宗高祖。今須依之。即《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叁輩。”夫叁輩,則信心往生,亦所勸也。邊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誡也。信疑勸誡,天地水火,何得相攝。”
叁六、《法華經》曰︰“漸漸習學,悉當成佛。”
濁世惡苦第叁十五
一、《淨影疏》曰︰“五戒所防,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于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爲五痛。以此五惡,于未來世叁途受報,說爲五燒。”
二、《嘉祥疏》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叁、義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
四、《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複善報強勝,作善爲易。此土無此二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
五、《嘉祥疏》雲︰“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
六、《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
七、《淨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現在世,身安無苦。”
八、《淨影疏》曰︰“後世彌陀,終得涅槃。”
九、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爲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
十、《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爲強,所殺者爲弱。人畜皆然。“轉相克賊”者︰“克”謂製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雲“轉相”。”
十一、憬興曰︰““克”者殺也。“賊”者害也。”
十二、《經音義》曰︰“無父曰孤,無子曰獨。”
十叁、憬興雲︰“孤者無父母,獨者無子女。”
十四、《會疏》曰︰“幽冥,所謂冥途黃泉也。”
十五、《會疏》曰︰“脫人身,受鬼畜等身,故雲“轉生受身”。四生轉變,雲“改形”。六道生死,雲“易道”。”
十六、《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況。報經在前,重苦在後。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先現報後入地獄,故雲“極刑”。”
十七、《無量壽經鈔》曰︰“有雲第六識名魂神,第八識曰精識。”
十八、《會疏》曰︰“如八大地獄及長壽鬼雲“或長”。如飛蛾蜉蝣等雲“或短”。”
十九、《會疏》曰︰“殺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報其怨恨也。”
二十、義寂雲︰“作惡雖不樂欲苦果,苦果自應。修善雖不希望樂果,樂果自應。義同影響(指如影隨身,如響應聲)。然此多言自然者,爲顯因果決定法爾。”
二一、《會疏》曰︰“因果必應,故雲自然。”
二二、《等不等觀雜錄》曰︰“經中淫多從女旁,專指男女事也。”
二叁、《嘉祥疏》曰︰“宰相之官,縱放臣下。用取萬民賄,枉取人物。”
二四、義寂雲︰“機謂幻惑,僞謂虛詐。”
二五、憬興雲︰“機者機關。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僞。”
二六、《會疏》曰︰“叁惡相資,熾發邪欲。吸引他財,欲積自己。故雲“欲自厚己”也。”
二七、《維摩經》曰︰“身孰爲本,欲貪爲本。”
二八、《會疏》曰︰“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嘈雜奔波,故雲欲貪等。”
二九、《會疏》曰︰“前不顧是非,後不顧譏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後不顧鬼神冥記;或亦前不顧過業,後不顧來報。”
叁十、《嘉祥疏》曰︰““無一隨者”,神識孤遊戲,財留在自界。”
叁一、義寂雲︰“謂善因及禍福果,皆追命根所生處也。”
叁二、《晉譯華嚴經》曰︰“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
叁叁、《藥師經》曰︰“有俱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
叁四、《嘉祥疏》曰︰“一切衆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
叁五、《五戒經》︰曰“叁覆八校,一月六奏。”
叁六、《五戒經》曰︰“如是等日,天神記錄衆生善惡也。”
叁七、《會疏》曰︰“幽有天神,識其…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