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科條,無毫厘差。故雲“克識”。識音志,即記也。”
叁八、憬興雲︰“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克識。”
叁九、義寂雲︰“所作善惡,非但自識內薰,天神外記。記在二處,安有赦乎?”
四十、《會疏》曰︰“世界安立,單陽不成,獨陰不育。夫婦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資。凡天地之間,無獨立義。故雲“相因寄生”。”
四一、《會疏》曰︰“邪謂邪曲,惡謂罪惡。”
四二、《沙彌律》曰︰“在家五戒,惟製邪淫;出家十戒,全斷淫欲。但幹犯世間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殺身亡家。出俗爲僧,豈得更犯。生死根本,欲爲第一。故經雲“淫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四叁、《無量壽經鈔》曰︰“夫淫欲者,流轉生死之根源矣。遠離解脫之因緣也。如大賢雲︰“生死牢獄,淫爲枷鎖。深縳有情,難出難故。””
四四、《智度論》雲︰“淫欲者,雖不惱衆生,系縳心故,立爲大罪。”
四五、《瑜伽論》雲︰“諸愛之中,欲愛爲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製強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叁種過︰苦而似樂故;少味多災故;不淨似淨故。”又雲︰“何耽刹那之微樂,應受永劫之大苦。”
四六、《诃欲經》雲︰“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者,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四七、《會疏》曰︰“淫火內燃,胸熱心狂。”
四八、《淨影疏》曰︰““交結聚”下,明造惡過。爲淫造作殺盜等事,是其過也。”
四九、憬興雲︰“公然劫取”也。“迫脅”者,以威力相恐懼,即豪奪也。是爲盜惡。如是廣行殺盜之惡,只爲“歸給妻子”取悅于一婦人,以圖“極身作樂”而已。
五十、望西雲︰“極謂疲也。”
五一、義寂雲︰“謂顯中作惡者,著于人。隱中作惡者,著于鬼故。”
五二、《會疏》曰︰“人謂人間,官吏刑罰。鬼謂鬼神,冥官照見。”
五叁、《智論》曰︰“妄語者,不淨心欲诳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
五四、《大乘義章》曰︰“言不當實,故稱爲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
五五、《淨影疏》曰︰“口之四過,不應法故,通名妄語。”
五六、《四分律》雲︰“彼此鬥亂,令他破也。”
五七、天臺雲︰“遘扇彼此,乖和合也。”
五八、《大乘義章》雲︰“言乖彼此,謂之爲兩。兩朋之言依于舌,故曰兩舌。”
五九、《法界次第》曰︰“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爲惡口。”
六十、《大乘義章七》雲︰“言辭粗野,目之爲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
六一、《梵網》雲︰“不見言見,見言不見。”
六二、《俱舍論》雲︰“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
六叁、《大乘義章》曰︰“邪言不正,其猶绮色。從喻立稱,故名绮語。”
六四、《無量壽經箋注》雲︰“绮語,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詞也。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閨閣者,皆謂之绮語。”
六五、《十業道章》雲︰“說染言詞,名雜穢語。若不染心,绮飾文辭,歌贊實德,非不善也。”
六六、望西雲︰“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如南山雲︰“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業重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繼雲︰“又行基菩薩雲︰“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
六七、《智度論》雲︰“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爲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叁、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爲人,常被誹謗。”
六八、《嘉祥疏》雲︰““憎嫉善人”明惡口。“敗壞賢明”明妄語。“不孝二親”(《魏譯》作二親)明作惡人造逆。“朋友無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語。“尊貴自大”成其惡口。“謂己有道”成其兩舌。”據望西意︰“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乃“兩舌過也。”
六九、望西雲︰“令依造惡,宿善滅時,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爲痛。”
七十、《淨影疏》雲︰“宿善盡滅,善神遠舍。身無依倚,多遭厄難,是其痛也。”
七一、《會疏》曰︰“無能他人牽我者,唯縳自業,自入惡趣故。”
七二、《淨影疏》雲︰“惡業所牽,鬼神攝錄。將入惡道,受苦焦焚。”
七叁、義寂師雲︰“身業叁惡,以爲初叁。口業四惡,合爲第四。意業叁惡,合爲第五。”
七四、《起信論》曰︰“五惡之義,特准他經,配以十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其二惡者,盜貪所攝。其叁惡者,淫業所攝。其四惡者,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所攝。其五惡者,嗔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爲五善,亦名十善。”
七五、《資持記》明酒有十過,雲︰“一、顔色惡。二、少力。叁、眼視不明。四、現嗔恚相(嗔毒)。五、壞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鬥訟(嗔毒)。八、無名稱。九、智慧少(癡毒)。十、命終墮叁惡道。”
七六、世雲︰“酒能亂性。”
七七、義寂《述義》曰︰“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
七八、《輔行》曰︰“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
七九、《禮記》雲︰“順人情者,謂之禮。”
八十、《會疏》曰︰“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爲義。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
八一、《顯揚大戒論》曰︰“六親者,爲身上叁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叁代,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
八二、︽無量壽經鈔》曰︰“六親之外,名爲眷屬。”“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等。如是惡子,于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雲“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于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于衷。
八叁、︽魏譯》作“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八四、︽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
八五、︽法華疏記》雲︰“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
八六、︽淨影疏》曰︰“現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爲痛。”
八七、義寂雲︰“生死爲大命,窮逼爲小命。”
八八、望西雲︰“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雲交至。”
八九、︽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標叁界。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雲分明。”
九十、義寂雲︰“天地之間,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九一、︽箋注》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
九二、︽會疏》雲︰“善惡約因,報應約果。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形聲影響,毫厘不差。”
九叁、︽會疏》曰︰“尋言起行,以行踐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稱也。”
九四、︽吳譯》曰︰“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禅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
九五、彭際清居士曰︰“十善本爲天業。今以念佛因緣,回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九六、唐鳥巢禅師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雲︰“此二句叁歲小兒亦說得。”鳥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九七、︽彌陀要解》雲︰“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妙宗雲︰“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
重重誨勉第叁十六
一、︽嘉祥疏》曰︰“展轉相生者,明叁毒。不除惡,惡不絕,苦果不息。”
二、︽會疏》曰︰“五惡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誡因,展轉相生,現(世)痛後(世)燒,相因而生故。”
叁、望西雲︰“初明惡生痛燒。次明燒生惡痛。”
四、︽淨影》雲︰“初明從惡生痛生燒。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
五、︽會疏》曰︰“燋然,獄火劇貌。自者,自業所感也。”
六、︽淨影疏》曰︰“身受勞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劇。”
七、︽寶積經》雲︰“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
八、︽嘉祥疏》曰︰“或貪財,或貪皮肉。”又雲︰““皆由貪著”下,出叁毒之過。貪著榮華,貪現在樂造惡。”
九、︽會疏》雲︰“貪欲雖多,以財色爲大,故偏舉。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
十、︽遺教經》雲︰“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十一、︽會疏》雲︰“愛欲逼迫,常想欲境”。
十二、︽淨影疏》雲︰“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爲天道施張。造惡必彰,名自糾舉。”
十叁、︽會疏》雲︰“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報應之報。”又雲︰“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事未發者審察之。是雲糾舉。舉,示也。”
十四、︽會疏》雲︰“茕茕者,單獨貌,獨生獨死故。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輪回無間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也。”
十五、︽淨影疏》雲︰“罪者歸之,無人伴匹。故雲茕忪當入其中。”
十六、憬興雲︰“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十七、憬興曰︰“聖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無上寶,故敬之。此則叁寶也。仁愛慈悲,博濟衆民,故雲仁慈博愛,所謂博愛濟衆也。”
十八、︽大乘義章七》曰︰“染愛塵境,名之爲欲。”
十九、︽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如貧得寶第叁十七
一、望西雲︰“爲佛道故,製禁諸惡,謂之道禁。”
二、望西雲︰“齋戒者,八齋戒。故雲一日等。”
叁、︽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雲︰“若有衆生于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衆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