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淨空法師著

  前言

  概要

  法會聖衆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大誓願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願作佛第十

  國界嚴淨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衆無量第十叁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贊第二十叁

  叁輩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薩修持第叁十

  真實功德第叁十一

  壽樂無極第叁十二

  勸谕策進第叁十叁

  心得開明第叁十四

  濁世惡苦第叁十五

  重重誨勉第叁十六

  如貧得寶第叁十七

  禮佛現光第叁十八

  慈氏述見第叁十九

  邊地疑城第四十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叁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壹、前言

  一、清代彭紹升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衆生本具之化儀。”

  二、日本釋道隱曰:“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贊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叁、梅光羲居士雲:“《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衆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四、《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五、《觀經》雲:“是心是佛。”又雲:“是心作佛。”

  六、彭紹升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貳、概要

  一、教起因緣

  一、《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二、《華嚴性起品》雲:“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爲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

  叁、《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雲:“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谛語。”

  四、《彌陀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須遍曆叁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五、蕅益大師雲:“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日道隱于《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衆水歸于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爲此法之由序。”

  七、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八、文殊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

  九、唐海東元曉師雲:“四十八願,先爲凡夫,兼爲叁乘聖人。”

  十、《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十一、《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十二、《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十叁、《淨修捷要》雲:“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于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叁途,得無上力。”

  十四、《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十五、《彌陀要解》雲:“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十六、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十七、日《黑谷大經釋》雲:“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

  二、本經體性

  一、古德雲:“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爲印。”

  二、《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叁、南嶽懷讓雲:“說似一物即不中。”又雲:“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四、《圓覺經》雲:“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五、《要解》雲:“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六、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七、世親菩薩《往生論》雲:“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八、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于心源;壽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九、幽溪大師《圓中鈔》曰:“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即指實相)。”

  十、《彌陀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叁、一經宗趣

  一、《香象心經疏》雲:“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二、圭峰大師《圓覺略疏》雲:“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

  叁、《嘉祥疏》雲:“此經宗致凡有二例。一、彌陀修因,感淨土果。二者,勸物(指衆生)修因,往生彼土。”

  四、元曉師《宗要》雲:“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爲其宗體,攝物(指衆生)往生以爲意致。”

  五、昙鸾師雲:“以佛名號爲經體。”

  六、善導師雲:“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體字即指宗趣之趣)。”

  七、日釋觀徹《合贊》雲:“此經念佛爲宗,往生爲體(即趣)。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爲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爲經體(即趣)。”

  八、《疏鈔》曰:“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爲宗趣。”

  九、《圓中鈔》雲:“以信願淨業爲一經宗致。”

  十、《彌陀要解》曰:“以信願持名爲宗。”

  十一、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曰:“《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十二、《安樂集》曰:“依天親《淨土論》(即《往生論》)雲,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叁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爲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國土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十叁、元曉師《宗要》雲:“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十四、《宗要》雲,發菩提心有二:(一)隨事發心。“煩惱無邊,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衆生無邊,願悉度之。………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華報,在于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故上句之意爲: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于無願叁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于空無相。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十五、《觀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