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2

  ..續本文上一頁敬”學起,佛們課誦本忏儀裏,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此心,對人也是此心,對畜生還是此心,對桌椅板凳也是此心,這叫“一心”。“二心”就有差別了,所以“二心”“叁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了,“一心”才是“普賢行”。這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知道自己怎麼修學。

  第二句“稱贊如來”,和第一句用的名詞不一樣,第一句是講“諸佛”,第二句爲什麼換成“如來”呢?有什麼不一樣?這裏面確實有很大的差別。說“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相”上我們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贊歎要從“性”上講。與性相應的是善事,我們要贊歎;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不贊歎,惡人不贊歎,但是要恭敬,所謂是“敬而遠之”,恭敬心沒有差別,不贊歎。

  從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呢?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然後一定是贊歎。可是五十叁位善知識裏,他有叁位有禮敬,沒有贊歎,這叁人是誰呢?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這位善知識代表的是愚癡。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叁位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這叁人代表貪嗔癡,善財童子雖然去參學,有禮敬,不贊歎。

  由此可知,贊歎是贊歎善法,不贊歎惡法,但是在禮敬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禮敬”和“贊歎”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這是我們要曉得,應當要學習的。十願在此就不逐條細說了,《無量壽經》全套的錄音帶講得很詳細,諸位可以作參考。

  無量的行願歸納爲普賢菩薩的十願,阿彌陀佛則是以四十八願,當然比十願就詳細得多了。但是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具足”這二字,我們有沒有“具足”?如果我們願不具足,我們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行,我們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行啊,願不具足,鼎叁條腿缺了一條,去不成,這要緊。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如果真的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去念它,時時去學,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一定要變成自己的願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麼知道的?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作了一個比較,那一個算第一?一般人都公認《華嚴》第一,幾乎大家都沒有反對的,《華嚴》是經中之王,根本*輪,《華嚴》第一。《華嚴》和《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爲什麼?《華嚴》到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

  《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論,說它是“第一之第一”,這沒話說,確實講得通,無論在理上,在事實上都是如此。《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分爲四十八品,四十八品裏那一品是第一?當然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是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全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部分。四十八願那一願第一呢?第十八願第一,爲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一切功德法”,我們才真正把它找到了,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爲什麼呢?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句名號是總綱領,這句名號像山的樣子,它是山尖峰。

  我們把這個抓到了,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統統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對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快速成就,其它的法門不需要學了,這一句佛號就夠啦!

  那爲什麼還要你念經呢?不叫你老實念佛呢?因爲你不相信嘛,這才叫你去讀經,慢慢讓你在經典裏明白道理了,事實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它東西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諸佛教化衆生,都是以此法門爲第一,真實不二法門啊。

  這法門實在說,容易但很難相信,難信易行;相信了,那此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這智慧福報就像經典上所顯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們想想,我們沒智慧,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這法門一聽就歡喜,就相信,就接受,就願意修學;從這點來說,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因爲他也選擇這法門,我也選擇這法門,他是智慧的選擇,我也是智慧的選擇,從這點來說,我們和他沒有二樣。

  “安住”,心安理得,理和事都搞清楚了,我們的心才真正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之中,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們雖然選讀經句,也沒有把淨宗宗旨喪失,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

  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我們現前,無論是國內外,大家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爲什麼呢?我們的苦難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種種苦難,種種的折磨,佛經裏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來是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石”去掉,換成“鬼”,所以“魔”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是這個意思,以後就沿用此字,但是我們不要誤會,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們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遇到啊,“魔障”,中國人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惡怨家”,這怨家不是外頭,是自己啊!“十惡”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貪、嗔、癡,佛說這十種是我們的冤家,冤家還不肯舍離,還喜歡得不得了,天天要和他在一起,那你這個“魔怨”就不得了,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

  這一生苦,說老實話,來生比這一生更苦,怎麼曉得呢?你自己冷靜去想一想,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爲,有沒有離開“魔怨”?你和怨家是愈結愈深,難分難解,造作惡業,來生果報怎麼會好?所以諸位要曉得,這生苦,來生比這生更苦,總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沈,不會往上去的。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講“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冷靜去觀察,你不難發現。

  佛教我們,如何我們才不再墮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此經比《金剛經》講得還詳細,《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我們這裏用“魔怨”,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那個“心”,什麼“心”?十惡之心、妄想心、煩惱心、顛倒心等這些,就是此地講的“魔怨”。

  用什麼方法降呢?定、慧。這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由定中生的。故如來教誡一切衆生,是以戒、定、慧叁學爲宗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是中樞,它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此手段達到修定。定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開智慧啊!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定功能夠伏魔怨,控製住。慧能夠化解它,所以慧一現前,就把十惡變十善了,把魔怨變成大善知識,大功德主。慧現前才是真正大的轉變,所謂“轉凡成聖”,“轉苦爲樂”,“轉十法界爲一真法界”,沒有慧不行。

  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是以智慧爲修學的目標,而是以定爲手段。這定就是在佛經專常用的“叁昧”,叁昧比較說得普遍,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叫“念佛叁昧”,以此爲修學的樞紐。我們修行是用念佛這個方法,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裏最殊勝的方法,那用最殊勝的方法念了這麼多年,念了這麼久,還沒有得到定,這原因在那裏?原因在把“戒”丟掉了,沒“戒”啊!所以念一輩子,念佛叁昧都不能現前,不要說一心了,功夫成片還沒消息呢。

  這個問題嚴重啦,可見得“戒”太重要了。戒是什麼?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對“戒”含糊籠統,看到戒,嗯,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薩戒,有比丘戒,就想到這些地方去了,算你沒想錯,但是你也沒想對。爲什麼說你沒對呢?如果對了,你一定已經得念佛叁昧了,你念佛叁昧沒得到,可見得你沒想對,你就是持戒,也沒對,也不能得定。

  我有見到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爲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不平,他心不清淨,他怎麼能得定?

  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如果說到好處,只能說來生得一點福報而已;這福報我還不敢講人天,爲什麼?他未必能得人天身。

  不在人天也有福報嗎?有,畜生裏頭有福報,你看美國人養的小寵物,福報真大。餓鬼道裏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你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這種地步,豈不叫冤枉嗎?所以什麼叫做“戒”,我們要把它搞清楚,這個地方的戒,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誡,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

  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往往叁年五載就有成就。我們今天科技發達,資源比從前豐富得太多了,爲什麼我們今天修行二十年、叁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說我們智慧不如他,這個我不相信;我們的福報不如他,我更不相信。那問題到底發生在…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