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3

  ..續本文上一頁那裏?發生在從前他們聽老師的話,現在人不聽老師的話,毛病發生在這裏。

  古人有師承,現在人把老師丟掉了,不要了,“親近善知識”這句話沒有錯,但是現在人用這句話,意思用錯了,“親近善知識”這句話的意思他不懂,他錯解了,他也錯用了。諸位要知道,古人師承只有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指引你是一條路,這條路是成功的道路,這叫“師承”。這個老師一定把你的修學基礎奠定好,這個是老師的責任。

  你的基礎沒有奠定,你決定不能夠離開老師,就像小孩不能夠離開父母,他不能夠獨立,時時刻刻要父母照顧,到他能獨立了,才放他出去。從前修學,學生對老師也是這樣,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現在人講畢業了呢,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定”。真正修到得定,慧現前了,這定、慧力量現前了,老師說你可以出師了,可以出去,出去參學,那就講“親近善知識”。

  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什麼樣的事也都可接觸,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可是諸位要曉得,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裏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講的“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叁參是幹什麼呢?是“降伏魔怨”,他才有這個能力。這五十叁位善知識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上各行各業,歸納成五十叁大類。所以善知識裏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都可以去接觸,你接觸了成就你的後得智,圓滿的智慧。

  爲什麼?接觸好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也不會起貪心;惡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你也不受他幹擾,不受他誘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觸後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們修學的真實之根本。但是現在難,難什麼?沒有老師,我想找一個老師,到那裏去找?找不到。縱然真正有好老師,他不敢收你,爲什麼不敢收你?你不聽話嘛,你要和老師擡杠,老師不願意找這個麻煩,老師也不收你。所以說實在話,現在最悲哀的是師承斷掉了,這個時代沒有師承。

  有很多人來問我,“法師,那你這樣一說,怎麼辦?還有沒有補救的方法?”,補救的方法有,什麼方法?找古人,以古大德作

  老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是沾到了一點師承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就沒了。

  過去我在臺中求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就非常謙虛,他說:“我的學問道德不夠資格作你的老師。”,勸我以印光法師爲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那印光法師不在了,我們跟誰學呢?印光大師的著作在,如果我們一心一意依照文鈔來修學,那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讀他的書,聽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師承”。李老師介紹給我們,我今天跟大家介紹這個老師,比印光大師還高明,什麼人呢?阿彌陀佛。

  爲什麼以阿彌陀佛作老師呢?阿彌陀佛在那裏?《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讀這叁經。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讀經不能思考,想這經裏有什麼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實念,念是修戒、定、慧,怎麼說老實念就是修戒、定、慧呢?

  諸位要曉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二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衆善奉行”是菩薩戒,一切戒律不外乎這二句。我們讀經,恭恭放敬的讀,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你想想,你還作什麼惡?你這“諸惡”不就沒作了嗎?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圓修啊,一切圓滿了。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沒有比這個更善了,讀經就是“衆善奉行”,所以一切戒律都圓滿了,戒學圓滿了。

  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裏面沒有妄想,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經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這就是“慧”,這個就是“根本智”。所以你要曉得,念一個鍾點,一個鍾點在真修啊。假如你一面念,一面在想裏面的意思,定也沒有了,慧也沒了,那是念我們世間的書,那就全錯了。所以讀經,無論你一天讀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或者有時間能讀二小時,你能夠用這方法,讀經就是修戒、定、慧。

  禅宗裏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裏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要知道。想研究裏面的道理,另外找個時間,你看注解去研究,那個可以,不能在讀誦的時候混在一起,那你全盤都失敗了。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礙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會感覺樣樣都很順利,障礙少,魔障少了。

  理明白了,逐漸逐漸把十惡的念頭,轉成十善的念頭,這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效果才真正現前,這是明了之後,有助于我們的修學。

  叁、【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學,是自立,第叁句是利他,我得到好處了,我要幫助別人,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能夠常常講給人聽,幫助別人像我一樣的成就。“法”就是方法,這是講教他。

  四、【洗濯垢汙。顯明清白。】

  這二句都是從比喻上說的。現在說到染汙,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過去的人體會要深刻得多,因爲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作好環保,科學家給我們提出了警告,地球的汙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夠改善,他們的預言,說五十年後這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可見得這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事實。

  這些人雖然曉得,努力在作了,這環境能否改善?會不會有效果?我覺得問題很嚴重,所收的效果很輕,原因在什麼地方?世間人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環保工作所做的是冶標,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麼?人性的汙染,這個問題嚴重。

  所以心理的汙染、思想的汙染、見解的汙染、精神的汙染,這個問題大了。我在二十年前,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裏,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二位官員來拜訪方先生。那時候臺灣政府正在提倡複興文化運動,複興中華文化。官員就向方先生請教,有無有效的方法能夠把複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大概冷靜了好幾分鍾,態度非常嚴肅,一句話都不說,過了幾分鍾之後,他說“有”,教育部的人就很歡喜請教方先生有什麼方法,方先生就說臺灣所有的報紙停刊,雜志停刊,電視、廣播都不要了。他們一聽就搖頭說:“做不到。”,這些東西天天在汙染人性,在破壞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存在,複興文化收不到效果。

  方老師的見解,我們想想,真有道理啊!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學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志,電視什麼都不要看,爲什麼?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你看這個東西必定受汙染,我們現有的汙染洗都洗不幹淨了,天天還在增加,那還得了嗎?所以這些東西通通要遠離,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我們用讀經、用念佛的方法,把我們心地思想、見解的汙染洗幹淨,這才能“顯明清白”,恢複到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我們這個題是個省略的題目,具足的經題,諸位都曉得,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題裏面“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修學的綱領。我們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

  雖然說了叁個,清淨、平等、覺,這是一而叁,叁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二個一定同時得到。所以淨宗著重在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感應就是清淨心。所以“顯明清白”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避免這些汙染,這絕對不是個好東西。所以從前修行人,寺院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裏頭,人迹不到,與社會這個染缸隔絕。

  現在麻煩大了,交通便捷了;以前上山很困難,到寺廟裏去要走好幾天,不是很虔誠的人他不會去。現在馬路開了,車很方便就到了,于是就變成遊覽觀光的場所,遊覽觀光是說好聽,說得不好聽就是染汙的場所,怎麼適合于修清淨心?

  五、【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這一句就是一般常說“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句“衆生無邊誓願度”,能常常有這個念頭,就是“度世之道”。“谛”是真實,這是心真的住在這上面,也就是住在四弘誓願裏。那我們要想度衆生,也就是要想幫助別人,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四弘誓願不但是大菩提心,而且明白告訴我們一條修行證果的層次、階段。

  首先你要發願,“願”引導你前進的,“願”是一個動力。修行從那裏下手呢?從斷煩惱下手。所以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親近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學,原因就是幫助你斷煩惱。聽一個老師的話,等到你煩惱斷盡了,就是魔怨都沒有了,定、慧成就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

  現在人四弘誓願前面二個不要了,一開頭就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沒幾天,他就成佛成菩薩了,到處宣揚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再來的,胡說八道,真可惜。所以要知道,在從前入門,是要五年學戒,那個戒就是老師的教誡,至少是五年的時間和一個人學,成就定慧,奠定自己的根基,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

  從前的人、社會比我們現在單純太多了,還得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現在我們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你看,染汙超過十倍,我們時間也要拖長十倍,從前五年,現在要五十年了,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五十年?算了,不要學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廣學多聞呢?見到阿彌陀佛再說,在我們娑婆世界我不學了。所以我們四弘誓願現在分成二段,現前我只修前二願,我要發心,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作後二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安全保險哪,這不會錯誤。

  後頭二願現在學,一定把你念佛的工夫障礙棹,要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我在講習當中說過很多次,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來,相信就行了,這一句…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