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號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上上根人。
比這次一等的,那再念念《無量壽經》,念念《阿彌陀經》,淨土叁經、五經,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的人就再多念一點,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淨宗經典,念個幾十部,這是第叁等人。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還要念念《金剛經》、《地藏經》等,那往生沒指望了,那不如算了,太雜了,太多了。
佛法講精進,“精”是精純不雜,我這頭腦裏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生第二個念頭,這種人決定得生。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不行啊!想想佛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講,你去問佛,佛一定狠狠的把你喝斥一頓,佛說:“我什麼也沒有說。”,這話是真的,你們念《金剛經》,《金剛經》說佛確實一生沒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了,就謗佛了,佛既然一句法沒有說,你怎麼說這個意思、那個意思呢?胡思亂想,成天在打妄想,這是大錯特錯。
佛只是教我們修定,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自然明了,這是真的。分別、妄想、執著裏決定得不到真實法門,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可是我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了,聽的人他相信哪,現在看到你點頭,出了門之後,你還是搞你的,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這是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六、【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菩薩教化衆生的悲願,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懂得觀機,機緣成熟了,我們若不幫助他,對不起人。沒有成熟,你幫助他,他反而誹謗,自討無趣;一定要懂得觀機,應機說法那就沒有錯了。
衆生根性不相同,機緣不相同,無論他修學什麼法門都好;喜歡修禅,你就老實參禅;喜歡念咒,你就恭恭敬敬念咒。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說一個法門就能度一切衆生,釋迦牟尼佛何必說那麼多法門?說那麼多的法門,是應種種不同根性的人而說的,這是我們必需要知道的。我們修淨土,不能強迫每一個人都修淨土;佛都不強迫,我們有什麼理由強迫?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歡喜,我們看到爲什麼不歡喜?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原則。
遇到緣成熟的,不要等他請,我們主動的去幫助他,把佛法介紹給他,把佛法推薦給他。佛法確實有許多層次,慢慢他這層次提升了,他自然會找到這個捷徑,會找到這個殊勝的法門。所以要有耐性,可以善巧方便協助他。
七、【興大悲。憫有情】
“興”就是發的意思,要發起大慈悲心,憫念有情的衆生,這是因爲一切衆生真的是迷惑顛倒。
七、【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四句話都是講教學的方便、教學的方式。“演”不但是講解,還得作給他看,也是表演;不但是有言教,還有身教,作出榜樣給大家看,“辯”是言教。“授法眼”,“授”是傳授,“法”是方法,“眼”是比喻,使他明白這個方法,懂得這些道理。“杜惡趣”,“杜”是防止、防範;“惡趣”是惡道,怎樣不墮惡道?必須要不造惡業,不造惡業自然不墮惡道。
“開善門”,“善門”淺而言之,人天善法;這是有一類的人,他不想出叁界,你要是跟他講出叁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但是你跟他講來生再做人,作一個大富大貴的人,他很高興。遇到這樣的人,你就教給他這樣的方法,這是“善門”,人天的“善門”。
如果能夠志向廣大的人,他知道叁界都苦,叁界沒有意思,天上雖然福報大、壽命長,總有一天還是要死,總不是究竟,最好能夠超越叁界,你就把超越叁界的方法教給他,教他這個“大善門”。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個辦法了,這是我學佛四十多年當中的體驗,實在找不到第二個方法了。念佛法門確實殊勝,能把這法門介紹給大家,這是“至善之門”,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七、【于諸衆生。視若自己。極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就是對人和對自己沒有兩樣,這實實在在就是大乘佛法裏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于一切衆生視若自己,只要他肯接受,我們就全心全力去幫助他。
八、【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句爲我們說明了佛爲什麼要到這世界來,這點我們要曉得,佛爲什麼出現在印度?爲什麼不出生在中國?爲什麼不出現在歐洲?美洲更不必說了,美洲沒人,佛來了無衆生可度。歐洲的丈化比我們還晚,我們中國文化雖然久,中國人最高的只有一個生天的意念,沒有出叁界的念頭。
至于講來生作人,或者生天,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這些方法夠了,佛用不著來啊。再看看印度,那佛就不能不來,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印度宗教最發達,我們在佛經看到“六師外道”,大約九十六種,這些裏面確實有禅定的工夫,像婆羅門教,婆羅門、瑜伽、數論,他們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這個我們中國人作不到。我們中國人、說老老實實話,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的意念都沒有;印度人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禅天、四空天當作涅槃的境界,這是很大的誤會。
所以在那時間看看全世界,確實,印度那邊衆生根性、機緣成熟,佛是“矜哀叁界”,出現在這個地方,幫助他們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槃。所以佛並沒有偏心,那個地方衆生機緣成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印度那邊是要用佛身說法,中國這邊是要用菩薩身來說法。這是示現的不相同,他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在“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拯”是拯救,是拯濟。“群萌”是一切衆生。“真實之利”,這裏面也有差別,滿足衆生的願望就是“真實”。這個人想生天,佛教給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這是他得到“真實之利”;絕對的真實,究竟圓滿的真實是成佛,等覺菩薩比如來還差一等,不是究竟圓滿,唯有究竟圓滿,那就是最真實的利益。
佛跟大家講《無量壽經》,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方法告訴大家,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諸位細細的看看叁經裏所說的極樂世界,四土、九品,依正莊嚴,一生圓滿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是釋迦佛在這一會裏面跟我們講的是絕對的真實。
佛在此經講過叁次“真實”,這裏我們看到“真實之利”,一部經上講叁次“真實”,很少見。下面是幾首偈,值得我們記誦,“記”是記住,“誦”是背誦,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好處。
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這是我們應當要向往的,不要去想世間的名聞利養,不要想這些,這些東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決定得不到;得不到的東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這太苦了,這實在講也太愚癡了。一切得不到的東西不想,《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想這些幹什麼?要想,就想這個,和佛一樣“清淨聲”,想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你能夠想這個好,常常想這個,不知不覺和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十、【宣揚戒定精進門。】
這就是戒、定、慧叁學。
十、【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叁昧力。】
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叁昧力”,“叁昧力”就是第二條講的“定慧力”,這些願望真想得,是從“叁昧力”裏成就的。“通達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法”是指什麼?告訴諸位,就是指淨土法門。《華嚴》、《法華》是“微妙法”,《華嚴》、《法華》和《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無量壽經》就是“甚深微妙法”。
相信《華嚴》、《法華》不難,相信《無量壽經》難,最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跟人家介紹,人家不相信,我們也會笑一笑,爲什麼?不相信是正常的。這一介紹他就相信,那個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講過,那不是凡人,決定是再來人,凡人你跟他講,他一定搖頭不相信,所以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惟有智慧才能夠把身心的汙染洗刷幹淨,內心裏清淨;惟有內心清淨,一塵不染,智慧才會現前;所以它那個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爲相輔相成,所以産生無量的法喜。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信心生,又能增長一分功夫;增長一分功夫,又增長一分智慧。這是定、慧相輔相成,永無止盡。
應用到事相上,他就超過一切“惡趣門”,“無邊惡趣門”也是比較當中所說的。在我們六道裏,餓鬼道和地獄道相比,餓鬼道是善,地獄是惡;畜生和餓鬼相比,畜生是善,餓鬼是惡;“惡趣門”哪!菩薩和佛比,佛是善,菩薩是惡,諸位明白這個就得了。所以“無邊惡趣門”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你圓滿成佛,這就對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他這裏有個究竟,因爲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未破,還不算究竟,所以等覺菩薩和佛比,等覺菩薩是惡趣,不能算是善道。“無明貪嗔皆永無”,這是指叁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惑盡”就是叁種惑統統斷盡了,一切過失再也沒有了,這是“叁昧力”。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叁昧”是我們現前修學的中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念佛叁昧”。
念佛叁昧在《彌陀經》裏面稱爲“一心不亂”,在《無量壽經》裏稱爲“一向專念”,都是此意。雖然裏頭境界有淺深不同,那是說法的方便。其實“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念佛叁昧”,總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裏面有功夫淺深差別不同而已,這是事實。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貪得度。已度…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